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大将粟裕身边工作的经历及感受(2)

  我在粟裕身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管电报。电报在战争年代时间性很强,机密性也很强,不是“即刻到”就是“指人译”。因此,粟裕有个规定,来了电报马上送给他看,不许有一时半刻的耽误。我开始是严格按照要求办的,但时间久了,胆子大了起来,为了照顾他的休息,就自作主张,对有的自认为电报内容不那么紧张的(多数是后勤方面的电报),如果正碰上他吃饭和休息,就不立即送给他看。开始时粟裕不知道,有一次,为了查一件事,他发现一封电报已经来了,我因怕影响他的休息而压了下来。他便严肃地对我说:“打仗,时间就是生命,不论哪方面的电报,都不要压。孙子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可见后勤工作的重要。尤其是现在打大规模的运动战,后勤更是战争胜利的保障,你怎么可以小看呢!”粟裕给我敲了警钟,打那以后,我对任何电报都做到随收随送,再也不耽误了。

  在谁海战役的日子里

  1948年9月,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粟裕彻夜未眠,我们陪了他一个通宵。这一夜,他不是看电报,就是看地图,或者是接电话、打电话,其余时间就是在房内、房外来回转,想问题。等到他把建议发动淮海战役的电报起草好发给毛泽东,已经是第二天早晨7点多钟。他进屋休息时,还叮嘱工作人员不要考虑他的休息,有电报随时叫他。毛泽东经慎重考虑,指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粟裕提出这个重要建议,反映了他的战略眼光,这可以说是他作为一个军事家的最不寻常之处,能够从频繁的军事行动中脱身出来,冷静思考具有战略全局性的大问题。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提出的关系战略全局的重要建议不下10次,如内线歼敌的建议、淮海战役的建议、上海战役的建议,均被毛泽东采纳。根据和他较长时间的相处、观察、体会,我觉得他之所以能提出这么多重要的建议,是和他勤于思考、忘我工作分不开的。他想问题想得深,既想眼前,也想长远;既想局部,也想全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他都考虑。我经常看到他陷入沉思之中,一起散步时他也是很少说话。这种情况,在每次重大战役发起之前,或者在考虑向中央提建议时,表现得更为明显。他每天都看大量的电报,要看不知多少回的地图,打多少次的电话,亲自询问各方面的情况,因此,他对整个敌情、我情、友情,了解得十分细致、周详。他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团以上干部的了解,除了要政治部门给他搞一本详细的花名册以外,还要我告诉政治部给他搞了一本团职以上干部相册,以供他经常翻阅、查看。

  1948年10月31日,粟裕又提出一个重大建议。他认为,淮海战役是中野和华野联合作战,这种大规模的战役,两大野战军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是不行的。为了统一行动,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他向毛泽东建议,华野归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他的这个建议11月1日就得到毛泽东的同意。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经过半个月的酝酿,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粟裕不仅有战略全局观点,而且思想境界是很高的,作为16个纵队36万大军的统帅,如果有私心杂念,是不会主动提出这个建议的。

  担子拣重的挑,这是粟裕的一贯思想,也是这样去做的。在他的戎马一生中,要算挑淮海战役这副担子最重。淮海战役是分三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歼灭黄伯韬兵团5个军12万人的任务交华野承担了。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虽然交给中野承担,但华野还派了5个纵队参战。到了第三阶段,杜聿明集团30万人被华野包围了,其担子沉重可想而知。

  有人认为,淮海战役到了第二阶段华野的担子轻了,中野的担子重了。从形式上看是这样,而实质上并不是如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可以说是粟裕战争生涯中最紧张的时期之一。粟裕自己说,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它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黄维兵团解决,让他和杜聿明集团靠拢,再让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同杜聿明集团靠拢,形成一个大坨坨,这个事情就不好办了。华野5个纵队钳制、阻击了敌人一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兵力约40余万人,距主攻战场最近只有五六十公里,其对全局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再加上华野在几个方向作战,情况复杂多变,特别是徐州的敌人全力突围,作战方式立即由钳制、阻击转换为追击、合围,这些都大大加重了指挥员临机处置的难度。因此他感到紧张,为此曾七天七夜都没有睡觉,躺在行军床上指挥战斗。直到把黄维兵团解决了,他才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