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国民党为何总是败多胜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先后在正面战场组织了22次大型会战和保卫战,但大都以失败告终。豫湘桂战役更是一溃千里,37天就丢了38座城市。国军的这种惨败一度危及到了老蒋的地位,罗斯福曾经数次要求他将中国战区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那么,国军在和日寇交战时为何总是败多胜少呢?武器装备不如对手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抗战时期,国民党不论陆军、空军还是海军都和日军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由于火力远不如敌军,因此不少战役都打得格外艰难,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武器装备从来都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抗美援朝战争就是最有力的证据。第三次战役之前,志愿军没有得到苏联的任何援助,硬是靠着“万国造”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以南地区。

除了武器装备不如对手外,国军在抗日战场上败多胜少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只要看一下这段真实的历史,就可以找到答案。1942年5月中旬,浙赣战役爆发,上官云相的第32集团军也是参加这次会战的部队之一。在日军的进攻下,上官云相一路溃逃,从浙江跑到了江西。按说败得这样惨,上官云相和他的手下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如何对付日军才对,但他却干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派人将石塘地区一支抗日游击队包围缴械了。

我们都知道,抗战全面爆发后,老蒋曾经在庐山发表了长篇讲话,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就说明老蒋是主张也允许全民抗战的,那么既然如此,上官云相为何还派人把抗日游击队员给抓起来了呢?

时任32集团军参谋处长的武之棻回忆说,上官云相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根据老蒋的另一个命令:非经中央任命,不准擅自借抗日名义成立武装组织。这支数十人的抗日游击队自然是没有经过老蒋任命的,所以上官云相就派人把他们全部抓了起来,并且批示:全案所有人犯,不分主从,一律枪决。武之棻知道这个批示后内心五味杂陈,同是抗日队伍,都是中华儿女,不一致对外还对自己人开枪,这不是摆明了让日寇看笑话吗?

为了保住这些游击队员的生命,武之棻用了一个缓兵之计,他劝说上官云相先把这些人关起来,等审问清楚了再定夺。上官云相也害怕“一律枪决”会牵连自己,就同意了武之棻的建议。后来由于日军攻势太猛,上官云相不得不再次逃跑,那些被关押起来的游击队员们才逃过一劫。国军为何在抗日战场上败多胜少?这件事情已经给出了答案。国民党这种做法无疑在告诉全国人民:抗日是国民党的专利,没有国民党的允许,其他人擅自抗日就是违法的,就要被抓起来枪决。

当时中华大地正遭受这日寇的严重威胁,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自动拿起武器和日寇拼命。可老蒋又偏偏下了一个“非经中央任命,不准擅自借抗日名义成立武装组织”的命令,这不明摆着帮日寇的忙吗?那么老蒋为何要下这样一道命令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自私。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依然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生怕地方武装的建立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宁愿让日军蹂躏我们的国土,也不愿让抗日游击队发展。

不仅如此,国军在和日军作战时,处处都有“自私”的影子,中央军、地方军、嫡系和杂牌之间经常勾心斗角,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衡阳保卫战。在这场战役中,方先觉以17000多人和10万日寇血战了整整47个昼夜,期间他曾经多次向重庆军委会求援,称“衡阳危在旦夕,个人事小,国家事大,请无论如何派一团兵力进城,我们自有办法”。然而,直到衡阳城破,方先觉也没有得到一兵一卒的支援。

据《衡阳文史》抗战专辑记载当时外围作战的第62军距衡阳已经不足5里地,但就是不进城,该军军长声称自己“是来流血流汗,出命出力,为第10军夺功”的;另外一军长竟称“衡阳解了围,方先觉岂不成了抗日英雄!”这就是国军将领的心态!大敌当前,不是想着如何和友军并肩作战,而是一味自保和争功,如此自私自利,国军人数再多,也只能是一盘散沙。以这种状态和日寇作战,败多胜少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