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踏访“墙缝战”发生地
【岩石上,清晰地留着弹痕。战役亲历者生前对“墙缝”战斗的忆述在当地口口相传,记者从当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及年轻人讲述的情况了解到,其内容与李延禄回忆文章中的表述是一样。】2014年12月,新华社记者到“镜泊湖连环战”发生地进行采访考证。记者首先来到位于牡丹江入口处“小龙湾”的“墙缝”地带,当地人介绍,过去河边的山坡光秃无树,沿河5华里长都是高过人头的岩石壁,墙一样的岩石壁时断时续,被当地人称为“墙缝”。岩石壁下的河滩内,是通商古道,地势宽阔,毫无遮掩之处,也是当时日军入侵必经之地。这种地势,若埋伏在岩石后,扼守各个缝口,非常方便用手榴弹集中消灭成群结队向上进攻的敌人。在岩石上,清晰地留着弹痕。当地老百姓也口传,当年日军在我军撤出战斗后,焚烧死亡士兵的大量尸体,火光冲天,尸臭难闻。
在“墙缝”岸边的江滩上,记者看到由“宁安市镜泊乡人民政府”立的“墙缝战役遗址”纪念碑记载着战斗情况:“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九日清晨从敦化沿湖而来的日军山田支队主力一万余人,在当地猎户陈文起的带领下进入我抗日救国军设伏的牡丹江岸的墙缝小龙湾。救国军补充团团长李延禄率领七百多名战士居高临下阻击来犯之敌,激烈的战斗持续到下午二点,共消灭日军七八十人……”从常识上分析,碑文上写的“山田支队主力一万余人”是有问题的,一个支队的主力怎么可能“一万余人”呢?这个纪念碑记载的歼敌数字在当地百姓中议论也很大。已78岁的镜泊乡东大泡村老支书李宗福告诉记者,1962年黑龙江省省长和抗联四军军长李延禄回访“墙缝”时,曾立过一方木碑。碑文内容大致为:1932年3月13日凌晨,日本关东军天野少将带领7000日兵自敦化进犯,被我补充团700壮士于此地伏击,敌军伤亡3000余人。“我当时年轻,记得很清楚,可惜那木质碑后来就不见了。”
在镜泊乡后雨村,记者见到了李延禄在《过去的年代》一书中提到的当年在“墙缝”战斗中负责侦察地形的“炮手李长发”的儿子李玉田,老人已经87岁了,但他清晰记得父亲年轻时讲述的战斗经历:“战斗从太阳没冒红开始,一直打到太阳落山,日军几千人,血水把地上的白雪都染红了。”在李玉田家中的相框内,记者看到李长发留下的只有一张持着枪,身着猎装的2寸黑白照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李长发是这一带唯一能访问到的战斗亲历者,他生前对“墙缝”战斗的忆述,在当地口口相传,记者从当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及年轻人讲述的情况了解到,其内容与李延禄回忆文章中的表述是一样。在《过去的年代》中, 李延禄还讲述了为墙缝战斗胜利奠定基础的猎户陈文起。书中记载,陈文起在“墙缝”战斗打响前,主动去帮抗日军队侦查敌军动静,不幸被日军抓住后,他不仅没有泄露抗日军埋伏的秘密,而且不顾个人安危,给日军当“向导”,将7000多日军引进了埋伏圈。战斗打响,陈文起被日军殴打,坚强不屈,最后被剖开胸膛……记者在吉林省敦化市见到陈文起的孙子陈兴甫,他说爷爷牺牲时仅仅29岁。自己没有见过爷爷,但从懂事起,奶奶就给他讲述爷爷的故事,“你爷爷牺牲后,小鬼子把我们家房子也烧了,我就带着你爸爸他们兄妹3人,逃到敦化藏了起来。你爷爷是英雄,当年那场大仗,小鬼子死伤几千人。”陈兴甫说,他们每年清明都要到“墙缝”去祭奠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