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稳坐泰山的典故
- 为什么说泰山是鬼城
- 泰山的由来及历史
- 泰山说法的来历
- 古代时期上泰山收费吗
观音菩萨点化,三姑娘稳坐泰山之主
很久以前,石敢当住在山东泰安徂徕山。他为人正直,不争名利,靠种几亩薄田过日子。生活虽苦,却乐在其中!
他很讲义气,经常帮助乡亲们办事,在村里很有威望。
石敢当没有儿子,生了三个姑娘。大姑娘、二姑娘都出嫁了,家里只剩下个小姑娘。
三姑娘从小聪慧,心地善良。两个姐姐出嫁后,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整天到徂徕山里砍柴,背到集市上出售。
有一天,她正在山里砍柴,突然狂风大作,昏天黑地,不一会下起了大雨。山里没有房舍,三姑娘东躲西藏找地方避雨。
大雨一直下到天黑也没有停的意思,她在山里转悠迷了路。正在着急的时候,发现远处有亮光,就急忙朝着亮光处走去。
走近一看,亮光是从一个山洞里透出来的。三姑娘虽然害怕,但为了躲避大雨,只能壮着胆子向山洞里走去。
山洞里有一个老婆婆生了一堆火在取暖。三姑娘一看是个老婆婆,高兴地凑上前去说明来意,求老婆婆收留她住一个晚上。
第二天早上,雨过天晴。三姑娘告别老婆婆,在山里砍了些柴,背着回了家。
从那以后,三姑娘进山砍柴,总要到山洞里看望老婆婆。还经常帮老婆婆打扫山洞,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一晃几年过去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这天,三姑娘进山砍柴,又来看望老婆婆。
她帮老婆婆收拾完山洞后,两个人聊了起来。老婆婆对三姑娘说:“你不是凡人,是仙女下凡。徂徕山承受不起你,已被你压得落下去了三尺,你不能再住在这里,你走吧。”
三姑娘为难地说:“家中尚有父母,你叫我上哪里去呢?”
碧霞元君
老婆婆道:“从这里往西约五十里,那里有个大山叫泰山,现在还没有神仙当家,你过去吧。至于你的父母不用担心,他们自有他们的造化。”
三姑娘很为难,和父母生活了这么多年,突然离去,心中实在不舍。
老婆婆又嘱咐道:“你过去后不久,会有各路神仙聚集,选拔泰山之主。你千万记住,在半山腰有棵大松树,你在树下挖一个三尺深的坑,会发现一个木鱼,把木鱼拿出来再往下挖三尺,脱下你的绣花鞋埋进去,等填土填到一半时,再把木鱼放进去,填平土就行了,到泰山封主时自有妙用。”
三姑娘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老婆婆,到泰山半山腰找到了那棵大松树。她按照老婆婆说的做了,果然挖出了个木鱼,她把木鱼放到一边,又挖了三尺,把自己的绣花鞋埋了进去。
到了泰山选主之日,玉皇大帝召集各路神仙在泰山集会,看看谁有能力当泰山之主。
玉帝当着各路神仙的面说:“按照老规矩,谁来泰山最早,谁当然就是泰山的神。”
柴王首先站出来说:“禀报玉帝,我来泰山最早,我应该当泰山之主。”
玉帝问:“你说你来泰山最早,有什么凭据吗?”
柴王回答:“我在半山腰的一颗大松树下,埋了一个念经用的木鱼,不信大家可以过去看看。”
众神簇拥着玉帝来到了那颗大松树下,就在这时,三姑娘走了出来说:“禀报玉帝,我比他来得更早,我在这棵树下埋了只绣花鞋。”
玉帝一听,他俩各说各理,马上命人在树下挖了起来。挖地三尺后,果然挖出了一个木鱼。这时,三姑娘不让停,还叫继续往下挖,结果一挖挖出只绣花鞋。
因为绣花鞋在木鱼的下面,这就说明三姑娘比柴王来的早。因此,玉皇大帝封三姑娘当了泰山之主,封号为:“碧霞元君”。
柴王无话可说,一气之下,拔光了山顶所有的松树。
三姑娘当上了碧霞元君后,经常想家、常常落泪。现在山顶上有些小松树,就是三姑娘的眼泪变的,叫“哭泣树”。
三姑娘后来才得知,当初点化她的老婆婆,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变化的。
成语释义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出处典故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使用范例
武后恃有高关,又仗武氏弟兄骁勇,自谓~,十分得意。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儒生们众说纷纭。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
也就是说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方可得到天帝的认可,成为天下新的君主。
成语解释: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成语出处:汉·焦延寿《易林》卷一:“安如泰山,福喜屡臻。”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成语造句:而午门外站立着六只高大的驯象,由彩衣象奴牵引,每一阙门两只,相向守门,纹丝不动,稳若泰山。
为什么说泰山是鬼城说泰安是鬼城,因为古代有很多关于阴曹地府的说法,这个阴曹地府的原型就是泰安。泰山的前面,有一个名字为蒿里山的小山包,成语,魂归蒿里,这个蒿里说的就是泰安的蒿里山,也就是传说中阴曹地府的地方。此外,还有森罗殿,鬼门关,等等这些建筑,虽然因为破四旧被拆除了,但是我们要知道,古代历史上有帝王封禅的活动,也是在泰山举行的,但是他们在封禅之前,却是要先去祭拜幽灵的,之后才会去登山。
一、三界之说在泰安流行。三界无非就是上天,凡间和阴曹地府,具体说的就是以奈何为一个分界线,西边就是幽冥界,东边就是人间,而北边就是天界。为什么要这么划分呢?这是因为蒿里山的存在。蒿里山里面住的主管是主管幽冥界的一切事务的,因此奈何的西边就直接被化成了幽冥界。而奈何的东边,岱庙的主管确实人间的帝王,所以被划成人间。背面是泰山的南天门,玉帝殿,这些属于天界的东西,因此北边被划成天界。
二、有一种说法叫泰山管生死。其实泰山管生死这种说法从秦朝以来就开始流行了,以为秦朝也举行过封禅大典,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和一统天下的气势,后来泰山封禅就流传了下去,但是宋代之后就没有皇帝再封禅了。东岳庙的修建也是为了祭祀幽冥,以此来祈求健康长寿,北京也有现存的东岳庙。
三、阴曹地府的传说影响着泰安的文化。泰安很多地方有能找到幽冥界的传说和痕迹。奈何桥的传说,每个人都听说过,那么奈何就是泰安的一条河,将泰安分成了两半。此外,灵山大街,青山街,则来源于“西天拜灵山,青山埋忠骨”。
泰山的由来及历史泰山是由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形成的。
泰山位于东部的山东半岛上,属于太行山脉的一部分。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泰山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和地壳运动,形成了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相传,泰山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封禅之地。自商代开始,泰山就成为中国帝王登临封禅的圣地。历代帝王都在泰山上举行封禅仪式,以祈求国家的繁荣和太平。
泰山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代表着尊贵、庄严和威严。泰山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孔子曾在泰山上讲学,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教诲
泰山说法的来历根据文字记载,泰山的名字源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
泰山最早叫“大山”,后来随着祭祀的需要和频繁登山崇拜太阳,大山又改叫“太山”了,是祭祀太阳的最神圣的山。太山改称“泰山”,是寓意的问题。因为“泰”字有平安、安定、大、通达、最和宽裕等的意思,因此太山被定为“泰山”,增添了新的寓意。
您好,泰山说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泰安市,是五岳之首,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
泰山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神圣之山。在古代,人们常常将泰山与天地相连,认为泰山是天地间的桥梁,是天神和地神的居所。同时,泰山也被视为帝王的象征,被封为帝王的巡幸之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帝王都曾登上泰山,进行巡视祭祀活动。
由于泰山的地位和影响力,人们对泰山形成了一系列的说法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闻鸡起舞”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说法。
“闻鸡起舞”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在登上泰山时,常常能听到鸡鸣声,这被认为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因此,文人士大夫们会在泰山上表演舞蹈,以表达对泰山神圣之地的敬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则是古代诗人杜牧在登泰山时的感叹。他形容泰山上的景色如诗如画,天空下起细雨,使得草地看起来更加翠绿。这句诗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泰山美景的代表之一。
总之,泰山说法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是人们对泰山神圣地位和美景的赞美和描绘。这些说法和传说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泰山的崇拜,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时期上泰山收费吗古代时期上泰山收费。
明成化时期已开始收门票。周郢说,在古代,国家征收的泰山香税,其中一项即进山门票(另一项为香火钱),他近几年一直在作这个课题的研究,近期结合清康熙“开山碑”及同治香税票等史料,得出了新的发现。
“关于泰山入山香税是什么时候开始征收的,传统的说法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征取泰山香税的记录。”周郢告诉记者,据《广德州志》记载:“濮瑾字良玉,天顺癸未(1464)选贡,任宁阳县丞,……泰岳香税,旧额二万有奇,三委瑾摄,增十之二三。”
“这段记载说明,濮瑾督税任宁阳县丞的时候(天顺末至成化八年)就有征收入山香税,由此可知,在早于正德的成化时期就已征收泰山入山香税。目前,这是关于泰山入山香税可考的最早记载,至于泰山从什么时候开始‘卖门票’,我们仍需要考证。”周郢说。
那么古代登泰山“门票”是多少钱?周郢表示,随着时间发展,古代泰山“门票”价格也不断变化。万历时期有史料记载,官府在泰山设总巡官一员,“专一督理香税”,下设分理官,“定遥参亭二员,一收本省香税,一收外省香税,俱填 单给与香客;玄武门一员,收山后香税,亦给单;红门、南天门各一员,俱验单放行;顶庙碧霞宫门上一员,查放香客出入”。初定例本省香客每名纳银五分四厘,外省香客每名纳银九分四厘,后因为出现外省香客冒充本省人的事件,于是改为不分省别,“一例香税银八分”。
当时节假日也“免票”
周郢说,万历时期,朝廷每年要收缴泰山门票税收两万两,后因国家财政困难,入山香税在国家财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进山门票”的价格也不断提高,明末提至每人一钱二分,后改为一钱四分,清初甚至提升至二钱,最高价格是康熙初年曾提至五钱。随着香税不断提高,收入众多,据明末张岱计算:“合计入山者日八九千人,春初日满二万。山税(香税)每人一钱二分,千人百二十,万人千二百,岁入二三十万。”
“按照当时物价换算,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二三百元,五钱差不多是一百多元,跟现在泰山门票价格差不多了。”周郢说,由于清初提高香税税额至二至五钱,导致大量家境贫困的香客交不起香税无法入山,香客锐减,“泰安在古代就是旅游服务型城市,各种为香客提供衣食住行服务的店铺鳞次栉比,香客锐减对泰安地方经济打击沉重。”
为了地方经济不被拖垮,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开始,地方官吏采用类似当今节假日免票的方法,用以招徕香客。现存于遥参亭康熙四十年(1701)二月所立的“开山碑”证明了这一做法,上题“奉直大夫知泰安州事章老爷奉行德政,山东布政司刘大老爷、分守济东道朱老爷,大发仁慈,广开善路,开山自初八日至十八日洪恩碑”。所谓“开山”,就是向登山香客免征香税,免征时间从正月初八起至十八日止,为期十天。不过泰山香税是上缴中央财政的税收,地方官府只能暂时宽免,而无权加以彻底裁革。但是“免票”期间,泰山香客爆满,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受到冲击的泰安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