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奉橘帖字体欣赏

王羲之奉橘帖

《奉橘帖》是唐代根据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做的临摹本,全帖书风坦然清幽,字体娟秀俊美,该书法作品被保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内。

王羲之奉橘帖

王羲之奉橘帖

《奉橘帖》只有几个字,但是每个字都不相同,有的方折,菱角分明;有的圆滑,圭角不露。似乎王羲之想让每个字都拥有他最独特的表现方式,他要展现给世人的是自己多年的书法经验,想要通过为数不多的字,将毕生所学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后人看到,这就是我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

《奉橘帖》依旧保留着王羲之在行书上过人的天赋,他的行书让每一个字灵活多变,写书的风格坦然清纯,与之结合的纵横聚散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邱振中在《楷书笔法的形成》中就拿这篇《奉橘帖》做分析,认为王羲之的诸多作品中都有接近楷书的影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笔画不间断的书写方法盛行起来后,写字的技巧也有所不同,王羲之作品中草书的影子也在逐渐减少,平直的笔画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奉橘帖》虽然只有两行文字,但是每一行的气势也不一样,首行因为“三”、“枚”两个字的左移,让原本垂直的轴线呈现出曲线分布的样式。

“枚”字虽然整体向左倾,但最后一个字拥立向右,又让整个画面恢复均衡,“霜未降”三字通过笔画的映带,有呈现出弧形的状态,曲线的使用,让整幅作品有音乐的律动之感。

王羲之隶书

王羲之的作品一般以行草和楷书为主,隶书作品少之又少,虽然说王羲之早年写的都是汉魏隶书,但是流传到后来的都是他的行草,王羲之有名的作品中,用隶书写的也很少。

兰亭集序隶书

兰亭集序隶书

王羲之作为书圣,对整个书法史的贡献非常大,对于王羲之的笔法也有多种不同的概括和理解,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所体现出来的,风流、不激不厉的艺术风格,是属于一些精神层面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看起来,有不同的观点。

从学术的观点上来看,我们也只能从作品的风格和气韵等一些精神方面的来判断分析。所以无论我们对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贡献是好是坏,都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王羲之作品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都是可以进行理性分析的。有了具体的字和笔画作为依据,我们才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一个方面达成共识。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唐代是楷书的发展时期,而在两个朝代之间的魏晋则是行草发展的辉煌时期。有时候,事物的发展很简单,要说推动书法字体变化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也不明白,或许是让书法写的时候更加简介和快速。

从小篆到隶书到章草再到草书,王羲之和王献之所处的魏晋就字体来说,是隶书向楷书的变化阶段;就书体来说是史汉隶书体向行草书体转变的开始。可以说王羲之所处的阶段是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关键阶段。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以行书写成的。此帖长23厘米宽14.8厘米,行书四行,共有二十八字。当然真迹已经不知所踪,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是唐代双钩填廓法临本。此帖是一封书信,其中内容是写王羲之在大雪停了之后,天刚放晴的愉快心情,还有他对亲朋好友的亲切问候。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全篇笔法雍容而古雅,篇中的字有的是行书,有的是楷书,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快雪时晴帖》极为被乾隆皇帝所看重,乾隆皇帝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还有王献之的《中秋帖》,都藏于养心殿的一个叫西暖阁的阁内,还亲手写了一块匾叫“三希堂”,把它们是为绝世珍宝。而《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认为是“三希”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