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生是什么意思 乞手尾钱是什么

对现在的人来说,丧礼文化好像是一个很远的东西,总觉得这些文化带有些许的神秘色彩。古代丧葬的仪式是繁琐的,好多流程和专有名词我们都不懂,那么辞生是什么意思?乞手尾钱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辞生是什么意思

闽南人给死者换完寿衣后,就可以从事“辞生”的仪节。厦门人为死者更衣毕,即举行“辞生”的仪式。辞生是家人看得见死者仪容的最后一次祭奠,也是死者当面辞别生人的最后一次盛宴和祭奠。辞生时,必须准备12碗菜肴如鸡、猪肝、猪肉、花生、韭菜、豆腐、米饭、硬币等供祭死者,通常是一半荤,一半素,若死者是笃信佛教者,则12碗全是素菜。辞生时,长子站在竹椅上,余皆跪于地上,由道士或“婆仔”或土公或“好命人”,逐一拿起每碗菜,用竹筷代死者夹菜,做喂食状,将每道菜均敬献给死者。每夹一道菜时,得念一句吉利话,如“食鸡子孙大家好起家;食猪肝,子孙代代做大官……”等等。在泉州一带,辞生也称“事生”,此取事死如生之义。辞生时,先将死者扶到厅堂中的交椅上,其面前摆上小几,上面供奉五色果品或12碗菜肴,并请死者享用。

在闽东,辞生时的祭品由出嫁女备办,主要有猪头、鸡鸭、肉燕、墨鱼等,在那里供奉的菜肴不能用双数,只能是7碗或9碗。在辞生时,先由孝子们祭拜,继而再由亲友祭拜。福州一带在入殓前也有辞生仪式。先在厅堂中放张太师椅,请一位妻子、儿女均健在且晚年生活幸福的好命人在太师椅上端坐片刻,接着再把死者的遗体抬到太师椅上坐一会儿,此俗谓“坐案”。然后再象征地给亡人喂面,并用熟鸡蛋封在死者的嘴里,包扎起来。有的地方在入殓前还需做醮超度。在将乐,往往要请俗称“南摩仙”的巫师做醮,做醮时供奉雄鸡和米斗,点燃“七星灯”,即在一棵树上点燃49盏灯,然后做醮,此俗称“照米斗”。

广东潮汕一带,入殓前也有辞生仪式,此谓“饲生”。饲生时,由孝子奉白米饭两小碗,豆干、红糖各一碟,跪在父母尸床旁,念道:“父母饲我大,我饲父母老!”边说着边用筷子尾夹一点饭菜放在父母口中,然后,又换用筷子头,夹一点饭菜自己吃下,表达上述这句话的意义。饲生后,还要由和尚执魂幡在前引路与念经,长子捧着香炉紧跟和尚后面,其余子孙皆拈香随着,绕着尸床走几圈。如果死者是男性,绕尸时走圆形;如是女性,则走方形。因为父为天,母为地,而天圆地方,故有这样的走法。台湾也一样,如在基隆,“饰终既毕,乃设座中庭,备时馐十二种以祭之,曰辞生”。新竹称辞生为“辞堂”,在入殓前,须设灵于中厅,祭以时馐12种,并请好命人或道士边念吉祥语边用箸夹菜喂死者。

乞手尾钱是什么

闽台的闽南人辞生后,即可“乞手尾钱”或“放手尾钱”。这是预先在死者的衣袋或袖子中放一些如120文铜板或硬币,辞生完就可以拿出分给子孙每人一枚,此象征死者留下财产分给众子孙,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传宗接代责任的传承,具有祝福死者的子孙能得到其福荫而富贵的意义。在厦门,乞手尾钱时,“以银钱由死者袖中放出,承之以斗,曰放手尾钱,示遗财给子孙也”。”或由道士或好命人将铜钱经由死者之手,溜放于米斗中,然后,再将铜钱分发给死者的孝子贤孙们。在泉州一带,此俗称“散手尾”,他们是在辞生时坐在交椅中的死者遗体脚下放置一个米斗,内放一些五谷、铜钱或硬币之类,辞生结束后,由从事仪式的道士或僧人或土公等,从米斗中拿出铜钱或硬币,散发给死者的子孙和亲属。

在“散手尾钱”或“给手尾钱”时,主事者需念一些吉祥语,如“米斗响,有钱千万来买田;放手尾,子孙得家伙”(家产)或“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等,此象征死者将财富留给子孙后代。子孙们拿到手尾钱后,要用带子将铜钱穿过,系在手腕上,这象征死者将富贵的吉兆传给他们。在厦门,结手尾钱时,孝男用麻带子,其他人用白、青带子。在泉州,孝男用白带子,其他人用青带子。而在台湾,孝子用白布带子,孝女用青布带子,长孙则用一条白布条和一条蓝布条合在一起,其他穿苎衣者(一般的孙男)用蓝布条把铜钱绑在手腕上,(图78)这种现象谓之“结手尾钱”或“戴手尾钱”。此外,如果是父丧,手尾钱绑在左手,如果是母丧则绑在右手,直到“合炉”脱孝为止。因此,这一形式,也有表示有丧事、戴孝的意义;同时闽南语地区有句俗话叫“放手尾钱富万年”,这表明此也有希望死者的子孙能永久富贵的意义。过去这种手尾钱是用有孔的铜板,现代找铜板不易,有的人就把硬币凿孔穿索,有的人就用布索绑上纸币代替,有的人就干脆把此项仪节省略掉。在福建霞浦一带,所谓的戴手尾,是将死者身上的水被或寿衣衣袖剪下一小块,分给孝子、孝眷,此俗称分手尾物,其意思与分手尾钱相同。在广东大埔,为死者换完寿衣后,也要将新衣剪脱少许,分作若干条,各缠于手,父左母右,谓之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