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所做的一切成为你死后能够去往哪里的凭证,这是自古以来就传播的思想,所以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那么,河北接三送三习俗是什么?北京接三送三仪式是怎样的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河北接三送三习俗
河北也盛行接三、送三习俗,如在沧州地区,此称送路。丧后三日夕,“延僧道哮经,谒灵三次。设案于大道,案之东,陈座西向,孝子抱孤独(纸幡)置于座。束草粘纸,像车马、仆从,谓之纸扎,陈于路。孝眷各持数炷燃之,至大门,投香于孤独,曰报香。按死者祢谓以呼之,如妹投香,责呼曰:‘姐姐,报香啦!’每投一炷,即呼一声,投尽乃止。投香毕,家人男女皆跪伏案侧,农家妇女,必兼述说姑若母一生之艰难,嘱其今已身故,勿再自苦。俟僧道在案前讽经一次,吊客挨次行礼毕,孝子抱孤独置之纸扎车或轿,火焚纸扎,号哭返,伏灵次,曰送路”。
北京接三送三仪式
旧时的北京,无论贫富,只要家中死了人,三天之夕准有接三、送三仪式。在接三前,丧家要到冥衣铺糊一份车马、箱子,其大体分为三等。头等的是与真的一样大小并能拖动的大鞍轿车一辆和顶马、跟骡以及四个粉红色的墩箱。二等的车马尺寸略小,车轱辘动不了,此外,其墩箱用“蜡花纸”糊。三等的车厢很小,大约只2-5尺长,1-5尺高,其俗称“纸片车”;此外还有两个用蜡花纸糊的小墩箱。
接三之日早上,丧家把这些纸活摆在门口,在车内和箱子内装纸钱、冥钞和金银箔叠成的元宝,加上封条。如果有白天经,就请和尚签发上书“秉·教沙门·封”的封条。同时,给赶车、跟车、抬箱子的纸人都起个如李福、王禄、张妈等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贴在纸人背后,并给每个纸人身上挂纸锭一串,烧饼半个,意为对他们发了钱粮。除此外,大门口还设有“门吹儿”,富贵人家请“官吹儿”,贫家多请“怯吹儿”。前者人数5—11人,其中有大鼓1—2人,唢呐2人,号筒2人,九音锣1—2人,水镲1人,有的还有大锣1人,大小疙瘩锣各1人,他们只吹打俗称“官鼓大乐”的传统吊唁曲子。后者也称“花吹儿”,除了锣鼓、唢呐外,还有笛子和笙,除了“官鼓大乐”,他们也吹奏一些市面上流行的曲子,甚至小戏、歌曲,所以比较不严肃。在富户的二门处,有的还设置堂鼓2—4面,谓之“二报”,早年还讲究梆点二报,男宾来奠吊为之打梆,女宾来祭吊为之打点。民国简化礼仪后,此举渐废。
汉人有的还在灵堂前的月台旁设一班“清音”,当来宾行礼上祭时,为之伴奏,显得清雅。满人丧家则用官鼓大乐,鸣锣致哀,显得庄重。在北京,门吹儿有早上鼓与午上鼓的区别。早上鼓指上午8—9点钟就开始“上鼓”奏乐,午上鼓则指中午12点以后“上鼓”吹奏。通常开始上鼓时,一般都要先按官吹打奏乐,以表示对死者的吊唁,这以后,怯吹儿就可花吹小戏、歌曲等。
接三时,亲友会来吊唁。亲朋一进大门,门鼓就为之传报,用击鼓、鸣号表示来的是“官客”(男宾),或用击鼓、奏乐表示来的是“堂客”(女宾)。行至二门,也有“二报”,前清时,来男宾打梆,来女宾打点,民国以来一律击堂鼓传报。
近亲来吊丧,一进门便可举哀,而朋友则至灵前才举哀。吊唁者进院后,茶房或执事就马上喊:“来客您哪!”提醒本家准备跪灵。宾客去吊祭,由知宾引上月台,这时鼓乐大作,茶房又喊:“请您免礼!”吊唁人此时应将铺在月台上的红毡子撩开,露出白垫。于是茶房再喊:“请行鞠躬礼吧您哪!”吊客则跪下四叩首(神三死四)。所有孝男孝女也叩首还礼。然后至灵前正式举哀。举哀毕,茶房又喊:“少痛吧您哪!本家道谢啦,话到礼到您哪!”随由知宾搀扶或引至台下,到帐房交财礼。吊唁者的礼金通常用黄色、蓝签的封套装好,在正中写上“折祭〇元”。有的也直接送挽联、挽帐、花圈、烧纸等。交完礼后,帐房发一个蓝绸白花的来宾条挂在胸口,随即就可以到茶座休息,等候坐席。
北京俗云:“接三面,洗三面。”在接三时,丧家招待亲友是以面为主,只有富户才有酒席,菜肴甚至可以多到12道,但主食仍是面食。在席中,孝子应由茶房引到每桌前叩首谢席。孝子下跪后,茶房喊:“本家道谢啦!请各位老爷(太太)今晚给送三哪!”全体宾客应起立,行注目礼,以示答谢。由于这种丧事坐席礼数大,要求庄重肃穆,所以必须等所有宾客都吃完后,才可以一齐离席,不能先后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