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代的疆域考证。
再回过头来说周族。元朝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只有在强治周期段才臣服中原,到国乱周期段开始自立,次强治周期段形成南北对峙。西周也不例外。商朝末年“诸侯不朝。”这些不朝的诸侯就是独立的国家。
西周的始祖弃早在帝虞舜时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商朝时被封为西伯侯,武王伐纣消灭殷商后重点是东征和控制殷王畿之地,周公东征灭武庚、管叔、蔡叔、霍叔之后伐准夷、践奄,南征荆楚。周朝长期受到周边各少数民族特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
是时,周边的各少数民族:东有莱夷,北有长翟、太原,晋南有条戎,更北有隗、狐氏、燕京戎、北戎、鬼方、猃狁、西有陆浑戎、羌,江淮有淮夷、群舒、虎方,楚之西南有濮越,燕之东北有肃慎等。这样看来,周朝的实际控制区只有沿黄河一线,就连晋南也有少数民族的独立政权。
起初,周公灭奄,太公灭蒲姑,势力仅至山东境内。淮夷、徐夷仍倔强不服,后伯禽被围,成王派兵解除夷之围,徐夷仍自称偃王,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承认偃王在东方的霸主地位。以后穆王教楚伐徐,徐败。楚至熊通时正式称王,不承认周天子的地位。楚又成为南方的新兴强国。昭王伐南蛮,全军覆没,君臣淹死在汉水里。 历史
最紧急的外患,还是西北方戎狄族的入侵。周都镐京(今西安西南)接近戎、狄。汧(千)、渭两水之间,是西戎入侵的路线。周初,曾大败鬼方,俘获一万三千多人,斩首、割耳人也不少。此后,戎狄又多次寇周。
西周穆王时王道衰微,奴隶制开始动摇和衰落。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井田制开始动摇,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向土地私有转化。西周中期以后,土地所有制开始发生变化,“田里不鬻”的格局被打破,出现了土地的赠送、赠偿、交换、抵押和典当的现象。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共王时代的卫 (he,调味器)的铭文记载,共五三年,裘卫用一件瑾璋、两个玉虎、两件鹿皮挂肩、一件蔽膝换得矩伯的十三田。同时代的《生簋》(簋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具)铭文记载,格伯以三十田换取生的四匹马,双方立契约为证。到周宣王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现象日趋严重,于是宣王便宣布“不籍千亩”(《国语•周语上》),即宣布废除借助民力以耕公田的藉田制度。集体助耕公田的方式瓦解后,奴隶 主不得将“公田分授各夫”,租给农民耕种。这样一来,不仅土地国有制出现了向私有制的转化趋势,同时封建性的租佃关系也开始了萌芽。
其次是阶级结构发生分化,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阶级结构的分化发生在两个层面。一是奴隶主贵族内部出现了急剧升降变化。一部分地位较高的贵族,只醉心于掠夺战争和享乐,不注意经营农业生产,结果田地荒芜,奴隶逃散,家道衰落。一部分地位较低的奴隶主,锐意经营农业,招徕流散奴隶,不断扩大土地规模,形成了新的暴发户。此外,政治上升降也易造成经济地位的变化等等。这样,在奴隶主集团内部出现了兴衰浮沉的波动。如上文提到的矩伯是一衰落贵族,而裘卫则是典型的暴发户(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P76)。二是一部分“庶人”可以以“金作赎刑”(《尚书•吕刑》),而成为自由民。这两个层面的阶级分化,就直接动摇着西周奴隶制的统治。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也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加剧,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大量的平民失田破产。二是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主贵族居住在“国”、“都”之中过着钟鸣鼎食的腐朽寄生生活。而奴隶则居于“鄙”、“野”之中的茅棚土舍,在“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窘况中艰难度日,甚至被杀害、出卖或殉葬。为了反抗这种压迫,奴隶们经常用怠工、逃亡、破坏工具等方向与奴隶主展开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