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杜昂山素季简介(缅甸杜昂山素季的一生)

2017年8月25日,缅甸西部若开邦多个警局和哨所遭到武装分子袭击。

缅政府在确认袭击者为若开邦罗兴迦救赎军后,立即对其展开清剿行动。

在此过程中,大批罗兴迦人逃往孟加拉国,罗兴迦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热点。

值此敏感之际,缅甸国务资政、民主斗士昂山素季发表全国电视讲话,谴责若开邦发生的所有侵犯人权与非法暴力行为。

昂山素季的发言引来西方世界的一片挞伐,向来力挺她的欧美国家纷纷发文斥责,声称昂山素季缺乏人道主义精神、从民主人士退变为了政客。

更有甚者,宣称昂山素季配不上曾经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

那么,昂山素季难道真如西方媒体所言,背叛了西方国家的信任?

缅甸民主之光

昂山素季,缅甸国父昂山将军之女。

出身政治世家的昂山素季,起初并未打算卷入缅甸政局。

40岁之前,她常年生活在国外,从事文化领域的研究。

直到1988年4月从英国回到缅甸,她因昂山之女的身份不可避免被卷入政治旋涡。

彼时,缅甸的民主运动正如火如荼,民众高举昂山将军的画像在大街小巷游行,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没有任何政治抱负的昂山素季。

同年8月25日,她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关于缅甸,我没有一个清晰的前景蓝图。但我的父亲用他的生命证明,他愿意为缅甸人民牺牲。现在人民将这种敬爱转移到了我的身上,我愿意做出同样的选择。

随后昂山素季组建人民协商委员会,试图将缅甸带入民主社会,这是她政治生涯的起点,也是她化身民主之光的开端。

8月26日,昂山素季面对40万仰光民众发表演说。

她以慷慨激昂的神态、铿锵有力的声调、掷地有声的言辞,震撼了所有到场与会人员。

从此,昂山素季成了缅甸民主的代言人、缅甸民主社会的希望。

昂山素季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缅甸政治运动,她时而举办记者招待会,时而发表演说,极力主张在运动中涌现的各类党派和团体实行大联合。

她要求尽早举行大选,实现民主政治,并公开发表声明反对苏貌将军的军事政变,矛头直指军方的独裁统治。

1988年9月25日,昂山素季牵头组成争取民主全国联合阵线,以主席的身份号召全体公民参与反军事独裁的和平斗争。

昂山素季始终认为,缅甸的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而推行政治改革的前提,是奈温放弃幕后操控,让军队交出权利、回归军营。

为此,昂山素季专门撰写书籍宣扬自己的非暴力主义理念,这让她荣获了199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92年联合国西雅·波利维瓦奖。

昂山素季对民主的执念,不仅让她收获了广大缅甸民众的支持,更让她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支持,尤其是向来以民主自诩的美国人。

199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为昂山素季颁奖时表示:要通过这一奖项向这位女战士表示敬意,向全世界致力于以和平方式为民主而奋斗的人民表达支持。

此时的昂山素季,俨然被西方描述成了代表东方民主进程的民主女神。

2014年,奥巴马在缅甸举行大选前专门来到仰光,在公众面前与昂山素季拥抱,向全世界展示了西方世界对昂山素季的认可,并为她的参选站台助威。

次年11月,昂山素季领导的民主联盟在赢得缅甸大选后,西方世界一片欢腾,称昂山素季赢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欧美舆论界对昂山素季极尽溢美之词,缅甸的女儿、民主偶像、钢铁蝴蝶等等,种种称呼不一而足。

而另一边,昂山素季也早早成为苏貌军事独裁政府的眼中钉。

1989年7月,昂山素季以危害国家罪被苏貌政府软禁。

直到1995年,她才在美国煞费苦心的运作下恢复自由。

此后十几年间,昂山素季又两度被监禁,长期生活在缅甸军方的监视之下。

而在这漫长的监禁生活中,曾象征着缅甸民主之光的昂山素季,似乎也收敛了自己的光芒,沦为一名普通政客。

沦为现实政客

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结束第三段软禁生涯。

前前后后15年的软禁生活,让昂山素季赢得了国际声望,也让身处舆论漩涡的她被塑造成抵抗压迫、坚决捍卫民主与人权的女斗士形象。

然而当人们时隔多年近距离观察昂山素季时,却发现她的形象似乎正在发生转变。

2011年4月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昂山素季曾这样给自己定位:政客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词汇,但在定义自己的职位时,我会填上这两个字。

昂山素季解释,这是自己被软禁时期做出的决定,她坦言:我希望可以收敛起曾经的‘民主’光辉,转型成为一个观点更为灵活、更实际的政客。

从昂山素季的实际行动来看,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

当缅甸全国民主联盟要与驻缅大使见面时,昂山素季就一再向各国外交官示好:我们不想搞对抗,目前只想专注和解。

在与缅甸民众线下见面时,昂山素季表露出了同样的行为。

昂山素季获释后的首次公开演讲,吸引了全国3万多名支持者的现场应援。

热情的民众齐聚仰光民主联盟总部,疯狂宣泄着对昂山素季的支持和喜爱。

我们爱您!我们需要民主!我爱您胜过爱我自己!

面对民众的热情拥护,昂山素季始终无动于衷,她甚至没有流露出一丝微笑,仅仅是不断示意工作人员将话筒传递给后面的民众。

回归政坛后的昂山素季,一再强调自己对军政府没有丝毫憎恶,并反复呼吁与军政府展开对话。

2012年4月,昂山素季在现实政客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当选缅甸人民院议员。

当选议员后,昂山素季与同僚一同前往内比都宣誓就职。

可就在宣誓期间突发意外,民主联盟的议员们因誓词中包含保卫宪法字样拒绝宣誓。

民主联盟固执的宣称,必须将保卫宪法修改为尊重宪法,否则他们不会进入议会履职。

昂山素季第一时间出面向公众做出解释:我们不是抵制议会,而是在等待更加合适的机会和环境。

民主联盟的要求并未得到缅甸政府同意,外界一致认为这场争斗势必旷日持久的僵持下去。

可短短10天后昂山素季便选择了妥协,她说服民主联盟改变了态度,表示愿意以原誓词宣誓。

昂山素季向政府的低头令外界震惊,可她本人却将此解释为妥协的艺术。

她坦言:我们不能错失这次机会,对于建立不同组织间的联盟而言,这是很好的契机,妥协可以使缅甸人民获益。

但令人失望的是,身为议员的昂山素季自上任以来,迟迟未能提出符合公众民主预期的提案,反倒是频频表露出站队政府、为自己谋利的迹象。

她在个人声望达到顶峰的同时,几乎再也没有发表过直接批评政府政策的言论。

当政府军与地方武装发生冲突时,她会刻意将问题引向其他方向;在涉及民族与宗教矛盾的敏感议题上,她只敢发表一些诸如加强理解与沟通的空话,象征性的表达一下人权关切。

尽管许多人不愿承认,但一切迹象都在表明,昂山素季抛弃了过去的民主之光身份,背叛了西方世界的期待,沦落为一个现实政客。

这究竟是为何呢?

为何背叛西方?

若要论谁对昂山素季的转变最为失望,一定非西方各国莫属。

自认为对缅甸和昂山素季寄予厚望、付出良多的欧美世界,到头来却眼睁睁看着昂山素季沦落为一名不断突破下限、甘愿与军政府独裁统治妥协的政客,这让西方颇有一种遭受背叛之感。

但与其说是昂山素季背叛了西方世界,倒不如说是西方率先抛弃了昂山素季。

2017年夏天,缅甸若开邦多个警局遭到武装分子袭击。

在确认袭击者为若开邦罗兴迦救赎军所为后,缅国防军随即展开清剿行动。

大批罗兴迦人逃往孟加拉国,罗兴迦难民危机一度引发全球关注。

时值缅甸面临内外巨大压力之际,昂山素季不得不于9月19日发表公开讲话,谴责若开邦暴力活动的同时,也表示愿意对重返家园的难民进行身份认证。

然而,昂山素季的一番话却遭到了西方媒体的一片挞伐。

时刻将人权、自由挂在嘴边的西方媒体,将目光集中在缅甸国防军对救赎军的暴行,称缅甸政府酿造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

《纽约时报》称:昂山素季的形象已经被破坏殆尽,她已经退变为一名政客,而不是民主的代言人。

曾将昂山素季比作曼德拉的英国《卫报》,一改此前的溢美之词,转而斥责其表现与曼德拉相去甚远。

西方各国政要也纷纷发表讲话,称缅甸正发生着严重违反和违背人权的问题。

英国政府更是公开喊话缅甸,声称决定暂停对缅甸军方的支持,直到缅政府以西方可接受的方式解决危机。

时过境迁,西方对昂山素季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缅甸对欧美国家而言,不过是其宣扬民主、攫取切实利益的工具。

罗兴迦人问题的复杂性、缅甸政坛的困局、宗教问题对罗兴迦人的影响,全都不在西方的考虑范围之内。

但昂山素季却不能忽略这些因素,她关心的是全国各民族的利益,是国家发展的整体方向,不可能像西方要求的那样偏袒个别民族。

而昂山素季的选择,落在西方眼中却成了对民主的背叛、对欧美世界好意的辜负。

因此,与其说昂山素季背叛了西方世界,倒不如说欧美各国抛弃了不受控制的昂山素季。

如果非要说昂山素季背弃了西方,那也情有可原。

西方世界口惠而实不至的行为,早已让昂山素季和缅甸民众伤透了心。

曾经,缅甸对欧美世界与缅甸之间的合作存在极高期望,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当缅甸国内出现危机时,西方国家只会频频祭出人权大旗,道德束缚和拷问昂山素季。

但对于一个代表缅甸利益的政治人士来说,她的执法合法性来自缅甸人民的支持,而不是西方世界的口头支持。

正如昂山素季所言:我是一名政客,而不是修女。

因此在罗兴迦危机来临之际,昂山素季自然选择了立足国家利益,做出自己的选择,哪怕付出的代价是西方的指责。

结语

西方从未真正关心过缅甸的民主、和平与发展,过往几十年对昂山素季的支持,只是西方对民主形式的追求,是打着人权幌子对亲西方政府的扶持。

西方不顾罗兴迦问题的复杂性,一味向缅甸政府和昂山素季施压的行为,将其虚伪狡诈的丑陋面目暴露无遗。

反倒是从民主之光蜕变为现实政客的昂山素季,在西方媒体的挞伐中显得尤为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