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指挥官上
中方的指挥官
中方在黄海之战搬出来的所谓阵法称不上是严格的布阵:出动诸舰拟最终排成一字长蛇阵,两铁甲舰居中,其他分配两旁,而以最弱的置左右两翼之端。有人说这样排法是因为长官怕死,把自己放在中央,让别的舰来保护。即使确如此,效果也不能如所愿。放在翼端的是长久维修不佳、速度慢如蜗牛的旧舰,舰队驶出去后,整个阵就成了雁行阵,替日人的剪翼战术开方便之门。
接战后,中方诸舰基本上停搁在那里,移动有限(有英国海军部绘制、备详细经纬线的战斗进展连续地图为证),让日人从容兜圈射击。情形颇似美国西部牛仔电影里常见的印第安人围攻白人篷车队的景象。但白人尚有用篷车组成的防卫圈来保护自己。中方诸舰不单没有类似的保护,若干懦夫管带还率舰脱队他去(美其名为保舰)。
李鸿章委骑兵出身的亲信丁汝昌出主海军。转行后的丁汝昌不肯也不能悉心求进(始终不懂英文的他如何能真正入行,且不说主动争取新知),唯有依靠昔年真放洋、假留学,以后却官运亨通的刘步蟾和林泰曾充当其把关二将。这品流的人事条件,配上在无长远统一方策下凑集出来的舰只,排不出高明的阵是合理的结果。
日方的指挥官
日方司令伊东祐亨同样是陆军出身,却能说流利英语,善与欧美各国驻远东海军司令交流,兼通晓海军事务。甲午战争前后几年英海军驻远东总司令斐利曼特(Edmund Robert Fremantle)是多次撰文得奖的战术专家,战争期间各国驻远东海军更推举他为总领导。他评价伊东在甲午各场海战的表现为中规中矩,至几乎无懈可击的境界,并说若换上欧美诸国司令来处理同样的场面,也不能期望会有更佳的演出。
伊东在黄海之战的表现正是如此。他按手上诸舰的性能(他也有速度不足的旧舰)分为先锋队和本队,配合速度和速射炮特多的优点来作战。哪像丁汝昌诸人笨头笨脑地鲁莽行事。他懂得用T字战术,丁汝昌却视长蛇阵为上乘法宝,高低之别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