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身边的三个谋士 古代的谋士从哪学来的能力

目录导航:

  1. 建文帝身边的三个谋士
  2. 朱允炆的三个谋臣
  3. 谋士的三种境界
  4. 楚汉传奇七大谋士
  5. 三国四大谋士
建文帝身边的三个谋士

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的三个谋士。

史料介绍,朱允炆继位后,因为自己没有政治远见和决策能力,很快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文臣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

黄子澄在1385年举进士第一名,在明太祖朱元璋时代担任过官职。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齐泰也是1385年的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方孝孺早在四十岁时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虽未中过举,但在中年以后开始进入仕宦生涯。朱允炆继位以后他被召为贴近的翰林侍讲。

朱允炆的三个谋臣

方孝孺、齐泰、黄子澄。

方孝孺

方孝孺是朱允炆的“铿锵三人组”中最久负盛名的一位,因为他曾被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称作“读书种子”,此外他因为不愿意屈服于朱棣,而成了我国唯二被灭“十族”的人。

不过方孝孺也是三人中,唯一一位没有通过正规渠道(科举)的人。不过人家方孝孺是不是学习不好。据《明史》等书记载,方孝孺非常早慧,而且读书非常刻苦,小小年纪,每天的读书量就超过了一寸(正常人的大拇指宽度),当时人称“小韩愈”。

齐泰

齐泰勉强算是“铿锵三人组”中的老臣,因为他在朱元璋身边当官的时间,是三人中最长的。

因为朱棣登基之后,对于之前的历史记录多有篡改,所以有关齐泰这个朱允炆的嫡系,我们对他的早期经历了解不多,甚至连他的出生年龄我们目前都不知道。

而据现有资料记载,齐泰是通过正常渠道当得官,他早期并没有表现出太过人的能力,是皇宫中的一道闪电才让他崭露头角。当年朱元璋因为皇宫被雷电击中,于是就想搞点小封建迷信。

黄子澄

如果单纯地看纸面关系,黄子澄是三人中和朱允炆关系最好的一位。因为黄子澄虽然也是通过考试当的官,但是他从一开始就和朱允炆的人生绑定了,因为黄子澄入仕之后,就成了朱允炆的“伴读”。

而据古代的官场惯例来看,你既然当了东宫伴读,那你黄子澄就必须是他朱允炆的人,你自己愿意都不行,除非朱允炆死。

不过你别看黄子澄最初只是朱允炆的伴读,却凭借一手高超的忽悠神功,成功的让朱允炆心甘情愿的称呼他为“先生”。

齐泰,黄子橙,方孝孺

此三人都忠心耿耿,但缺乏实践,虽学识广泛,却斗不过老谋深算的朱棣

齐泰,黄子橙都在城破后,不屈服,被凌迟处死,灭三族

方孝孺怒斥朱棣的行为,被凌迟处死,灭10族

谋士的三种境界

谋士的境界不止三种,应为五种。

谋士的第一层境界:“谋”己。作为一个谋士,若连自己的生命都保全不了,何来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运用自己的谋略,让自己活下来、并且活得有价值是成为一个谋士最基本的条件。是故,“谋己”是谋士的第一层境界。

谋士的第二层境界:“谋”人。学会了为自己谋,还要学会为别人谋,若是一个谋士不能为别人出谋划策,他能称为什么谋士?如果不能为别人谋划的谋士又有什么使用价值?是故,“谋人”是谋士的第二境界。

谋士的第三境界:“谋”兵。会谋己、谋人都只能保全少数的几个人,而作为一个谋士,他必须具有“谋”成千上万人生命的能力。这就是“谋”的第三层境界——谋兵。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一切以政治斗争为最终目标而展开的种种智谋较量,在现实中最最集中体现的就是兵争攻伐。所以谋士的最现实的作用就是对于战争的测谋,这也是我们一般人对于谋士智谋水平优劣品评的最直观的测评指标。

谋士的第四层境界:“谋”国。比起“谋国”来,为一人谋、为千人谋都是很浅的层次。一个人要是能做到“谋国”(国代指诸侯势力),必须具备远大的眼光和超人的洞察能力,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

是故,谋士的第四层境界是“谋”国。谋国是建立在上述三个境界的基础上的,但是仅仅拥有了上述三个境界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谋士所策划的计策实在不能称之为谋略,因为仅有谋己、谋人和谋兵三层能力的谋士所作的策划实在太狭隘了,并不能达到战略的境界。而谋国是建立在对于国家资源、国际关系和战术优劣对比基础上,对于国家命运的把握,这是需要具有大眼界和大智慧才能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务”。

谋士的第五境界:“谋”天下。做到了以上四点,这样的谋士就可以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但是,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谋士”。真正的谋士必须具备一项“人”所不具备的能力——谋天下的能力。因为从道德层面来看,上述四个境界都是出于对于有限资源的无限渴求和残酷掠夺,这其实是“人性恶”的集中体现。

但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而屹立于大千世界,正是由于人类深刻了解了这种“恶”的道德层面对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致命危害。从而诞生出对于“性本善”的道德向往,而真正拥有以天下为己任胸怀的士,是那些真正能够将对于人本关怀自始至终贯彻于自己一切行为中的人。因此,所谓谋天下,并不是以天下为个人或集团资本而进行谋划,而是以天下苍生为本源进行呵护的大智谋。这才是谋士的最高境界。

楚汉传奇七大谋士

在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刘邦表面上进行的是军事的比拼,实质上开展的却是人才的较量。在那个诸侯林立,天下归属尚无定论的年代,诸多谋士们也都凭借着自己的眼光和智慧,选定了主君。他们要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要么舌辩天下,纵横四方;要么兵出奇计,算无遗策;要么洞察大势,明哲保身。不管他们作何选择,却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七位:项伯

项羽的小叔父项伯,是项家子弟中少有的谋臣。其早年追随其兄项梁起事,一直从事幕僚工作。项梁战死之后,他又专心辅佐项羽征战四方。其虽在军事谋略方面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却由于其多次帮助刘邦而被历史记了下来。有人说他是“吃里扒外”,也有人说他是“太有心机”。但无论如何,他能够在项羽麾下一直平安无事,不被猜忌,都是一种本事。待到刘邦胜利之后,他不仅没有受到牵连责难,还获得了封侯赐姓的恩赏。不得不说他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的能耐还是有的。

第六位:郦食其

郦食其,陈留人士。其本中原一儒生,年过六十却仍怀大志。他虽知道刘邦最不尊儒重礼,却仍选择投奔于他。他既看不起陈胜、吴广那样的农民领袖,也没有去投靠势力庞大的西楚霸王。唯独看中了不按套路出牌的刘邦。与刘邦会面之后,由于脾气相投,二人相交甚恰。郦食其也不负所望,用计谋帮助刘邦拿下了陈留,并为其定下了“夺敖仓以固荥阳”的屯粮政策,成功使刘邦站稳了脚跟。而后,他又只身前往临淄,以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齐王田广投降,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七十余城。只是无奈那韩信突然袭击齐国,才使他的计策功亏一篑,被田广烹杀在了当场。

第五位:萧何

萧何的强项虽不在于谋略,但其也绝非无谋之人。无论是刘邦起事早期的用人、处事,还是对天下时局的判断决策,都少不了萧何的影子。刘邦在外出征战之时,能将自己的大本营放心的交给萧何,除了信任他的忠诚之外,更看重的就是他统筹谋划的能力。事实证明,萧何的在政治谋略上的水平确实高明,并十分善于识人、用人、治理、经营。正是有了他的帮助,才确保了刘邦军队的补给和汉朝初年的稳定。

第四位:蒯通

蒯通本名蒯彻,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而被司马迁记为蒯通。其作为韩信帐下最厉害的谋士,曾帮助韩信谋划偷袭了齐国,虽然这直接害死了刘邦的心腹郦食其,却也成功让自己的主君韩信获得了齐国的实权,成为了当时足以和刘邦、项羽相匹敌的第三股势力。他本力劝韩信自立,谋定天下三分,无奈韩信优柔寡断,未纳其计,最终落得了个死于女人手中的下场。后来刘邦追究他的责任,其却也能泰然自辩,安若无事,并在晚年得到了汉丞相曹参的礼遇。也算得了善终。

第三位:张良

张良,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而且在早年还谋划过刺秦的大事。后来,秦末诸侯再起,他义无反顾的舍弃韩王,投奔到了刘邦身边。并运筹帷幄,帮助刘邦赢得了数次的政治、军事斗争。在汉朝建立之后,他深谙“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道理,早早便主动提出归隐山林的想法,落了个善终善了。后来,其虽也曾再度出山帮助了吕后稳固了太子之位,但也没再过多的涉足政治。确实是个准确顺应时势而为的大智之人。

第二位:范增

范增七十多岁出山,辅佐项梁、项羽叔侄,不仅有当年姜太公的魄力,也有不输太公的韬略和智谋。他不仅建议项家拥立楚王子孙,帮助项羽实现了天下霸权,稳定了西楚的势力,还多次提醒项羽要提防刘邦的一举一动。事实证明,他的见识和思路是正确的。然而也正是他的这种睿智,却使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项羽对其产生了嫌隙。最终被陈平成功离间,离开楚营,病死在了途中。而项羽也在次年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第一位:陈平

陈平,出身不高,但自小就喜欢读书,而且长得十分帅气,是当时实打实的美男子。适逢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他先是投奔魏王,后来觉得魏王平庸,便又投奔项羽,并帮助其妥善处理了很多事情。在项羽对其不再重用之后,他乃果断投奔了刘邦,并帮助刘邦成功离间了项羽、范增,斩去了楚军的“大脑”。后来,他又帮助刘邦金蝉脱壳,逃出了荥阳,更劝说刘邦成功追灭了项羽。汉朝建立以后,他又巧用计策帮助刘邦解了白登之围,夺了韩信的军权。而在吕后当政期间,他亦通过智谋安然的立在了相位之上,并于吕后死后,与周勃成功诛杀诸吕,奉迎了汉文帝继位。而且在文帝时期,仍然得到信任,独任丞相一职,得到了善终。

陈平一生,数易其主,却仍能常居高位,受到重用;无论处于军队,还是朝堂,他都能巧布奇谋,以智获胜。他于乱世之中,收获了名利;于权斗之中,保全了厚禄。既没有像韩信那样遭到主君的猜忌,也没有像张良那般刻意的避世。确实是史上智力超群,情商极高的传奇人物。

三国四大谋士

1.第四名,庞统

庞统幼时不善言辞,曾一度被家里人怀疑是个哑巴。但他的叔父庞德公(诸葛亮的师父)却一眼就发现此人能力超群,在其后的几年间一直悉心培养他。

庞统在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推荐下进入到刘备帐下,虽然顶着卧龙凤雏的名号,却很少给刘备谏言,刘备知道此人可堪大用,便一直对他委以重用,就连受刘璋之邀入驻益州这么重要的事情,都将他带在身边。庞统虽然在雒城一战中被乱箭射死,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在历史上名声。

space

2.第三名,诸葛亮

诸葛亮出身于琅琊官宦世家,但由于家道中落,只得到南阳卧龙岗静待贤主的到来,他曾先后考察过曹操,刘表,孙权等人,却发现这些人都不配称之为“明主”,最终他投靠了兵不过万,将只关张赵的刘备。

在诸葛亮制定的东连孙权,西取荆益,南联百越,北拒孙权的方针下,刘备一步步走向了王者的神坛,再也不用过寄人篱下的日子。在蜀汉中后期,诸葛亮以一人之力,扛起北伐的大旗,虽然屡屡失败,却也阻挡了曹魏南下灭蜀的步伐。

3.第二名,郭嘉

郭嘉是曹操最为器重的人才,虽然只为曹魏献计十年,但这十年却是曹操大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五万青州兵对百万袁军,军中将士皆不看好曹操能赢,他提出“十胜十败论”,预言袁绍必然失败,鼓舞曹军的士气;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儿子袁尚袁谭仍然占领者大片北方区域,甚至有意重新攻打曹操,郭嘉又献计曹操“坐山观虎斗”,结果还没等曹操前去征讨,三兄弟就已经三败俱伤;郭嘉虽然只陪在曹操身边,但他对曹魏的发展影响深远。

space

4.第一名,贾诩

贾诩,他本是西凉董卓的首席谋士,董卓自从有了他,仕途和军旅一帆风顺,在贾诩的帮助下,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各方诸侯对董卓莫不忌惮,他还献计挑拨孙坚与十八路诸侯的关系,最终孙坚缺粮少兵,在小树林被董卓大军歼灭。

随后他又投靠张绣,在两场战役中都打败了曹操,在宛城之战他献计张绣,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猛将典韦;当他投靠曹操后,曹操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奉他为座上宾,在潼关之战中,他又献计挑拨马超和韩遂的关系,最终马超只得到汉中投靠张鲁。贾诩一生中虽然献计不多,但他事无遗策,每件计谋都可以成功,被称为三国“毒士”。

西蜀刘备帐下,诸葛亮,庞统

东吴孙权帐下,周瑜

魏曹操帐下,司马懿

当然除了这几位还有郭嘉,姜维,徐庶等人也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