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彻底的围歼战(3)

秦相范雎,展开外交攻势,他派出大批间谍到赵都邯郸,用千金厚币行贿赵王左右及用事大臣,说廉颇的坏话,又散布流言,说秦军最害怕“马服子”为将。马服子,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十年前(公元前270年)的阏於之战,就是赵奢为将打败秦军的,当时赵将廉颇、乐乘都不敢为帅,赵奢一战成名。他的儿子赵括好读兵书,好骑马射箭,又好夸夸其谈,认为天下善于用兵的人都不如他。赵括和父亲赵奢辩论兵法、战略,赵奢都说不过他。但赵奢评论,赵括是纸上谈兵,断言赵括为将必败。但在社会上赵括却有很大的名声。秦人抓住赵王急战和赵括的虚名,反间计得以成功。赵王下令召回廉颇,用赵括为全军统帅。

3.临阵换将

临阵换将,犯兵家之大忌。但事实证明主帅连打败仗,必须易将才能扭转败局时,应及时换将。

秦军作为攻方,第一线差不多只能与赵军相当,约五十万人,只是气势更胜,战力更强,但优势有限。后勤供应,秦军不如赵军,秦军战线长,久拖不利。廉颇的坚守不战,消耗秦军士气,待其疲,克敌制胜,无疑是正确的战略。再说廉颇已经遏制了秦军的攻势,赵王换将,实属不妥。

这时换将意味着改变廉颇的正确战略,是绝对错误的。改坚壁为进攻,也就是以短击长,蔺相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上书赵王说:“赵括徒有虚名,他只会读兵书,不懂得临场变化,打仗按书本,好比弹奏琴瑟,用胶把弦柱粘牢,只能弹出一个声音,哪成乐曲。”

可惜的是,赵王并没有采纳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意见,撤掉赵括。

结果想当然,赵军兵败长平

七月底,赵括来到军中。他立刻改变廉颇的部署,发出挑战书与秦军决战,下令全军出击。老成持重的军官全部罢免,只知提拔那些喜欢蛮干的“愣头青”为军官。

且看秦军如何动作。

秦军得知赵括为将,知道两军即将决战。秦昭王命令善战的全军统帅白起直接任前敌总指挥,到第一线取代王龁。但表面上仍以王龁为将,而且封锁消息,敢于泄漏白起到第一线的人,斩立决。王龁名声小,才能不如白起,故意示敌以弱,麻痹赵括。白起亲临前线,更加鼓舞了秦军士气。

白起做了如下部署:把大军埋伏在有利地形,引诱赵军离开坚固的营寨。两军交战,秦军正面迎战的军队,激战一番后佯装败退,赵括出动大军追击,等到赵军进入秦军的口袋后,秦军事先埋伏的两万五千骑兵从两侧同时冲出,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大部分被秦军包围,一部分退回赵营的军队,也被预先埋伏的五千骑兵挡在营内。赵军被秦军分割包围,大部脱离原有阵地,来到不利的新地域。赵括赶紧收缩,在不利的新地域筑垒固守待援。秦军也不急于进攻,用预先筑好的坚固营垒,包围赵军。原来是秦军攻坚,现在转为赵军攻坚。

秦军完成对赵军包围后,派出支军切断赵军后勤粮饷供应。秦昭王立刻在全国发起总动员,年十五岁的男子全部动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后期也征召十五岁少年入伍。原本是二十三岁为戍卒,一下子降低八岁。秦国男子,扫境以赴前线,成绝对优势歼灭赵军。

秦昭王从首都咸阳赶到前线河内坐镇,鼓舞士气,并对参军的家庭赐民爵一级。

再看赵军。赵国全部精壮四十五万都到了前线,后面没有强大的机动部队作支援,赵军粮饷供不上,向齐国借粮。齐国宣称中立,不给赵军一粒粮食。

到了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日,战马吃光了,就把生病瘦弱的军人杀来吃。赵军山穷水尽,做垂死挣扎。被围的全军分为四个梯队,轮番冲锋突围,赵括带头冲锋在全军的前面,战死。主将战死,军无斗志,赵军全军投降。

数十万降军需要粮饷,秦军遂将赵军全部活埋,只选了二百四十个赵国青年士兵回赵国报信,赵国全国震恐。

秦一贯是战场全歼敌军,投降了全部杀掉。秦军杀降,有两大原因:一是节省军粮,二是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秦赵长平之战的决战阶段,在公元前260年四月到九月,历时半年,双方作战兵力一百万,赵军四十五万全军覆没,秦军约五十万,也死了一半,只剩下二十余万。双方总计死亡七十余万人,在中国战争史上,此战是骇人听闻的。由此可见,两国生死存亡决战之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