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日本京都的金阁寺是1398年室町初期统治者,即足利家族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于京都北山建造的。金阁寺的正式名称是鹿苑寺,因其寺内主要核心建筑物舍利殿的外墙全以金箔装饰,故又称金阁寺。金阁寺是一座紧邻镜湖池畔的三层楼阁状建筑,一楼是延续了平安时代贵族建筑风格的“法水院”,属寝殿造风格;二楼是镰仓武士建筑风格的“潮音洞”,是一种武家建筑;三楼则是中国唐朝建筑风格的“究竟顶”,属禅宗佛殿建筑。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有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三种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却在一个建筑物上完美协调地组合,使得金阁寺成为日本北山文化辉煌灿烂的杰出代表。
金阁寺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其金碧辉煌的的外形。它通体贴满金箔的华丽造型展示了武家的精神生活,象征着他们所拥有的黄金财富和专制权力,也反映了公家和武家的政治文化的融合。同时,金阁寺还具有宗教背景。镜湖池与金阁交相辉映的华丽庭园可以说表示极乐净土。它使现世快乐与极乐往生浑然合一,置身其中仿佛遁入禅境。禅境实质上就是心境,是直指心性本体的,只要明心见性,即可成就禅境。在禅境濡染下的建筑美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创造,更重要的是注重由建筑景观引发的情思神韵。由此我们不得不说,由禅宗思想而带来的美学观、宗教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对日本人以及日本的建筑艺术等各种文化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与金阁寺齐名的银阁寺是室町中期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于京都东山建造的。银阁寺的正式名称是慈照寺,其开山祖师是梦窗!石。因梦窗!石是在该寺院创立前一个世纪左右的人物,所以被称作“劝请开山”。银阁寺是一座二层楼阁,建筑结构为双层、宝形结构、柿葺。平面为长方形,正面宽8.2米,纵深7米。底层的“心空殿”为普通住宅风格,上层的“潮音阁”为方形三间,即正面侧面均为三间的禅宗式样的佛殿,内供奉观音。银阁寺前面是庭园,后面是满是树木的山坡。寺前银沙滩与向月台的设计是为了在满月之夜将月光返照入阁。如此巧妙的设计正表现出银阁寺主人足利义政的文雅风流。银阁寺并不像金阁寺那样名副其实,通身丝毫没有贴过银箔的痕迹。据说起初建造者计划使用银箔,但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时期爆发的京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应仁之乱,使得政府财政极其窘迫,且在战后的一片荒凉中,足利义政难免要保持低调,因此只好放弃使用银箔,建造淡雅素朴的银阁寺,恰好与金碧辉煌的金阁寺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寂静谛观的印象。这也正符合了室町时代完全禅宗化的主流审美意识,即由古代以“真实”、“物哀”为主体的审美观,转向以“空寂”的幽玄、“闲寂”的风雅为主体的审美观。“空寂”的含义是幽玄、孤寂、枯淡;“闲寂”的含义是恬适、寂寥、古雅。无论是“空寂” 还是“闲寂”,都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一种以悲哀和寂静为底流的枯淡和素朴的美,一种寂寥和孤绝的美。这些属于纯主观感受性的东西与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正是因为银阁寺深刻的禅宗文化背景,才使其为东山文化下了一个简素淡雅的注脚,成为室町时代灿烂文化的另一个代表。
二、在日本庭园艺术中,受禅文化影响最大的是禅院的枯山水庭园。所谓枯山水就是利用石头、白沙、苔藓等作为基本素材,充分发挥其象征性而构筑的庭园。它构思奇特,采用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以白沙代替川河、海洋等,以石头代替山、岛等,有的恰到好处地点缀以苔藓,利用人们的视觉之差,让人联想顿悟充满灵性的自然之美。枯山水赋予石头、白沙、苔藓等这些静止的东西以动的感觉,使整体的动与静相协调配合,幻化成抽象化的形象。有的庭园甚至全部用石头,充分发挥石头的形状、色泽、硬度、纹理等个性,使原本没有感情生命的石头在细腻的置石技巧下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有形中产生无限的变化和供人想象的空间。尤其是用白沙表现水时,用耙帚在白沙上耙理出种种纹理,造成汹涌的波涛或微微的涟漪,看起来虽然“无水”胜似“有水”。
枯山水这种以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空间,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正体现了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同时也是禅宗思想深刻浸润日本社会文化生活的又一证明。禅宗所强调的“心性的运用”,即用“心眼”捕捉肉眼所看不到的对象的真髓,正是枯山水庭园造园师的追求。枯山水在设计中会刻意追求这种“无中万般有”的禅的意境,引导人们脱离尘世的喧嚣,在静寂、幽深的大自然中冥想顿悟。这种园林艺术无疑是一种精神园林。枯山水庭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著名的龙安寺方丈南庭。整座庭园就是在寺庙方丈前一片矩形的白沙地上,放置了5组长着青苔的岩石,并在白沙上耙理出直线或曲线的纹理,石底部缀满苔藓,以掩盖其肤浅。
除此之外别无一物。因此,龙安寺石庭也被称为“空庭”,即以“空相”“无相”作为主体。没有一草一木,但无论是石头的形状,还是石与沙的组合都十分耐人寻味。石块的聚散、远近及起伏的线条所表现出的意境,由不同的观赏者所站的不同的角度,所秉持的不同的思想和境界会给出不同的理解和阐释。龙安寺枯山水的造庭元素简单且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但却堪称枯山水庭园的最高水平。这种排除一切杂质,追求纯粹思想境界的造园手法可以说是禅宗思想与大自然融合的产物。禅是一种从人自身内部而不是外部寻求真理的信仰,禅僧一无所有,过着简素甚至枯淡的生活,他们每天都要久久地面壁冥想,以求达悟。所以对于信仰禅宗的人来说,庭园景致完全没有必要亭台水榭,飞瀑怪岩,他们甚至是极度抵制这一切的。而一个空荡荡的庭院,几块岩石孤零零地立在一片耙过的白沙地上,这样的景致对于参禅悟道的人而言已经足够。他们能从最简单的的景致中体会到“无中万般有”的悠远禅境。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枯山水庭园托生于自然,是自然风景的另类演化,但更是在通过表现与真实自然风景的不同来强调自己的存在。枯山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任何实用的功能,它无法像中国园林那样可以置身其中任意游赏,甚至可以居住,但人们只要通过静静地观赏庭园景观就能充分启发人头脑中的精神世界,感受到禅宗思想和大自然在这个精神世界中的融合。
和龙安寺方丈南庭并称为“枯山水庭园双壁”的是大德寺塔头大仙院的枯山水石庭。它可以算得上是枯山水庭园的另一类,即自然风景的石庭。大仙院枯山水庭园受中国唐式新庭园建筑模式“唐山水”的影响很大。其修建于1509年,主题为大海。但实质上庭园中是概不入水的,只是从书院的西南方山岳石组开始,描述瀑布流入东北方的海景。大仙院石组以两块石为中心,右边为观音石,左边为不动石,龙门瀑在山谷间湍急的水流经石桥后渐渐变缓,经过鹤岛后,其旁有达摩石,对面为沉香石。至廊桥止,另一边舟石,即类似船的石头,所在白沙即为大海。舟石可以说意味着往来蓬莱仙岛的宝船,或是遣唐使之船。庭园另一边则有龟岛、坐禅石、佛盘石、独醒石等环绕禅之世界。西南角还有娑罗双树,同时在庭园外围以绿色植物,与铺满白沙的庭园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枯山水艺术形式巧妙地利用狭小空间,表现了有山、有水、有桥、有堰、有船的无限风光。其组合恰似一幅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所以大仙院石庭也被称为“水墨画之庭”。枯山水所造之景多供人们静观,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一个视觉场景。这种凝思自然的审美方式典型地表现了禅宗的美学观念,人们只能通过视觉进入枯山水的世界,在三维空间中追求二维效果。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的遐想空间,它貌似简单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供有心人于无形之处得山水的真情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庭园艺术中的精华体现。
结语:我们从室町时代的庭园艺术中读懂了禅对于日本文化的重要意义。这些或金碧辉煌,或简约素朴的庭园楼阁作为室町时代留给人们的有形文化遗产,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悠远的禅味。有些人将这些充满韵味的庭园楼阁比喻为凝固的俳句、立体的山水画、用眼睛品味的茶道,这正是对辉煌灿烂的室町时代庭园艺术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