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宋濂对于佛、道二氏,尤其对于佛教典籍,也曾潜心研究,并多所汲取。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同时宋濂亦有史才,曾主持编纂《元史》210卷,王祎将其与司马迁相比,四方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亦称《宋文宪公全集》或《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
宋濂的故事
宋濂是明初有名的大文学家,依据明史中的记载,宋濂原名宋寿,景濂是他的字,宋濂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小时候体弱多病,家境又十分贫寒,但是童年时期的宋濂十分勤奋好学,加之其特有的聪明才智,“小神童”的名号可以算是家喻户晓。宋濂一生尤爱学习,对书籍更是爱不释手,才造就了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的博学品格。
至正十九年的时候,在朱元璋的任命下,宋濂成为知府学堂的老师,这也开启了宋濂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学识影响他人路途,至正二十年,宋濂又被任命为教授,辅佐太子,教授太子朱标“五经”。
洪武年间,在朱元璋的号召下,宋濂开始了他撰修《元史》的道路,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之后几年间,宋濂在撰书写作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朱元璋曾想要让宋濂参政议政,让其掌管中书大臣一职,被宋濂谢绝。
晚年的宋濂依旧保持着对书籍作品的高度热爱,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宋濂是开国文臣,却也难逃被猜忌的命运,儿子宋慎和次子都被处死,宋濂在马皇后的求情下,免去一死。
作为一代文臣,宋濂在学术上的造诣恐怕无人能及,对于明初的影响的不容小觑,在辅佐太子方面用礼的制度来约束太子,让太子廉政治国。虽不曾披荆斩棘打天下,却可以学富五车治国家。
宋濂苦学
宋濂小时候家徒四壁,连一本可以拿来读的书都买不起,但是宋濂十分好学,对读书有特别的喜爱。于是小时候就常常能看到小宋濂奔波在邻里邻外,忙着向周围的人借书,但是看一遍不过瘾怎么办,小宋濂对书籍的喜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不如把每一本书都抄写下来吧,为了赶上还书的日期,即便是大雪纷飞的日子,砚台都结了厚厚的冰,小宋濂也不敢有一丝怠慢。
成年以后,宋濂开始仰慕古代圣贤的书籍著作,但是因为担心自己不能求到有学问学富五车的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宋濂有过跑到百里外的异乡向道德高尚的老师求学的经历,在面对师长的时候,宋濂并没有保持一贯的谦卑,就算老师的门第挤满了整个屋子,宋濂还是虚心求教,要是被老师责骂了也并不胆怯,反而愈加放端正态度,等老师态度好了,继续求师。
宋代杨史程门立雪说的是重视情谊,遵守约定,而宋濂也有在大雪中求学的经历,因为生活艰苦,宋濂常常是用走着去求学的,穿着又很破旧,和同龄一同学习的比较起来,既不保暖也时常挨饿,但是宋濂觉得心中充满乐趣,在求学中掌握的知识是一些物质换不来的。
宋濂在自己获得在成功后仍不忘关照后辈,有一次马生君在大谈自己的求学之路如何刻苦,宋濂特意告知了自己过去的生活,马生君大有感悟,从此愈加虚心学习。
宋濂借书
宋濂并非出生在官宦世家,所以家里非常穷苦,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更别提有多余的钱拿来买宋濂喜欢的书了,但是宋濂又恰恰走上了求学的道路,就急需优秀的文学书籍,宋濂知道自己家境不好,比较清贫,父母没有能力再来满足宋濂对书籍需要,为了不给家中增加额外的负担,宋濂开始像周围的邻居借书看。
其实,书籍在当时并不少见,稍微富裕点的人家就能买得起很多藏书,这个宋濂提了个醒,原来也有办法可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开始大家看孩子好学都乐意将书借给宋濂,可试一来二去,有的大户人家开始不乐意了,宋濂也深知自己总是借别人的书不好,于是他每借一本书都定下一个还书时间,让主人放心将书借给他,因为宋濂每次都按时还书,大家又开始乐意借给宋濂书看了。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贵人家里借书看,却遭到了闭门羹,宋濂急了因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就约定十日之后必定还书,主人才勉强答应,宋濂深知十日之内绝对读不完。到了约定的第十天早晨,当时是寒冬时节,漫天飞雪,气温骤降,没有人想要在大街上逗留,更不用说翻越千里来还书,大户人家这样想到,当宋濂顶着皑皑白雪出现在主人面前,非常感动,并答应以后宋濂随时可以来借书,而且不用限定还书的日期。因为自己的勤奋刻苦加上遵守约定,年幼时期的宋濂在家境不好的情况下,依旧饱读诗书,为之后明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宋濂求学
《宋濂求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明初的开国功臣宋濂向别人借书后,每次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书还到主人手中的故事,书的主人看到宋濂能按时还书,信守诺言,就特别放心,并且都乐意将自家的书籍借给宋濂看。
宋濂有一个好习惯,这也许是他家境贫寒才锻炼出来的好品质,看到一本好书,宋濂都会将他抄写下来,因为书不是自己的,但又想要反复品读书中意境,要是遇到时间来不及,或者书的内容是在太多,宋濂会选择连夜抄书,而且也许是受文人墨客的影响,宋濂对书的保护也格外用心,每一本借来的书宋濂都用纸张包好,以免弄脏,和大多数人人不同的是,宋濂从来不会折叠纸张,更没有在别人的书上做记号的坏习惯,每一本书都整理的十分平整,并做到有借有还。宋濂的求学道路非常坎坷,家境清贫的他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受到应得的教育,宋濂往往要徒步好久来到外村的私塾上课学习,请教老师。因为想要听到更博学的老师的授课,宋濂往往会不远千里,来到老师家中询问咨询,遇到德高望重的前辈,宋濂更是掩盖不住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就算遇到别人的斥责,宋濂却不退步,待到风轻云淡,宋濂又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宋濂每次外出求师,总是背着书本,独自行走在冷风中,仍凭风雪在脸上肆虐,往往是四肢被冻到僵硬,来到旅舍要服侍的人用热水和棉被才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这样超越常人的意志力才让宋濂在求学路上收获的比别人多,也为后来参与政治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宋濂《尝与客饮》原文与翻译
【原文】(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之后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