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安徽大学中文系)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吴命》7号简中有如下一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敢告~日
主要释法有:
曹锦炎[1]:
隶定为“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复旦读书会[2]:
当隶定为“斫”。疑“斫”是个从“斤”得声的字。从斤得声之字一般归入文部或微部。此处可能读为“视”。“视日”古书屡见,又见于上博四《柬大王泊旱》。当然“视”与“斫”声母有一定距离,是否真如此读,我们不能肯定。
张崇礼[3]:
应分析为从刀石声,可能是“剫”之本字。《说文》:“剫,判也。从刀度声。”《尔雅•释器》:“木谓之剫。”郭璞注引《左传》曰:“山有木,工则剫之。”今本《左传•隐公十一年》“剫”作“度”。《诗•鲁颂•閟宫》:“徂徕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马瑞辰通释:“度者,剫之省借。”
读书会把A隶定为“斫”,亦可谓卓识。A有砍斫义,和“斫”音、形、义皆近,应是同源字。
简文的“度”,应释为推测、估计。《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度日”犹言预定日期。
季旭昇[4]:
那么“敢告矵日”可能还是应该释为“告”的甲类,释为“告视日”仍不失为一个可能成立的选项。
此字又见于上博六《孔子见季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子》14及清华简《保训》8: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上博六•孔子见季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子14好~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以为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清华简《保训》8昔微~中于河
关于清华简《保训》中的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字,主要释法有:
李学勤[5]:
释“假”。
赵平安[6]:
在郭店简《语丛四》和上博简《容成氏》中作偏旁使用,从石声,可读为托。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7]:
“叚”即“假”。
陈伟[8]:
从字形着眼,幷结合目前看到的一些辞例,我们怀疑这个字似当释为“刏”。《说文》刀部云:“刏,划伤也。从刀,气声。一曰断也。又读若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一曰刀不利,于瓦石上刉之。”段注云:“刉与厉不同。厉者,厉于厉石。刉者,一切用瓦石磢之而已。”我们讨论的这个字,从石从刀,大概正是取义于此。至于加“贝”的写法,可能是为“乞”字所造。“乞”多与财物有关,构字之由与“貣”、“贷”类似。
林志鹏[9]:
二家读作“假”、“托”之字本从石从刀,陈伟先生释为“刏”,读为“乞”。按,此字从石从刀,会“用瓦石磢刀以利之”之意,当从陈先生说视为“刏”之异体,惟可如字读(与“祈”通),训为杀牲衅鼓之仪式。简文“中”则指军旅所用建鼓(用其本义,详下文)。“祈中于河”即在“河”衅鼓誓师。后“微无害(害训为患),归中于河”,则为战胜后至河的报祭(衅鼓而藏之)。
武家璧[10]:
《宝训》讲商先公上甲微报复有易氏,使之“服厥罪”,其主要手段是“矵中于河”。《竹书纪年》载“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山海经·大荒东经》郭璞注引《竹书》曰“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李学勤先生释文“假中于河”,殆拟合“假师于河伯”之意,虽文意可通,但字形不合。
“矵”字从石从刀,赵平安隶写为“矵”甚确。此字见《龙龛手鑒》《四声篇海》《正字通》等,谓“砌”之俗字。辽释行均撰《龙龛手鑒》辑录大量俗字、异体字、古文字及简体字,在释读敦煌文献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辨识古俗字的重要工具。《说文》“砌,阶甃也。”“砌中”即以甃石垒砌成台阶状的“中”坛……“砌”有堆聚之义,故“砌中”亦可解释为筑坛聚众,然后祭告天地,誓师出发。
徐伯鸿[11]:
这个所谓的“矵”字,其左半的上部是“厂”,下部是“口”,右半是“刀”。 我以为,其左半的上部的“厂”( “厂,山石之厓巌,人可凥。”),与右半的“刀”构成了“叚”字的原形,下部的“口”,是“石”的象形(《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这个字应是“从石,叚声”的“碬”字。
《说文》:“碬,厉石也。”(《春秋传》曰:“郑公孙碬,字子石。”)《说文解字注》于“碫”字下注:“碫篆旧作碬。……以马赤白色曰騢,玉小赤曰瑕,……厉石赤色名碬宜矣。”
碬,在简文中借作“叚”,犹如古多借瑕为叚一样。《说文解字注》:“古多借瑕为叚。晋士文伯名匃,字伯瑕。楚阳匃、郑驷乞皆字子瑕。古名字相应,则瑕即叚也。《礼记》公肩假,《古今人表》作公肩瑕。《左传》瑕嘉平戎于王,《周礼注》作叚嘉。皆同音假借。”
以上是关于此字的主要释法。在诸说当中,我们认为李学勤先生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意见是正确的。此字释为“叚”,字形分析为从“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省,“石”声。我们先看一下古文字中的“叚”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克钟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禹鼎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曾伯陭壶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曾伯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金文编》192页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周王叚戈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古玺彙编》0604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睡虎地秦简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睡虎地秦简 《战国文字编》182页
何琳仪先生对古文字中的“叚”字做了很好的分析, 为省俭翻检时间,今转引如下[12]:
~,西周金文作(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从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石声。春秋金文作(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其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讹作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形。战国文字承袭西周金文。《说文》:“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借也。阙。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古文叚。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谭长说叚如此。”小篆右上从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乃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形之讹变。谭长所引右上从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则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之演变,尚可见爪形。与西周金文吻合。两手相付以见借义。典籍多以假为之。
何琳仪先生认为叚“从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两手相付以见借义),石声”、所从的“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讹作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形”,甚确。曾伯陭壶“叚”字作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又作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就是最好的证明。战国文字“叚”字所从的“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就讹做“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形,遂与“刀”混。上博三•周易54“王叚于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庙)”之“叚”字作: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可证何先生说之确。
我们认为简文“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即“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之省形,释为“叚”是对的。
上录简文中的“叚”,均读为“假”,训借。《广雅·释诂二》:“假,借也。”上博六《孔子见季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子》简14:“民之行也,好叚(假)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美)以为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上博七《吴命》7“敢告叚日”,“叚日”读“假日”,即借日。见《楚辞·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洪兴祖补注:“颜师古云:此言遭遇幽厄,中心愁闷,假延日月苟为娱乐耳。今俗犹言借日度时。”清华简《保训》8“昔微叚中于河”,“叚中”读“假中”,关于“中”的含义,学术界争议颇大,李零先生最近撰文,专门谈“中”字, 李先生的意见是[13]:
“中’,字到底指什么?学者有三说: (1)旗帜说(唐兰说); (2)圭表说(温少峰、袁庭栋说); (3)风向标说(黄德宽说)。(参看: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四册,2935-2926 页)
案此三说,似可折中于中国古书所说的“表”。“表”者,即今语所谓“标杆”, 它可以是普通的标杆,也可以是有旗斿的旗杆。这种杆子有两个功能,一是“立竿见影”,当观测日影的圭表用,二是借助旗斿(观风向,测风力(殷墟卜辞蔔“立中”,经常会问是否“亡风”。《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和第四十九回讲“借东风”的故事,周瑜吐血,是看旗,转忧为喜,也是看旗),三说并不矛盾。
古书所谓“表”,常与“旗”并说,是类似之物,如《左传》昭公元年“举之表旗”是也。“表”常用于军中,用于合军聚众,教练士卒。如《周礼•夏官•大司马》《六韬•犬韬•分兵》《尉缭子》的《将令》《兵教上》《踵军令》 都提到军中的“立表”,以及用表旗划分营垒,“战合表起”等等。
表有两大用:
一种用于集合,立表辕门,视日影消失,时当正午,全军集合于表下,迟到者斩,古人叫“日中期会”,如司马穰苴斩庄贾的故事就涉及这种制度(《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一种是用于阵法操练,每百步树一表,练习作坐进退,“及表乃止。”古人说,“古 者 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司马法•仁本》),就是这么训练出来的。
我个人认为李零先生的观点可从。既然“中”可折中于中国古书所说的“表”,“‘表’常用于军中,用于合军聚众,教练士卒”,那末“假中”义同“假师”。简文中的“中”字代指军队。
释出了“叚”,下列楚文字中从“叚”的字也就可以解决了。
A1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包山161~仿司马洛臣
A2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包山158罼得~为右使
A3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郭店•语丛四26一家事乃有~
A4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上博二•容39惪(德)惠而不~
A2何琳仪先生释“厕”,认为是“厕”之异文[14]。李守奎《楚文字编》隶定为“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15]。A3、A4的释法很多,这裏就不一一例举了。
我们认为A1- A4是一字异体(只是A1、A2所从的“石”省掉了“口”而已),均应隶定为“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分析为从“贝”,“叚”声,字不见于后世字书。我们怀疑是“贾”字异体。上古音“贾”、“叚”均为见纽鱼部,《说文》:“椵,读若贾。”亦可为证。
上博二•容成氏39“惪(德)惠而不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贾)”,“德惠”,德泽恩惠。见《管子·五辅》:“务功劳,布德惠,则贤人进。”《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贾义为卖。《诗·邶风·穀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郑玄笺:“我修妇道而事之,觊其察己,犹见疏外,如卖物之不售。”陆德明释文:“贾音古,市也。”容成氏39“德惠而不贾”,德泽恩惠而不售。
郭店•语丛四26“一家事乃有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贾)”,“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贾)”疑读为“故”。典籍中“估”与“贾”、“沽”与“贾”、“固”与“瑕”、“胡”与“遐”相通可证,详参高亨《古字通假会典》863-866页。“故”字义项很多,择其要者如下:
1、事,事情。《广雅·释诂三》:“故,事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伯问家故,尽对。” 杜预注:“故,事也。”
2、特指祭祀、期会等大事。《礼记·玉藻》:“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郑玄注:“故谓祭祀之属。”《汉书·礼乐志》:“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颜师古注:“故谓大事也。”
3.意外或不幸的事。《周礼·天官·宫正》:“国有故。”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故谓祸灾。”
结合语丛四26“一家事乃有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故):三雄一雌,三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一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提),一王母保三嫛儿。”学者早已经指出“故”指的是“三雄一雌,三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一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提),一王母保三嫛儿”。简文“有故”当与《周礼·天官·宫正》:“国有故”之“有故”同,指不好的事。
包山158“罼得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贾)”之“贾”为人名。包山161“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贾)仿司马洛臣”之“贾仿”似为地名或机构名,待考。
以上主要对楚简中“叚”字的字形做了一些分析,认为“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应分析为从“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两手相付以见借义),“石”声;“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所从的“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不是“刀”,乃“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形之讹。并对楚简中从“贝”,“叚”声的“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
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贾)”字形、义做了探讨。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2009年7月12日
附记: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国文字谱系研究”(批准号:06BYY035)的资助。
(编者按:[1]曹锦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释文3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吴命〉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0日。
[3]张崇礼:《释〈吴命〉的“度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1月14日。
[4]季旭昇:《也谈容〈容成氏〉简39的“德惠而不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1月26日。
[5]李学勤:《周文王遗言》,《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
[6]赵平安:《〈保训〉的性质和结构》,《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
[7]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74页。
[8]陈伟:《“刏”字试说》,简帛网2009年4月15日。
[9]林志鹏:《清华大学所藏楚竹书〈保训〉管窥——兼论儒家“中”之内涵》,简帛网2009年4月21日。
[10]武家璧:《上甲微的“砌中”与“归中”——读清华简〈宝训〉》(之二),简帛网2009年5月7日。
[11]徐伯鸿:《说“微矵中于河”句中的“矵”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论坛2009年7月5日。
[12]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547页,中华书局1998年9月。
[13]李零:《说清华楚简〈保训〉篇的“中”字》,《中国文物报》2009年5月20日7版。
[14]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95页,中华书局1998年9月。
[15]李守奎:《楚文字编》556页,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4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