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璀璨多姿,若以文字的发明算起,最早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岁月了。在众多人类文明中,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尼罗河三角洲和印度河流域文化又被称为世界文明的四大发源地,影响最为深远。
作为古代对地中海东岸影响最为深远的文明之一,古埃及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古埃及文明在雕塑、建筑、历法、绘画以及政治制度等层面均对后世的古埃及、古罗马和古代犹太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历史,便能厘清整个西亚-地中海地区文明的前世今生。
前王朝:从史前迷雾中走来
早在距今9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在尼罗河谷地定居,并在岸边建立房屋和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了。及至7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能够熟练使用铜器,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自然环境和地势条件的制约,最初古埃及文明是在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和尼罗河三角洲两处分别发展的,其中河谷地带衍生出涅伽达文化而三角洲地带则发展出马阿迪文化。
相较于上埃及河谷地带的涅伽达文化,下埃及三角洲地区要显得落后一些。早在公元前35世纪至31世纪,上埃及就已经出现战争和奴隶的痕迹,并形成了王权和国家的雏形。不过此时的埃及国家出现,王权还不稳定,并且上下埃及之间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还处于长期对峙之中。
早王朝:上下埃及的统一
前王朝晚期,上埃及与下埃及对峙的局面被打破。长期以来,人们按照古希腊史学家所著的埃及史和寺庙中发现的埃及国王世系表,认为统一上下埃及的国王是美尼斯。至于古埃及神话传说中的蝎子王,由于缺少史料证据而被认为是一位虚构的神话人物,直至1898年“纳尔迈调色板”和“蝎王权杖”的出土,打破了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定论。对此一些研究者认为纳尔迈就是蝎子王,而美尼斯则是纳尔迈的继任者荷尔·阿哈。另有人认为,纳尔迈与美尼斯压根是同一个人。
虽然争论很多,但由于众多出土文物的佐证,已经无人质疑纳尔迈时期上下埃及已经处于同一状态的事实了。需要指出的是,这次战争的爆发是由上埃及挑起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上埃及率先完成了内部整合,并具备了发动战争的实力,这也与两者的地理位置有关。尼罗河是滋养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河流,它的源头有两个支流,分别是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其中青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上的塔纳湖,每年7月受气压、风向等因素影响后,都会因连降暴雨而导致尼罗河下游涨水,引发三角洲地区泛滥。相较于水网密布的下埃及,河谷走势单一的上埃及更容易被整合在一起。
关于上埃及与下埃及的文化区别中,有两件十分值得玩味的现象。当时地处南方的上埃及崇尚白色,国王头戴白色王冠,并以鹰神荷鲁斯作为崇拜图腾;与之相对的北方下埃及崇尚红色,国王头戴白色王冠,并崇拜眼镜蛇神(部分地区崇拜蜜蜂神)。红色和白色广泛出现于世界不同文明的历史中:其中华夏文明以红色作为烈焰、喜庆之色,却将白色作为肃杀、凶兆的象征(山西地区在春秋秦晋崤之战后,因战事需要染白色丧服为黑色后,方才出现差别);欧洲文明则将白色视作圣洁、高雅,却将红色贬为残暴和鲜血的代名词。
至于鹰神与眼镜蛇神的图腾差异,其实也能在中原文明中找到相应的映射对比。在华北地区,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一众崇尚“玉龙”的族群之中,山东丘陵上的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白陶鬹等一系文物却显示,这是一个非常崇拜“鸟”的族群。后来的华夏文明更因此衍生出来龙凤呈祥的概念来。上埃及地势较高,与山东丘陵雷同,而下埃及则如同中国古代洪水泛滥的平原一般。这或许因为生活在不同族群之下,导致蛇与鸟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差别。
当上埃及征服下埃及之后,为了巩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决定迁都至白城(上埃及崇尚白色,但古希腊人将其称为孟斐斯),在这里国王可以控制富庶肥沃的三角洲农业经济和劳力,并能拓展通往亚洲的商路。早王朝时期,王权不断加强,国王死后需要制作精美的石室坟墓和举行考究的埋葬仪式。死后国王将被歌颂与神化,这与后来古罗马帝国基督化之前的宗教以及殷商王朝宗教仪式颇为相似。早王朝经过了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共计14位国王后宣告结束。
古王国:太阳神和金字塔
进入古王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艺术、科技以及官僚体系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全面迸发。国王的中央集权模式趋于完善,官员们开始履行征税、协调水利工程等明显的农耕社会下的政府职能。徭役、司法等国家机制也于此时相继建立起来。随着财政的富庶和局势的稳定,国王变得有能力主持和建设纪念性质的巨型工程,其中对后最为震撼的便是金字塔。
古王国时期延续了早王朝时期国王死后被歌颂和神化的传统,金字塔的建设更将这一信仰推行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从第三王朝(也是古王国时期的第一个王朝)开始,阶梯金字塔首次出现在了埃及的土地上。农业的发展,提升了三角洲地区在古埃及文明内部的权重比,出现了君主坐镇中央(即白城,孟斐斯),分派省督统辖各地的模式。从公元前26世纪到公元前22世纪的500年里,古埃及文明曾几度繁盛,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相继建造完成,到了第六王朝时期甚至已经开始尝试远征埃及南端区域。
金字塔的出现不仅代表了古王国时期经济、文化、建筑等层面的繁盛,同时也体现了埃及宗教层面的变化。九柱神概念的出现和太阳神崇拜(九柱神以太阳神为核心)的发展,均体现在了金字塔的建造和对逝去国王的神化活动中。在不同时期,古埃及分别信仰不同的太阳神,其中尤以赫里奥波里斯(太阳城)地区的正午太阳神祇拉和底比斯主神阿蒙最为著名。太阳神崇拜(此时主要是拉神崇拜)的发展反过来增强了古埃及的凝聚力,维护了王权统治。只是长期的祭祀活动和巨型工程建设,严重消耗了国王的经济实力,最终引发中枢的财政危机,难以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第一中间期:分裂与饥荒
古王国后期,气候环境和水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导致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再加上常年累月的金字塔工程严重消耗了古埃及的劳力和财力,最终引发局势的动荡。由于史料的匮乏,如今我们无从得知是饥荒导致局势的崩溃,还是由于战争引发的饥荒,不过古王国第6王朝晚期的时候,埃及各地的省督就已经日渐做大,地方的离心力最终引发秩序的崩塌,并因此将古埃及文明拉入第一中间期。
财政危机导致中央机构崩溃之后,无法获得国王支持的地方统治者不得不自行解决饥荒和安全问题,并因此爆发了一系列小规模的内战。到了大约公元前2160年,耶拉孔波利斯统一了下埃及,而底比斯统一了上埃及,整个尼罗河下游再次形成了上下埃及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140多年的混乱时代,三角洲地区丧失了古埃及的“中原”地位,位于尼罗河畔谷地上的底比斯逐步成为往来于上下埃及之间的商贸中转站,并凭此地理优势逐渐发展起来。当坐落于北方的第9、10王朝无力南顾之时,底比斯迅速崛起建立第11王朝,并最终由第5任君主孟图霍特普二世于公元前21世纪中叶贡献了北方第10王朝的都城,将埃及重归一统。
中王国:重塑金身后的野望
重新统一了上下埃及的第11王朝恢复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并刺激了艺术、文学和建筑工程的复苏,然而中王国与古王国时期的社会面貌早已大相径庭。
首先,埃及国王在经过了第一中间期漫长的岁月之后再难推行神权统治了,国王从人间神圣被打回原型。其次,严重的干旱和动荡威胁到太阳神拉的地位,底比斯所推崇的阿蒙神渐渐的占据一席之地。宗教体系的多元化,导致古埃及人难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后来拉与阿蒙融合成为阿蒙拉,这种局面才稍稍缓解。最后,阿蒙涅姆赫特一世篡夺第11王朝君位,并建立第12王朝的事实也昭示着封臣地位的上升,深刻影响了此后古埃及的政治结构。
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中王国时期的古埃及人对外扩张的意图变得十分明显。他们一方面加强三角洲地区的恳荒和灌溉计划,用以增加该地区的农业产量;另一方面修筑战备,对南方努比亚的征伐获得了大量石料和黄金。是的,随着中王国时期的到来,三角洲地区再度成为古埃及的重心。第12王朝为此不得不将都城从底比斯再度北迁,坐落于法尤姆绿洲的伊塔威。到了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时代,为了补充劳力,古埃及允许亚洲移民进入三角洲地区开采矿业和修筑水利工程。只是随着尼罗河后期泛滥不足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进而造成粮食产量降低,这些措施反而成为了国家的负担。进入第13王朝时期,前后约有四十位国王统治,这显示出古埃及再度崩溃和陷入分裂的局面。
第二中间期:底比斯的宿命
在中王国晚期建立的第13、14王朝时,一些封臣甚至自立为王,这显示出王权体系的崩塌。埃及自身的乱局给了亚洲移民希克索人带来机会,他们夺取了三角洲地区的统治权,并迫使众多自诩为王者向他们称臣纳贡。希克索人效仿了埃及的统治机制,并且给埃及带去了青铜器要素,建立了第15、16王朝。
从中王国时代晚期到第二中间期,古埃及之所以会崩溃,很大原因是由于三角洲地区农耕产量的大幅下降造成中央无力维持庞大的统治机器正常运转。然而就如同第一中间期晚期一样,当三角洲衰落之后,底比斯城作为联结上下埃及的交通要冲和商贸枢纽,再度繁盛起来。第17王朝的创立者本是希克索人的封臣,他们长期统治者底比斯及其周围地区,但随着势力的增长转而开始和北方的希克索人斗争。他们首先解决掉了南方的作为希克索盟友的努比亚城邦古什,而后让希克索王朝永久性的退出了埃及的历史舞台。
新王国:浴血重生后的扩张
底比斯之与埃及,宛若周秦汉唐时期的关中之于华夏。不同之处在于,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长期担负天下粮仓的责任,直至经济重心完全南移之后。古埃及的三角洲与底比斯分属两处,使得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的龙兴之所与国本之地始终无法重合。这使得古埃及的京畿之所长期在南北来回迁移。然而不知道是否是对希克索人入侵的反弹,新王朝建立之后十分注重维护边境安全,以频繁的邦交和军事征服活动让埃及的势力扩张到了亚洲迦南地区和尼罗河上游努比亚地区。
开创新王国时期的第18王朝是一个文韬武略均处于鼎盛状态的时代,国王的地位再度变得尊贵起来。古王国时期仅仅用于指称王宫的“法老”一次,于本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另说是从第22王朝起),演变成为对国王的尊称。法老不仅是掌控全国军政、司法和宗教大全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亦被认为是太阳神阿蒙拉之子,颇有古代中国君主自称“天子”的神韵。 第18王朝的第二任法老图特摩斯二世由于庶出身份选择与具备王室血统的哈特谢普苏特联姻,并奉后者为皇后,最终导致二人共治天下。哈特谢普苏特后来成为世界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帝,但最终还是被图特摩斯三世(不是哈特谢普苏特之子)击败,如此激烈的动荡引发了亚洲领土的分离,却并未波及埃及本土。不过随着祭祀阶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了法老的统治,这导致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后改名为埃赫那吞)上任之后进行宗教改革,想要借推崇唯一太阳神阿顿之际,剥夺宗教领袖手中的权力,但最终因改革过于激烈、不符合民情而失败。
第19王朝延续了新王国时期埃及的鼎盛势头,与赫梯反复拉锯于叙利亚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但晚期遭到肆虐环地中海地区的海上民族冲击,国势出现衰微,并最终被伊苏尔起义推翻。第20王朝是建立在镇压伊苏尔起义的基础之上,却见证了古埃及帝国的衰落。此后的古埃及先后遭到利比亚人(建立第21王朝,又称“利比亚王朝”)、库施(努比亚人)和亚述人的入侵,导致三角洲和底比斯数次沦落,从此古埃及一蹶不振。从第21王朝到第26王朝的500年间,历代王朝或是短命的地方格局势力、或为外族(利比亚人、诺比亚人)所主导,最终还是在巴比伦王国的帮助下,从亚述的铁蹄下挣脱出来。
重新恢复独立身份的埃及并未重振旧日荣光,反而伴随着波斯帝国的兴起,成为后者的一个行省。新王国时期最后的几个王朝的历史可以视为埃及与波斯为争夺统治权所进行的一系列拉锯,这也使得当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铁骑来到埃及之时,会被视为解放者而不费吹灰之力的完成了对此地的征服。只是从此以后,古埃及文明便不复存在,仅以对其他文明的影响而延绵后嗣。
后埃及文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直至后来的托勒密王朝时期,虽然希腊人是以统治者的身份存在于埃及,却并未让希腊文明取代埃及传统文明,而是以两种文化的多种传统相互融合的方式,将埃及囊括到了古代西亚北非的“希腊化时代”范围之中。
随后罗马崛起,并击败了迦太基、马其顿、高卢等一系列对手之后,将目光对准了埃及,并最终完成了环地中海的宏伟霸业。从此古埃及受到了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冲击,却依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了古埃及传统的神灵崇拜,甚至一些罗马皇帝也会将自己描绘为法老,以方便在埃及的统治。
综上所述,作为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古埃及人依托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发展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文明风格,并深刻影响了周边族群。凭借尼罗河三角洲肥沃的土地,古埃及人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农耕社会文明秩序,但这也导致国家极易遭受气候环境变迁的影响而出现饥荒等灾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周边其他文明的发展壮大,尼罗河的土地愈发难以支持埃及的争霸事业,最终难逃被征服的命运。
古埃及文明虽然早已消亡,其所创造的象形文字系统、完善的政治体系和多神信仰体系等,使它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并影响人类文明延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