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有何深意(3)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相传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便对读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官僚家庭,家里面有丰富的藏书,这对于董仲舒来说简直是没有更加让他感到兴奋的事情了。于是他夜以继日地熟读家中的藏书,有时候读到入迷处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他的父亲董太公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担忧。为了让孩子在读书之余可以放松一下身心,他决定在家后面的空地上修建一个花园,这样董仲舒在读书读到疲乏的时候就有一个地方可以歇息一下了。

但是修建一个花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去学习,看他人是如何修建花园的,同时准备各种材料。开始动工的时候,董仲舒的姐姐邀请他来到院中观赏但是他只是捧着书简,谢绝了姐姐的好意。

第二年的时候,小花园已经初具规模了,旁边的邻居和亲戚家的孩子都来到园中游玩,但是董仲舒却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三年,花园终于正式建成了,很多的人都来到花园观赏休憩。父母也叫董仲舒出来玩,他虽然点了点头,却依旧埋头学习。在中秋佳节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在园中赏月吃月饼,唯有他仍旧捧着书简不放手。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为一代大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

董仲舒 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是由董仲舒在汉武帝继位时期所提出的三篇策论的统称,因为董仲舒的第一篇策论讲的是“天人关系”,因此后世之人被把这三篇文章叫做“天人三策”。这三篇文章的由来是在建元六年,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驾崩之后,汉武帝刘彻质感是否可以完全掌握权力。而在建元元年被废除的新政得以继续实施。在元光元年,汉武帝向董仲舒询问治国的良策,于是董仲舒便承上了三篇策论来回答汉武帝,这就是“天人三策”产生的背景。

董仲舒画像

董仲舒画像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主要提出了四条建议分别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和建立太学。先来看第一条,董仲舒认为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是三个:天、地、人。天和地解决的是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人则是由天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的外形和内在反映的都是天的意志。因此天是最高的统领和主宰,人的行为都应该按照天的意愿来行事。而天并不能人直接交流,这就需要一个两者之间的纽带,来让天和人可以沟通。这个纽带就是君主,君主是天的意志的执行者,因此所有人都必须对君主恭敬。这一点就从理论上确立了君主的权威和至高无上。

而第二点则让儒家正式在当时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儒家可以通过天人感应论来要求皇帝,对他的言行进行监视,因为儒家是可以感知到“天意”的。这就使得儒家比其他的思想流派要更加神圣和不可侵犯。

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则在思想上加强了对人们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四条建议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之后封建社会维护统治的主要理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