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约291年)爆发八王之乱时,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乘机脱离晋朝,在西晋灭亡后逐渐向中原地区内迁,自立门户,与东晋南北对峙。史称为“五胡内迁”或“五胡乱华”。
这些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了二十余个政权,其中“五凉(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四燕(前燕、后燕, 南燕, 北燕)、三秦(前秦、西秦, 后秦)、二赵(前赵、后赵)、四燕汉、夏”这十六个国家存在时间较长,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五胡即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东汉时期,统治者将他们迁到边境以保卫边疆。汉朝强大的时候,他们确实起到了保卫边疆的作用。
西汉刘询统治时期,国力达到了顶峰。经过汉武帝与匈奴数十年的斗争,一度困扰汉皇的匈奴终于被打趴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们之间出现了分裂:南匈奴和北匈奴的相互敌视。南匈奴因为毗邻汉朝,而选择投降汉朝。
汉宣帝把他们迁到长城境内的山西和陕西北部一带地区,想用他们来构建一个“人肉长城",为大汉保卫守边,是为‘保塞内附’”。汉宣帝时,匈奴仍居住在长城一带,到了光武帝他们进一步深入内地并定居在西河地区。汉灵帝,爆发“黄巾起义”时,朝朝廷利用匈奴征服黄巾,因此他们进一步向南移到河南以南。此时,匈奴人已到达中原,董卓废天子后,汉庭威严扫地。
因为天下大乱,匈奴劫掠一空后便驻扎在司马懿的故乡河内, 曹操平定北方时,把这支匈奴人拆分成了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分散开来,以化解威胁。然而,但这五部匈奴的大致位置,都是在汾河流域。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汉朝和曹魏,分担一部分军事压力,还可以促进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反过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自然,少数民族和以汉族为主的朝廷不可能一条心,所以叛乱的隐患始终存在。
后西晋内部爆发“八王之乱”,历时15年,几乎消耗了西晋军队的全部主力军队。西晋军事实力的衰弱,为胡人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再加上曹丕篡汉、和司马炎篡魏给正统观念带来毁灭性冲击,胡人也纷纷有了称帝的建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