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常以“断肠”形容极度悲伤或愁苦落魄。源自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剖肠视之,寸寸断裂。”
传说,有人在山里捉了一只小猿回家,母猿随即跟来。这人把小猿缚在院中树上,母猿向人哀叫,这人却把小猿打死了。母猿也悲鸣狂跳而死。剖开肚腹一看,母猿的肠子都一寸一寸地碎裂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也载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后来,人们便用“断肠”“肝肠寸断”形容悲伤、愁苦到极点。有时也用来形容十分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