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一、“媺”与“量”
上博竹书六《竞公疟》第1简:割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与梨(梁)丘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据)言于公曰:“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吾)币帛甚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媺)于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吾)先君之量矣,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吾)珪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宝)大于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吾)先君之□
这裏主要讨论“媺”与“量”字。
整理者: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同“媺”,读为“倍”。
李天虹:量,可能是币帛的别称。本句是说“我供奉给鬼神的币帛,比我先君供奉的币帛美很多。”[1]
王立军:媺,内在的善,与“恶”相对。[2]
今按,诸说似误。如媺字解为“倍”,则“甚倍”为不词。媺若如字读,则与“量”字难有对应,“量”字解为币帛别称,论据也嫌于不够充分。我们以为“媺”字当通“徽”,意为“大”。上古音“媺”、“微”二字在微部明纽,“徽”字在微部晓纽,三字音近相通。如《文选·左思〈魏都赋〉》:“乾坤交泰而絪緼,嘉祥徽显而豫作。”李周翰注:“徽,美也。”高步瀛 《文选李注义疏》卷六:“‘徽’与‘微’通。《易·繫辞》:‘微显而阐幽。’赋语当本此。”“徽”之通“媺”(美),古书用例极多,不备举。[3]
与此相应,“量”字当解为量度、规格。《国语·周语下》:“釐改制量”。韦昭注:“量,度也。”又如,《韩非子·忠孝》:“未有天下而无以天下爲者,许由是也;已有天下而无以天下爲者,尧舜是也;毁廉求财,犯刑趋利,忘身之死者,盗跖是也。此二者殆物也,治国用民之道也不以此二者爲量。”《吕氏春秋·仲秋》:“乃命司服,具饬衣裳,文绣有常,制有小大,度有短长,衣服有量。”量字,亦此义项。
全句:“吾币帛甚媺于吾先君之量矣”,意为:我供奉给鬼神的币帛,已经比我先君供奉的币帛大很多了。
二、以
上博竹书六《天子建州》甲本第6-7简:天子坐,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以)巨(矩);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食),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以)义;立,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以)县;行,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以)兴
整理者: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古“以”字,介词,相当于“与”、“同”,亦相当于按,依照。巨,读为“矩”。矩是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古人席地而坐(跪坐),“天子坐以矩”,是指天子的坐姿,如同矩尺一样成直角。……《说文》“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用也。” 义,通“宜”,适宜,相称。……《曲礼上》:“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可以参看。
刘洪涛:末一字,是《中弓》简11“兴”的异体,也应释为“兴”。[4]
陈伟:以,介词,表示方式。义,读作“仪”,观测日影的表柱。行,当释为“行走”。最后一字同意刘说,释为“兴”,训为“发奋”。断读为:天子坐以矩;食以仪;立以悬;行以兴。[5]
苏建洲: 末一字,从刘释作“兴”,《上博(二)·容成氏》简13“尧爲善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兴)贤”、简21“中正之旗以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兴,从水旁,读为熊)”、《上博(四)·曹沫之阵》简37的“或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
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兴)或康”可以补充刘说。[6]
单育辰:最后一字,从刘释为“兴”,应训为“绳”。文献中多有“矩”、“绳”连言,尤其是《礼记·哀公问五义》“行中矩绳”、《孔子家语·五仪解》“行中规绳”,可为此文“行以绳”之佐证。[7]
张崇礼:最后一字,从刘释作“兴”,“振作”之义。“行以兴”,即走路要有精神。[8]
杨华:坐以矩,指坐如规矩之状,上身与下身成九十度。当指《新书·容经》所载的“经坐”,即“视平衡”。食以仪,指天子根据日晷之影而按时进食。立以县,按照天子的等级,当指《新书·容经》中的经立之容,即固颐、平肩、正视,身体如乐器垂悬一样。“行”主要指在堂上的走路。兴,指作乐起舞。《孔子家语·论礼》王肃注:“兴,作乐”。天子急趋慢行,皆要合乎乐节。[9]
今按,以上,义字当以陈说读作“仪”为是,末一字当从刘说作“兴”,诸家皆从之,唯说解略异,杨说最后出,而最为得之,今人言“行如风”,与此类似。
这裏需要讨论的是“以”字。我们以为当读作“似”。《易·彖下·明夷》:“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释文》:“以之,郑、荀、向作‘似之’。”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按‘以’借爲‘似’。”又《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令尹似君矣,将有他志”孔颖达疏引服虔云:“言令尹动作以君仪,故云‘以君矣’。”是服虔所见本“似”作“以”。类似例子还有:《诗·邶风·旄丘》:“必有以也。”王先谦《三家义集疏》:“《齐》‘以’作‘似’。”《汉书·高帝纪上》:“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以,或作似。”如此,则全句读为:“天子坐以(似)矩,食以(似)义(仪),立以(似)县(悬),行以(似)兴。”
(编者按:[1]李天虹《上博六〈景公疟〉字词校释》,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335页。
[2]王立军《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中两篇竹书:《竞公疟》与《天子建州》(甲乙本)集疏第1页。
[3]参看《故训汇籑》彳部“徽”字,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68页。
[4]刘洪涛《读上博竹书〈天子建州〉劄记》,简帛网2007年7月12日。
[5]陈伟《〈天子建州〉校读》,简帛网 2007年7月13日。
[6]苏建洲.《读〈上博(六)·天子建州〉笔记》,简帛网2007年7月22日。
[7]单育辰《佔毕随录之二》,简帛网2007年7月28日。
[8]张崇礼《读〈天子建州〉劄记》,简帛研究网 2007年10月9日。
[9]杨华《〈天子建州〉礼疏》,《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2007年11月,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149.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竹书(六)补释二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