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武烈谥号
- 武厉谥号含义
- 为什么叫武姜
- 汉武帝的武字是指什么
- 为什么武姜叫姜
- 唐武宗为什么谥号为武
- 诸葛亮为什么谥号为武
- 宋朝谥号为武的人
谥法有很多种版本,按照《逸周书,谥法解》的说法,烈属于上谥,“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简单说,谥号为“烈”的人(谥号并非只有帝王才有,诸侯、有地位功业的大臣都可以有,甚至还有“文中子”(隋朝人王通)这样的“私谥”)应该在其一生有文、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或者为扩大海外影响作出巨大贡献,或者对民生有巨大帮助,或至少在仪表风度上给属下留下深刻印象,等等。
“烈”在古代汉语中最初的意思,是“业”的通假字,“事业、功业”最初也写作“事烈、功烈”,因此谥为“烈”的人一般都要求功业不凡。比如战国时的赵烈侯(赵籍),是赵从晋国家臣升格为诸侯的关键人物,在位期间开疆拓土、保境安民,打败劲敌中山国,并将都城从行动不便的中牟,迁到了易于进取的邯郸,从此奠定了赵国作为战国强国的基础;韩烈侯韩取在位期间国势强盛,屡屡战胜郑国,为最终灭郑迁都定下基调;楚考烈王熊在位期间攻灭鲁国,让一度因白起入郢趋于没落的楚国为之一振……汉朝卫青谥号为“长平烈侯”,他本人是善终,这个“烈”同样是“功业”之意。
进入帝王时代,“烈”最初的含义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最初获得这个谥号的不论是否皇帝,基本上都是赞美其文治武功的原始意义,如刘备谥号汉昭烈皇帝,这个“烈”就是歌颂其“恢复汉统”的“功业”,而不是讽刺其在夷陵之战中碰得头破血流然后活活气死“变成烈士”.。
但到了唐宋以后,“烈”在公众眼中的意思逐渐和“业”分离,而带有“壮烈”之类“牺牲性含义”,虽然仍然是美好的意思但终究给人“不得善终”的异样感,因此自此以后谥号中通常只有一两个字的臣子虽然谥中“烈”仍然不少,但有此谥号的很多都是“烈士”,比如清代名将任举,因为在金川之役中英勇战死,谥“勇烈”,湘军、楚军将领滕家胜.、高连升、李佑厚分别谥“武烈”、“勇烈”、“壮烈”,他们也无一例外是在战场上战死的。
明清两代帝王的谥号都很长,最长的努尔哈赤,谥号长达25个字,可以说但凡美谥几乎“一网打尽”,但偏偏“烈”却绝少出现:明代包括死后追尊的皇帝在内,有“烈”在谥号中的只有一个崇祯(南明弘光帝谥“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顺治改谥“庄烈愍皇帝”),清朝则一个也没有,而崇祯恰是明清两代唯一一个无争议的“烈士皇帝”(明建文下落不明,南明几个皇帝不受官方承认)。
而在明以前,谥号中有“烈”的皇帝要多一些:
宋代帝王谥号有“烈”的有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神宗(初谥“英文烈武圣孝.”,后改“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四版都有“烈”字)、南宋理宗(建道备u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四位,这四位都是善终,他们的“烈”都是“功业”本意,其中太宗灭宿敌北汉,神宗击败西夏,理宗“端平入洛”,联合蒙古消灭金朝,雪了靖康之耻。可见,宋代的“烈”遵循了谥法古意。
唐代帝王只有最后一任皇帝李柷谥号“昭宣光烈孝”有一个“烈”字,他不过是朱温傀儡,后被害死,其“烈”显然已是“烈士”之意,而非有何“功业”可言——事实上这个谥号也是消灭了朱温后梁政权、自称“恢复唐朝”的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给的。
五代十国帝王谥号有“烈”的,有后唐懿祖朱邪执宜(谥“昭烈”,追赠)、后蜀高祖孟知祥(谥“文武圣德英烈明孝”);
辽金帝王谥号有“烈”的,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谥“大圣大明神烈天”)和他的皇后(述律平,临朝称制,谥“贞烈”)、金景祖完颜乌骨廼(追赠,谥“英烈惠桓”),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初谥“文烈”,改谥“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德宗完颜宗幹(海陵王完颜亮生父,追尊并谥“宪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后金世宗追废为辽王,改谥“忠烈”),辽金两代谥号中有“烈”的帝王没有一个“烈士”;
西夏唯一谥号有“烈”的帝王是开国皇帝李元昊(谥“武烈”),他是被儿子谋杀的,勉强算“烈士”,但得到这个“烈”应该还是出于其继承父亲“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战略并发扬光大,多次击败宋、辽军队并称帝一方的“丰功伟绩”。
南北朝和十六国时期谥号为“烈”的帝王有陈始兴王陈道谭(陈霸先长兄,追封,谥“昭烈”)、前凉张茂(前赵刘曜谥“威烈”)、张重华(东晋谥“敬烈”)、前秦世祖苻坚(后秦谥“壮烈天王”)、西燕肃宗慕容泓(谥“烈文”)、代王拓跋翳槐(谥“烈”)。这些人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陈道谭是在侯景之乱中为梁朝战死,苻坚是被追谥他的后秦姚苌所害,属于“烈士”,但他们同时也确有配得上“烈”谥法本意的事迹,而其他几位则并不是“烈士”。
除了这些帝王之外,谥号中有“烈”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安史之乱”始作俑者安禄山(谥号“大燕昭烈皇帝”),他是被儿子谋杀、诈称“被贼人所害”的,算不算“烈士”就不好说了。
综合来看,唐代以前帝王谥号一般只有一两个字,出于“概括主要事迹”的考虑,很少会把“烈”当成谥号,唐以后“烈”很容易被理解为“烈士”、“不得善终”,因此虽然谥号越来越长,但帝王谥“烈”的同样不多。
其实就算在谥号的发源地——东西周,“烈”也并非没有被滥用:东周烈王姬喜就没什么“功业”可言,东周威烈王姬午更是“三家分晋”的当事人。
武厉谥号含义谥号(posthumoustitle)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用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使用谥号。
武则天死后为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武厉”大概指威武勇猛、暴力嗜杀之意。《雪中悍刀行》赵家天子给了徐骁个“武厉”的谥号,此外真实历史上应该没有这个谥号分。
“武”为上谥,刚强而理端的谥号“武”,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谥号“武”,战胜祸灾又平定动乱的谥号“武”,以法治民能使民服的谥号“武”,贪大功而屡用兵的谥号“武”。细数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谥号,带“武”字的多达二十四位,大多都具备了尚武精神,武勇之气超于常人,他们志在开疆拓土、平定天下,有的更是亲自披坚执锐,百战沙场。
“厉”为下谥,暴戾而不认亲情的谥号“厉”,杀戮无罪之人的谥号“厉”。
为什么叫武姜武姜,生卒年不详,姜姓,名失考,申国国君之女,郑武公的夫人,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公元前761年,嫁于郑武公为妻,因郑武公谥号是武,故称武姜。武姜与郑武公生有二子:长子寤生、少子共叔段。因寤生是难产而生,共叔段是顺产而生。
汉武帝的武字是指什么汉武帝的武字是指武功。
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即位,政治上,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抑制商贾。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但他崇信方术,兼以穷兵黩武,晚年爆发巫蛊之祸。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两个字的,如魏安 王(安)、赵惠文王(惠文)等。
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帝,“武”意思是“威强睿德”。生于公元前一五六年,卒于公元前八七年。公元前一五○年立为太子,公元前一四○年辛丑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于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茂陵。生六子:戾太子据、齐王闳、燕王旦、广陵王胥、昌邑哀王髆,少子汉昭帝弗陵。
汉武帝的谥号是 “ 武 ” ,具体解释是“威强睿德曰武”,威严坚强而睿智。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匈奴,颇有建树,因此谥号“武”。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学家。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汉武帝的历史影响深远而复杂,评价亦存争议。死后谥号孝武皇帝,宣帝时上庙号世宗。其事迹见《史记》、《汉书》,其轶事多见《汉武故事》。
为什么武姜叫姜武姜,生卒年不详,姜姓,名失考,申国国君之女,郑武公的夫人,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公元前761年,嫁于郑武公为妻,因郑武公谥号是武,故称武姜。武姜与郑武公生有二子:长子寤生、少子共叔段。因寤生是难产而生,共叔段是顺产而生。以上术说是对武姜的评价
唐武宗为什么谥号为武谥号,是人死后,后人给予的评价。它形成于西周早期,作为对前人的事迹与品德的评价,自然也有褒贬之分。而谥号中“武”则被定性为美谥。《逸周书·谥法解》中讲到:“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可见谥号“武”的尊崇。唐武宗李炎(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对内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平定藩镇叛乱,打击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公元846年(会昌六年)4月22日,李炎驾崩于含风殿,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因为唐武宗李炎,在军事上,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击败回鹘——稳定漠北
制止回纥贵族的叛乱。正风肃纪,加强监督,芙蓉园为整肃政风,会昌时期严禁官员无节制的游宴,并取缔了进士曲江集宴。
潞孽阻兵,不惑盈庭之言,独纳大臣之计。戎车既驾,乱略底宁,纪律再张,声名复振,足以章武出师之迹,继元和戡乱之功。然后迂访道之车,筑礼神之馆,栖心玄牝,物色幽人,将致俗于大庭,欲希踪于姑射。
于是削浮图之法,惩游惰之民,志欲矫步丹梯,求珠赤水。徒见萧衍、姚兴之谬学,不悟秦皇、汉武之非求,盖惑于左道之言,偏斥异方之说。况身毒西来之教,向欲千祀,蚩蚩之民,习以成俗,畏其教甚于国法,乐其徒不异登仙。如文身祝发之乡,久习而莫知其丑;以吐火吞刀之戏,乍观而便以为神。
安可正以《咸》《韶》,律之以章甫。加以笮融、何充之佞,代不乏人,非荀卿、孟子之贤,谁兴正论。一朝隳残金狄,燔弃胡书,结怨于膜拜之流,犯怒于鄙夫之口。哲王之举,不骇物情,前代存而勿论,实为中道。欲革斯弊,以俟河清,昭肃明照,听斯弊矣。”
武只是一个谥号,谥法当中说道: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
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
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此三人在位的时候,都采取了上述措施,所以谥号是“武”,而灭佛只是其中一项
诸葛亮为什么谥号为武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谥号为“武”,是因为他在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中担任了军事要职,曾经多次参与军事行动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此外,诸葛亮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他的《孔明兵法》和《诸葛亮集》等著作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赐予了“武”的谥号,以表彰他在军事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诸葛亮谥号为武,原因有两个:
一是他在蜀汉时期有很高的成就,如七擒孟获等;
二是他的谥号是忠武侯,意味着他忠于国家。此外,后世也推崇他立碑,称之为“后世立碑”。
根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谥号为武。这是因为诸葛亮在蜀国时期担任丞相,执掌军事和政务,通过他的智谋和军事才能,为蜀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诸葛亮作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和谋略家,在蜀汉与魏国(曹魏)的战争中,多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采取了多个战略,如七擒孟获、火烧新野、赤壁之战等,使蜀国在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并且成功地保卫了蜀国的稳定。
因此,他被追谥为“武”,作为对他杰出军事才能的崇高认可和敬意。这个谥号也是对他在蜀国政务和军事方面的卓越贡献的肯定和表彰。
宋朝谥号为武的人●涪王吴玠 谥武安 ●义和王吕文德 谥武忠 ●贾逵 谥武恪 ●鄂王岳飞 谥武穆 ●郝质 谥武庄 ●冀国公王德用 谥武恭 ●武威王石守信 谥武烈 ●高怀德 谥武穆 ●鲁国公王超 谥武康 ●同安王杨存中 谥武恭 ●周王曹彬 谥武惠 ●信王吴璘 谥武顺 ●鄜王刘光世 谥武僖 ●魏王刘通 谥武懿 ●曹翰 谥武毅 ●曹玮 谥武穆 ●韩国公潘美 谥武惠 ●姚雄 谥武宪 ●狄青 谥武襄 ●曹璨 谥武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