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淮水之灾:夺走30万生命的古中国最大水坝

  历史上的淮水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现,历史上,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独流入海的四条大河之一。

  公元514年,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雄心勃勃,为了给予北魏军队沉重的一击,决定在淮河上修筑一个工程浩大的拦河大坝,壅水回流,水淹北魏军事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

  南齐末年,齐梁政权交替间,社会动荡混乱,齐将裴叔业以寿阳降魏。南梁建立后,梁魏在淮河沿岸经常发生拉锯战,寿阳作为北魏进攻南梁的前沿阵地,对南梁威胁很大。

  梁武帝萧衍将修筑淮河拦河大坝的位置选择在今天安徽省明光市、五河县及江苏省泗洪县三地交界的淮河中下游浮山峡上。史称“萧粱堰”,又叫“浮山堰”。为修筑此堰,南梁政府动用役夫20万。因为兵士不足,又取派民夫,每20户令出5丁。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开国皇帝一般都是乱世枭雄,颇有些政治智慧和手段,才能在群雄并起的时代,硬打出一片自己的江山。萧衍也不例外。他原本就和南齐皇室关系密切,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在齐明帝时期,萧衍曾领兵力退北魏大军,由此登上高位。齐明帝去世后,东昏侯萧宝卷即位,治国无术、暴虐无道。萧衍因而起兵诛杀萧宝卷,立萧宝融为帝,即齐和帝。

  这个时候的萧衍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当然,这也意味着真正的权力已不在皇帝手中。于是,公元502年,萧衍逼迫萧宝融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并将萧齐皇族杀了个干净,建立了自己的萧梁政权。

  萧衍在位时间长达48年,去世时86岁高龄,是历史上仅次于乾隆的第二长寿的皇帝。很多人对萧衍的评价都是“半世功过”,意思是说,他为政的将近半个世纪中,前半段还算个政绩显著的明君;后半段则因为过度崇信佛教,甚至数次舍身出家,对内放纵腐败,最终导致“侯景之乱”,自己饿死台城。

  欧阳修对萧衍的评价是:梁萧氏兴于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

  清康熙皇帝则认为: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

  萧衍下令修筑浮山堰那年刚好五十岁,是其执政的第十三个年头。这一年是天监十三年,“天监”是其为政48年所用的7个年号中的第一个。照理说,这个时候的萧衍仍处在“有功在民”的英雄时期。

  然而,浮山堰的修筑工程量浩大,而且异常艰难。《梁书》记载:“(天监)十四年,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浮山堰动工的第二年夏天,就因为瘟疫流行,导致死者相枕。史书没有告诉我们究竟死了多少人,只说因为尸体太多,苍蝇蚊虫孳生,“蝇虫昼夜声相合”。到了这年的冬天,又是严寒相逼。《梁书》说:“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士卒死者十七八”。

  于是,有人推算,仅仅因为修筑浮山堰,兵士、役夫死亡者,至少有十余万。

  公元516年4月,工程浩大的浮山堰终于合龙完工了。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浮山堰)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也就是说,这是一座高度超过48米,有将近4000米长的土石坝。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大坝,也是当时世界之最,领先世界足足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