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柏林(黑龙江省社科院客座研究员):伪满时期呀,日军在孙吴建设了三个飞机场,这是其中之一,曾家圃飞机场建立比较早,曾家圃的飞机场现在这样的飞机库一共有九座。
解说:东宁县当时仅有3万多人的常驻人口,但日军在那里修建了8条铁路,这些日军修建的桥梁,是为了保证无论在哪一个季节发动进攻,都不会影响运输。在东宁还有大量的弹药库、兵工厂和坦克汽车修理厂,有专用火车通向弹药库,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进攻时能够实现快速补给,无论作战思想如何变化,快速及时的补给,都是军事行动取得胜利的前提。
1937年,近卫文磨出任日本首相,这位46岁的文官是曾统治日本好几个世界的藤原家族的后代,他的出山是时势所趋,因为国民对政客已没有什么信心,同时也担心军人统治继续下去。
军方大多数人也都信任近卫,因为他看上去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财阀想靠他带来稳定,一般民众因为他曾拒绝任首相而有所好感。近卫给人的感觉是能以同情的态度倾听各种不同政见者的意见,使每个人都以为近卫同意自己的主张。
实际上一生三次组阁的近卫,是发动并组织战争的祸首之一,当年人民熟悉的“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等等政治口号,都是出自于他口,有评价说,他亲手造就了日本战争机器,并使其像烈马一样狂奔。
近卫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发生在中国的芦沟桥事变,史称“7.7事变”。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今天北京芦沟桥一带,寻衅与中国军队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冲突,关东军又认为可以借机对中国华北发动大规模进攻,近卫要做出是否向中国增派兵力,以扩大战争的决定。而高层就是否派兵存在争论,即“事变扩大派”和“事变不扩大派”。
无论与否,都代表日本对华的态度,如果派兵就表明日本准备扩大在中国的战事和规模,将会牵涉到更多兵力和物资的投入。
坂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这对当年“9.18”事变的绝配搭档,此时却是站在两个山头,石原莞尔根据他的“胜利极限点”的理论,坚决反对日本得陇望蜀,继续向华北进军,他认为,一旦和中国发生全面战争,日本将陷入无法自拔的战争泥潭,绝无取胜的希望,他提出一个问题,历来最危险的敌人是俄国,为什么要冒同中国打仗的风险。
军部中的大部分人,却是和坂垣征四郎一样的“事变扩大派”,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会像以前一样,一打就跑,并由此提出“对支那一击”论,认为只要给中国一个强大的打击,中国政府就会屈服,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后,蒋介石必然会提出和谈缔结协定。三个月即可结束在中国的战事,进而可将华北视作对付苏联的缓冲地带。
一开始在手记中写下“我方有点可疑”的近卫相信了军方保证,最终同意向中国派兵,除本土的军队外,驻守在满洲的关东军也被抽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