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战争的烽烟之中,刘邦、项羽先后率领关东群豪攻入关中,推翻了强盛一时的大秦帝国。然而,很多人都对这段历史有个疑问: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曾派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国雄兵北逐匈奴。匈奴退却后,蒙恬带领这部分军队在秦北方边境长期驻扎,长达十余年之久。那么在秦末战争中,这部分主力军去了哪里?是否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下落不明”呢?
一:长城军团大多调回了内地
首先,秦长城军团当然不会下落不明。早在秦末大乱之初,长城军团可能就已经回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义之后,暴乱像野火一样向四方发展,六国旧贵族纷纷起兵,整个关东一片烽火。面对严峻的形势,昏庸的秦二世并没有作出积极反应,仍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秦二世二年冬,陈胜以周文为将,命其率军入秦。一路上,周文的军队像滚雪球一样变大。进入关中后,军力已达数十万,坐拥数千辆战车,兵锋距离国都咸阳仅数十里。
起义军大兵压境,秦二世君臣一时间慌了神。此时关中并不是没有兵,早在秦二世元年,秦二世就招了五万人为屯卫咸阳,教其狗马禽兽。在周文到达咸阳时,咸阳至少还有五万军队。然而这相对于农民军,却仍是杯水车薪。而要动员关中各县的秦军,以及驻扎在上郡的长城军团,是非常缓慢的。
于是秦少府章邯毅然启用了一个冒险计划,即动用骊山的数十万刑徒。这些刑徒多是关东人士,其中不乏像英布这样的亡命豪杰。虽然战斗力不会有问题,但是忠诚度非常可疑。然而好在章邯对这些刑徒运用得当,没有酿成哗变甚至“倒戈”,并且顺利将起义军赶出了关中。
而此时的长城军团呢?恐怕正在主将王离的率领下,奋力回援咸阳。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指出,在秦末大乱之时,“诸秦所徙适边者皆复去”。沿长城一线的秦军皆回援内地,镇压起义军。为了镇压内乱,统治者往往会丢卒保车,将抵御外敌的军队调回内地。攘外必先安内,古今皆然,如安史之乱时,唐朝统治者将西域、河湟地区抵御吐蕃的军队大量内调,用于抵御叛军。当周文率军攻入秦朝统治的核心,嬴氏政权面临颠覆之时,作为帝国主力的长城军团没有理由不回援。
所以,秦朝的长城军团在“周文入关”之时,可能已经大量调回了内地。
二:巨鹿之战前长城军团的动向
值得注意的是,回援的长城兵团并非长城沿线所有的秦军,而是驻扎在上郡、由大将王离统领的武装力量。据《匈奴列传》记载,蒙恬讨伐匈奴的军队大约十万。在驱逐匈奴,夺取河南地后,秦始皇给予蒙恬大量增援,人数达到了三十万。
从此以后,秦始皇长子扶苏与蒙恬长期驻守上郡,长达十余年。秦始皇暴死之后,胡亥在赵高、李斯的撺掇下,发动宫廷阴谋,赐死了扶苏和蒙恬,从而登上了皇位。而上郡军团的三十万大军,改由蒙恬副手、名将王翦的孙子王离接手。
周文入关后,王离很可能率大部分军队紧急回援。但是军未到,敌人已经被打败了。关西平定了,关东的叛乱还需要王离和章邯共同扑灭。此时王离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南下后,随章邯军东向;另一种是经由上郡直接东渡,从太原至井陉。
从有限的文字资料看,王离并没有选择第一种方案。像王离这种出身名门,有“名将”之称的边将,若加入章邯军,不可能没有记载。然而从章邯的副将看,长史司马欣和董翳的出现频率极高。周文被击败后,两人在秦二世的派遣下,带领关中勤王的秦兵加入了章邯。然而史料中,从来没有提到王离军曾加入章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