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有什么故事

董仲舒的故事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不仅仅是著名的思想家,他还是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因此董仲舒被誉为公羊大师、儒家大儒。那么在他的生平中董仲舒的故事又有哪些呢?

董仲舒人物图

董仲舒人物图

关于董仲舒的故事,据相关历史资料的显示中,董仲舒的生平有两件轶事:“三年不窥园”、“有客老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在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年少的时候就非常的喜欢读书学习,还常常学习起来忘记吃饭和睡觉。而他的父亲董太公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作息,他决定要在宅子后面建造一个花园,这样孩子在空余时间可以来花园溜达溜达,休息一下。在第一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则一边派人去南方学习如何建造花园,另一边则着手准备砖瓦等修建花园的材料。初建成时花园里阳光明媚,他的姐姐曾多次叫他来花园玩,他依然手拿书籍,专心看书。在第二年的时候,花园里建造了假山,旁边的孩子纷纷爬上假山上玩。唯独他头也不动的书写文章。在第三年的时候,花园完工,好友前来观看,可他依旧埋头于书本中。

第二个故事:“有客老狸”

有一次,董仲舒正在讲课,有一位客人前来拜访,董仲舒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一个普通人。客人说:“快要下雨了。”谁知董仲舒跟他开玩笑说:“住在巢里的知道外面在刮风,住在洞里的知道在下雨。您如果不是狐狸,那就是鼷鼠。”于是客人就变成了一只老狐狸。

董仲舒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而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和思想家董仲舒则在庄子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天人合一表现的是中国人最基本思考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天与人不是一种主体和对象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和整体、扭曲和原貌的关系之中。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雕像

具体来说,就是物质世界是处于绝对运动之中的,而思维则是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思维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人与物以及物和人之间是相互和谐统一的。

先来看一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汉武帝继位之后,西汉进入了一个政治和经济全面繁荣的时期。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统治者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想学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也成为了汉武帝执政的指导思想。

在天和人的关系上,董仲舒认为人是由天所创造的,天以自身为参照,创造出了人这一物种。因此人无论是在外形还是跟情感方面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同时天在运行之中,产生了阴阳五行,并通过五行来和人沟通。因此,天是一切的主宰者,遵从天的旨意行事是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君主是天的代表和化身这一观点,认为人跟天是不能直接沟通的,需要一个“圣人”来执行天的命令,而这个“圣人”就是君主。君主的权力是由天所授予的,君主是天和人之间的一个交流的桥梁,因此天下的人应该尊重并听从君主的号令,不然就是对天的不敬和冒犯。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之所能够被当时的汉武帝所接受,是因为他的思想有利于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董仲舒的人性论

董仲舒关于天和人的关系是这样阐述的:他认为宇宙的变化和运行是有一个目标的,在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的生长也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宇宙运行的目标所服务。他认为宇宙这个总的目标就是孕育出人类和建立封建社会。他还所道,人是天的附属,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缩影,因此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宇宙的精华所在,是凌驾于其他事物的最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