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登大雅之堂”有什么来源,“大雅之堂”在哪里

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因为中华文明史太长,成语和俗语太多,给外国朋友学习汉语带来很大困难。例如中国人自然熟悉“难登大雅之堂”,在外国人遇到它时会感到困惑。

“难登大雅之堂”这句话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作品或者技能水平不够高,达不到一流水平。那么,“大雅堂”出自哪里?

事情可以追溯到北宋。当时文坛上有一个叫黄庭坚的人,他在诗词书法方面都是一流的,与苏东坡交好,他是著名的“苏轼四学士之一”。当时他很不满北宋流行的“西昆体”。他认为这种诗歌在追求工整和修辞上是片面的,丧失了《诗经》,杜甫以来的优良传统。因此,黄庭坚积极呼吁诗文革新,并发誓要保存杜甫在四川, 夔州等地所刻的诗歌,以纠正诗歌浮华的风气。

此举受到著名学者杨素的称赞,于是投资在建了一座教堂,大厅里收藏了写的300多方赋碑,并请人为其命名。于是黄庭坚取了《诗经》的大雅的意思,把这个大厅命名为“大雅堂”,并为这本书写了一个匾,又写了《大雅堂记》来记住它。

在黄庭坚看来,杜诗歌继承了《诗经》正统,应该作为后人创作诗歌的标准,不能偏离正道,否则会“难登大雅之堂”后来,这句话被用来指所有市场上不入流的作品。

“大雅堂”位于丹棱县四川,是宋代丹棱著名学者杨素,为实现黄庭坚弘扬川夔州杜诗的愿望而建造的。由于黄庭坚非常欣赏杜甫在夔峡所作的诗,认为这些诗具有《诗经大雅》的宏远雅正的传统特色,所以希望有空间存放这些诗,得知这一想法后,杨素表示愿意投资建设这座位于丹棱的诗书馆。

半年后,杨素又去了宜宾,把黄庭坚写的800多首杜甫两川夔峡诗带回家乡,并立即请了几十个石匠来刻碑。然后,在他院子的右边,他建造了一个大厅来收集这些诗。

经过六年的建设,这座名为的诗书馆终于竣工了,它是一座宋式的庙宇,是一座斗拱建筑,这堵墙有一公里长,里面陈列着300多块方形石碑。正殿的门楣上还刻有黄庭坚亲笔题写的“大雅堂”三个大字。“大雅堂”建成后,四川的丹棱县也登上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大雅之堂。

根据《丹棱县志》记载大雅堂在明末清初被战争摧毁。然而,由于丹棱人非常怀念,在清代大雅堂在县城的许多地方进行了重建,以继承“大雅”的诗风。乾隆年间,县令宋惠绥在城东的枫落山建立了“大雅书院”。

多年后,“大雅堂”的美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典雅的象征,“难登大雅之堂”是对不文雅的作品的一种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