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战斗机数据参数简介,图片,造价
歼-8战斗机英文名称:J-8
类 型:第二代战斗机
所属国家:中国
研发单位:沈阳飞机公司(原沈阳飞机厂)
70年代后,世界各国战斗机设计思想出现转变,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着眼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控系统。 为适应这一潮流,部队装备新需要,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1984年6月12日,原型机首飞成功。
性能参数
概观
机种战斗机
所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衍生机型歼8白天型,全天型,歼8Ⅱ
技术数据
乘员1人
翼展9.34米
机长21.52米
机高5.41米
机翼面积42.19平方米
正常起飞重量1385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2.2马赫(高空)
实用升限20500米
爬升率200米/秒
最大航程2000公里
作战半径600公里
动力装置2台WP-7,单台推力6000公斤
研发历程 1964年开始设计,1968年7月完成首批2架原型机,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1979年完成设计定型,1980年开始服役。
实际上它是在歼-7(米格-21)战斗机基础上装备两台WP-7甲涡喷发动机,加长了机头,以提高高空战斗能力。
歼八类型飞机是上世纪70年代是由中国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和生产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相继研制出歼8白天型,全天型,歼8Ⅱ。特别是在歼8白天型飞机基础上研制出了歼8Ⅱ型飞机,歼8Ⅱ型飞机适用于国土防空作战,歼8Ⅱ型飞机现成为中国国土防空的主战机型。
歼-8的发展重点是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为给大口径雷达天线提供空间,采用两侧进气方式,这也是该机与歼-7最大的外观区别。
歼-8Ⅱ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双转子发动机,单台推力6600千克。发动机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也使起飞着陆性能得到改善;外挂增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候拦截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装备了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前起落架后装一门23mm双管炮。机尾下部安装可折叠腹鳍。
在歼-8Ⅱ的机体材料方面也有较大突破,这是中国国首次在自行设计的歼击机上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
此外,沈飞在歼-8Ⅱ基础上又先后开发出歼-8ⅡM、歼-8Ⅲ、歼-8D、歼-8F、歼-8T等改进型号,比2006年9月22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委托中国飞行实验研究院无偿捐赠给南昌航空大学一架歼8Ⅱ飞机。2010年11月4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无偿捐赠给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以用于航空教学,营造航空文化,激励师生“航空报国,献身国防”事业。原型的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飞跃,主要改进方面包括火力控制系统、动力装置以及配套机载设备等。
研制背景
世界航空史表明,任何国家的飞机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飞机研制历程中出现曲折和反复是难免的。问题在于:能否真正从中吸取教训,为后来的飞机研制工作
提供有益的借鉴。航空工业通过高指标歼击机研制的失败开始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自行设计的根基不牢。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尚未建立专业配套的科研设计机构和科研试验条件;二是设计队伍本身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必要的设计储备。”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在五十年代后期建设跨、超音速风洞和飞行研究所的基础上,一九六一年又组建了航空研究院,陆续建立了一批专业设计研究所,专门进行飞机、发动机、仪表、电器、附件、武器的设计研究;还建立了一批科学研究所,从事空气动力、结构强度、救生、光学机械、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其中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集中了国内从事飞机设计多方面的技术力量,分设了总体、气动力、强度等13 个设计室,3 个试验室,1 个实验工厂,为自行设计歼击机做了组织准备和技术准备。
与此同时,狠抓设计队伍技术素质的提高。从一九六一年开始,便组织飞机设计技术人员对前苏联米格- 21 飞机进行系统的“技术摸透”工作。
一九六二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局联合下达指示,对摸透米格-21飞机的工作做了部署。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多次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讲解“技术摸透”工作的重要意义,动员科研设计人员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为自行设计先进的歼击机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技术摸透”的步骤,首先是根据仿制需要,摸清主要的生产技术问题,包括技术关键和材料;其次是给合仿制,通过必要的试验研究,摸透其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不仅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对米格- 21 飞机的“技术摸透”中,完成了飞机强度计算报告的校核、机头锥强度计算、机翼的强度与刚度计算、飞机战斗性能分析、空气动力特性校验计算等39 项课题;进行了27 项3,300 次高低速吹风试验;安排了进气道、飞机共振、座椅地面弹射、飞行等64 项试验。通过这些计算和试验,一方面补充和校核了设计技术资料,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原设计的方法,为自己积累了经验。
锻炼提高设计队伍技术水平的另一途径是开展对西方国家飞机的分析研究,兼收并蓄,吸取诸家之长。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前后对5种歼击机和高空侦察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报告,绘制了部分图纸,搜集整理了某些飞机可供借鉴的技术。实践证明,用三年时间对米格- 21 飞机进行“技术模透”的决策是正确的。“技术摸透”的过程,对设计人员来说,是养精蓄锐、技术练兵的过程;对试制人员来说,则是熟悉、掌握新机制造技术的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技术摸透”为水到渠成地进行自行研制歼击机,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研制过程
经过几年的认真准备和反复酝酿,航空工业拉开了研制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序幕。 一九六四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机改进改型方案会议上提出,要在米格- 21 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性能更好的歼击机。同年十月,新型歼击机开始方案论证。在论证会上,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提出了飞机装单台发动机和双台发动机两种方案。前者是全新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的方案,后者是采用成熟发动机(涡喷7甲)进行改型试制的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主持下,会议确定采用双台发动机方案。这个正确的选择,稳妥,可靠,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是歼8 飞机能够研制成功的前提。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七日,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了新歼击机的战术技术指标和研制任务。飞机命名为歼8。
其主要研制工作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厂承担。国家领导人对 歼8 飞机的研制十分关怀。一九六五年八月十四月,贺龙副总理在沈阳听取歼8研制情况汇报时指示:“歼8 要早日搞出来”。八月十八日,聂荣臻元帅在给张爱萍副总参谋长的信中,详细阐述了新飞机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对歼8 飞机研制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歼8 飞机的研制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等性能。针对歼7飞机的缺点,逐项加以改进,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提高:一最大速度为马赫数2.2;二最大升限 2 万米以上;三最大爬升率每秒200 米;四基本航程1,500 公里,最大航程2,000 公里;五规定了在高度为1.9 万米空中的作战时间;六安装改进设计的航炮和空空导弹;七安装搜索距离较大的雷达。歼8 飞机采取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布局形式。选用两台涡喷7甲 发动机,飞机的推重比为0.89,优于 歼7 飞机。
一九六五年九月,歼8 飞机设计工作全面展开。总设计师黄志千于这年五月在国外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后,新机研制的技术工作由叶正大领导,以王南寿为负责人的总设计师办公室具体组织。同年十二月,歼8 飞机木质样机通过审查,一九六六年三月,设计人员到工厂与工人、工艺人员结合进行现场设计。一九六六年底,发出全套飞机图纸,一九六七年初,发出相应的生产文件,工厂亦立即开始试制。
在现场设计中,王甫寿等570 余名设计人员,陈阿玉、王阿惠等80 余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以及30 余名工艺人员实行“三结合”,讨论设计方案和进行图纸设计。在此期间,工厂的工艺人员和工人提出改进意见2,330 多条,被采纳的有1,660 多条,其中重大改进有40 项,进一步改善了飞机的生产工艺性,如机翼主梁取消垫块的革新方案,就是设计员在工艺员、工人帮助下,利用米格- 21 主梁作试验后得以实现的。这一改造,改变了米格飞机的传统结构,减轻重量4 公斤。
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突破了许多技术关键。在飞机气动布局方面,当时世界上设计超音速歼击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保证飞机大马赫数时的方向安定性。副总设计师顾诵芬主持设计攻关,空军派出优秀飞行员葛文墉进行配合,测定了歼7 飞机大马赫数时的方向安定性及飞行品质,为歼8 飞机设计提供了借鉴和依据;六〇一所、沈阳飞机厂、气动力研究试验部门的技术人员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