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中秋节,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团圆节日里,除了赏月和吃月饼,还有其他的中秋节习俗吗?你想知道中秋节的起源吗?让边肖告诉你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
中秋节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在月亮下唱歌跳舞寻找伴侣的习俗,以及在古代秋天崇拜土地神的习俗。
“中秋节”这个词最初是在李周使用的。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度有三个月,分别称为孟月、仲月和季月。因此,秋天的第二个月被称为钟秋,它也被称为“中秋节”,因为它在农历的八月十五,在八月中旬。直到初唐,中秋节才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五礼乐记》载有“春秋诠释以文宣、成为基础”和“开元十九年,的首先建立太公祠并与之配套。在春秋中期,祭祀和音乐系统就像一个剧本。”根据历史记载,古代皇帝祭月的日子是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三秋的一半,因此得名“中秋节”。它也被称为“中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和“中秋节”,因为这个节日在八月。也有祈祷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所以也被称为“家庭团聚节”和“女儿节”。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着“月亮”,所以它也通常被称为“中秋节”、“月夜”、“追月节”、“玩月节”和“拜月节”。在唐代,中秋节也被称为“满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代,在明清时期随着元旦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月饼是中秋节的第一食物。有许多起源。元末,江苏泰州反袁起义领袖张士诚利用中秋节交换圆饼,并在饼上写下“八月十五夜杀鞑靼人”的纸条。每个人都看到了蛋糕上的纸条,并把它代代相传,比如“鞑靼人”,他们在那天晚上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此后,家家户户都吃月饼来庆祝起义的胜利,并正式称之为中秋节月饼。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都是用一张小纸糊的!不幸的是,近年来生产的月饼中的小纸片已经消失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也消失了。另一个故事是,在明洪武初年,许达将军占领了北京,元朝的首都,被元朝的残余势力占领。好消息传到了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喜出望外。他告诉人们庆祝中秋节,并把月饼送给他的臣民,月饼是反袁起义的信息。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的“法定”食品,必须食用。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胜利食品。唐高祖年间,李靖将军通过月饼的秘密信息征服了土耳其人,并于8月15日胜利回国。从那以后,吃月饼成了一年一度的习俗。当时,吐鲁番商人向唐朝皇帝供奉糕点。高祖李园接过华丽的蛋糕盒,拿出圆饼,对着皎洁的月亮笑了笑,说“胡饼应该请蛤蟆吃”。之后,他和他的大臣们分享蛋糕。
南宋吴的《孟良录》中已有“月饼”一词。然而,赏月和吃月饼的描述只在明代的“西湖观光协会”中有所记载:“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以月饼为遗产,以团圆为意”。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越来越多,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
发展
民国时期,南京的月饼市场是由广东人、苏州人和当地的生产商共同打造的“世界三大市场”。广东馅料主要是火腿、枣泥和椰蓉。制造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是大三元和康源。他们利用大规模的广告活动作为在报纸上刊登大广告和在橱窗里装饰霓虹灯的手段。着名的苏钢制造商包括小苏州、太平村和稻香村。它们在广告制作和爱情噱头上颇具海派特色。苏式月饼的质量并不比广邦月饼差,而且价格更便宜。因此,在节日之后,库存将被制作并且财政资源将比广邦更丰富。广邦的顾客是高级官员和商人。苏刚的顾客大多是富裕家庭。另一方面,普通大众喜欢奔邦。虽然馅料只有肉、五仁、白胡椒和盐,但这座城市的100多家本邦点心店外观陈旧,既没有橱窗也没有广告。然而,他们都依靠质量、诚信和低价赢得客户。他们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宽带和苏波段。月饼发展到今天,有了更多的品种和不同的口味。其中,北京式、苏式、广式、潮州式月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在节日之夜,人们还喜欢吃西瓜等水果来团聚,祝愿家人幸福、甜蜜、平安。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庆祝月亮
在我们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拜场所被称为太阳坛、地球坛、月亮坛和天坛。它分为四个方向:东南,西北。北京的月坛是明清皇帝祭祀月亮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在春晨,秋晚。太阳在照耀,月亮在下落。”这里的月亮之夜是指晚上对月亮的崇拜。这种习俗不仅被宫廷和上层贵族所遵循,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着人们。
民间拜月
传说齐国的丑女没有盐。他们年轻时,对拜月很虔诚。当他们长大后,他们带着高尚的道德品质进宫,但他们并不受到青睐。8月15日,当皇帝在月光下看到她,认为她美丽出众时,他让她成为了女王,中秋节拜月由此而来。月亮中间的嫦娥以她的美丽而闻名。因此,少女拜月希望“长得像嫦娥,有一轮明月”。
明清以后,由于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十分突出。在宇易,日本和中国的世俗情绪在这一年很强烈。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传统和神话文人传统逐渐弱化。功利崇拜、祈祷和世俗的情感和愿望构成了普通人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式。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团聚、娱乐和幸福的渴望。按月送去爱。
在古代有“秋暮月”的习俗。晚上的月亮是对月亮神的崇拜。会有大香案,有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和其他供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西瓜也被切成莲花形状。在月亮下面,月亮的雕像被放置在月亮的方向。红蜡烛燃烧得很高。全家轮流崇拜月亮。然后家庭主妇为团聚切月饼。全家的人数应该由那些削减的人提前计算。在家的和不在城里的应该算在一起。他们不应该剪得太多或太少。它们应该一样大。
学者们赞美月亮
赏月的习俗来自于向月亮献祭,而严肃的献祭变成了轻松的快乐。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但并未成为常规。在唐朝,中秋节赏月和玩月亮非常流行。许多着名诗人的诗都有赞美月亮的诗。到了宋代,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民间节日中秋节被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代不同,宋代人对月亮的欣赏更为感伤。他们经常用阴晴圆缺来描述人类事务。即使在中秋节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也掩盖不了宋人的悲伤。然而,对宋人来说,还有另一种形式的中秋节,即中秋节是一个世俗而快乐的节日:“在中秋节之前,所有的商店都卖新酒,你的家人装饰阳台,人们竞相占领餐馆在月亮上玩,音乐是千里之外,发挥和坐直到黎明”。宋朝的中秋节晚上是一个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亮的游客从未停止过。
月光马
明清时期,月神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早期纯道家色彩的嫦娥奔月宫形象,到佛道交融的月亮菩萨和玉兔世俗形象。在这一时期,人们崇拜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又称“月光马”。傅查敦崇的《燕京岁月》。记录:“月光下的马,用纸,画太阴星王,如菩萨形象,画下月宫和兔药。人们站直了,拿着杵。海藻精致、璀璨、壮观,许多商店都出售。年长的是七八英尺,较短的是两三英尺,顶部覆盖着两个旗帜,红色、绿色、篮色或黄色,是给月亮的。焚香行礼。祭祀结束后,将它们与成千上万的元宝等一起焚烧。”
玩灯笼
中秋节,有许多游戏,首先是打灯笼。中秋节是我国三大元宵节之一。这个节日用灯笼庆祝。当然,中秋节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元宵节。玩灯笼主要是在家庭和孩子之间进行。
早在北宋的《武林外传》中就有记载,中秋节期间有一项“放小红灯入河”的活动。中秋节灯会大多集中在南方。如上所述,在佛山的中秋节,有各种各样的彩灯:芝麻、蛋壳、刨花、稻草、鱼鳞、谷壳、瓜子、鸟、动物、花、树等等,令人惊叹。
在广州、香港和其他地方,中秋节将在中秋节晚上举行。树也将被竖立起来,这意味着灯将被升起。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们用竹纸做兔子灯、桃子灯或方形灯。他们水平悬挂在短杆上,然后站在高杆上。凭借高超的技艺,五颜六色的灯光为中秋节增添了另一个场景。孩子们经常互相竞争,看谁站得更高,用最精致的灯光。此外,还有天灯,即孔明灯,由纸制成,形状很大。在灯下,蜡烛被点燃,热量上升,使灯漂浮在空中空,吸引笑声和追求。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灯笼,由孩子们在月亮的下游玩耍。
在广西南宁,除了给孩子们做纸和竹灯笼玩,还有非常简单的葡萄柚灯、南瓜灯和桔灯。所谓的葡萄柚灯是这样制作的:切割葡萄柚空,雕刻一个简单的图案,放上一根绳子,用蜡烛装饰。光线很优雅。南瓜灯笼和橘子灯笼也是通过去除果肉制成的。虽然简单,但制作容易,很受欢迎。一些孩子还会将柚子灯放入池水中进行游戏。
广西有一盏简单的家用秋灯,由六条竹条围成一个圈,用白纱纸糊上,插上蜡烛。它被挂在月亮祭祀的桌子上,也可以被孩子们玩。
今天,在广东、广西的许多地区,在中秋节晚上装饰灯会,捆绑由电灯照明的大型现代灯笼,并制作各种塑料制成的新灯笼供儿童玩耍,但它们缺乏旧灯笼的简单美。
此外,烧瓦灯的游戏也在南方广泛流传,并已传到江西、广东、广西等地。例如,在《中国风俗志》第五卷:江西“中秋之夜”中,普通的孩子在野外捡起瓦片,堆成一个有洞的圆塔。黄昏时,它们将在下个月被烧毁。一旦瓷砖是红色的,倒煤油在上面,然后往火里添加燃料。突然,田野像白天一样又红又亮。直到深夜,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他们才开始倒吸一口气。这叫做“烧瓦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一座砖砌的空心塔,里面堆满了树枝并被点燃。与此同时,它还燃烧成堆的烟,即成堆的草和柴火,这些将在拜月战争结束后燃烧。在广西边境地区,燃烧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