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的故事简短 隋文帝有名的历史典故

目录导航:

  1. 隋文帝杨坚的故事简短
  2. 历史上的隋文帝他真的答应伽罗一夫一妻吗
  3. 唐太宗的历史故事
  4. 隋炀帝采花典故
  5. 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典故
隋文帝杨坚的故事简短

杨坚(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鲜卑赐姓普六茹,小名那罗延,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581年—604年在位),史称隋文帝。[2]

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后任命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北周大定元年(581年),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建立隋朝,改元开皇。开皇九年(589年)灭陈,统一全国。杨坚在位期间锐意改革,政治上,废除北周的六官制,依照汉魏旧例,基本确立三省六部制;经济上,减轻赋税,推行均田制;军事上,对边疆各民族采取招安与军事防御并行的策略,开创了“开皇之治”。杨坚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晚期逐渐多疑,并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另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历史上的隋文帝他真的答应伽罗一夫一妻吗

关于隋文帝是否真的答应过伽罗一夫一妻的说法存在争议。根据历史记载,隋文帝杨坚与独孤伽罗的婚姻关系确实非常特殊,两人结婚后一直相敬如宾,独孤伽罗也一直恪守一夫一妻的原则。但是,有一些历史学家和文献资料认为,隋文帝与独孤伽罗的婚姻关系可能并不是完全一夫一妻,而是存在一些暧昧和不确定性。

此外,还有一些传说和民间故事流传着关于隋文帝和独孤伽罗的婚姻关系的不同版本,其中一些版本中也提到了隋文帝和其他女性的关系。因此,对于隋文帝和独孤伽罗的婚姻关系,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确凿的结论,需要我们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唐太宗的历史故事

公元599年1月,李世民出生于陇西成纪,家庭背景十分显赫。其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受封为唐国公;祖父袭封唐国公,曾任隋朝安州总管;父亲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母亲是神武功窦毅的女儿,是位出色的才女。

李世民自幼聪慧过人。写得一手好字,又武艺娴熟,擅长骑射,深得李渊的宠爱。7岁时就被封为唐国公,后来又做了太原留守。

617年5月,李渊在晋阳(近太原)起兵,李世民为统帅,11月李世民率兵攻占长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武德元年(618年)5月,李渊称帝,建国号为唐,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唐王朝建立之初。刘武周侵占并州,李世民挂帅出征,大破刘军,收复了并州。然后,又领兵向东,先后讨平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以及瓦岗军、江淮杜伏威以及李轨、薛举等割据势力,到623年,李世民东征西讨,用了4年零1个月逐步平定了天下。

李世民与日俱增的威望和地位逐步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太子宝座,同时也引起了齐王李元吉的嫉妒。武德晚年,李氏兄弟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且愈演愈烈,终于于武德九年(626年)演出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渊也在两个月后,被迫退位,改称太上皇。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即帝位,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后,虚怀纳谏,采纳魏征的意见,定出“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即安,远人自服”(《旧唐书·魏征传》)的方针,积极推行均田制等有效措施,恢复生产,励精图治,使得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国势强盛,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

唐太宗从20岁登基到51岁去世,在位23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谱写了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

隋炀帝采花典故

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主要有三个版本,分别如下:

1、隋炀帝赏琼花故事一

隋炀帝杨广为下扬州看琼花而开挖大运河,其妹恨其无道,化作琼花棒责打昏君,杨广盛怒之下砍倒琼花树,在杨广死后琼花又重新开放。因而琼花被人们视为有情之花。

2、隋炀帝赏琼花故事二

隋朝时,扬州东门外住着一个叫观郎的年轻人。一天,他在河边散步时,看见一只受伤的白鹤。善良的观郎把白鹤带回家救了他的命。后来,当观郎结婚时,白鹤带了一粒种子来祝贺他。

种子埋在土壤里,长出一朵琼花。每小时,它都会改变自己的颜色,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隋炀帝听说了,就来扬州看琼花,但琼花耻于见昏君,立即凋零。隋炀帝怒不可遏,拔剑砍树,琼花化为一道金光,随着一只白鹤飞走了。

3、隋炀帝赏琼花故事三

隋炀帝有一个妹妹叫杨琼,非常漂亮。荒淫的隋炀帝居然打起了妹妹的歪主意,但杨琼坚决拒绝服从,羞愤自尽。为了掩盖真相,隋炀帝把妹妹的尸体运到扬州安葬。在杨琼被埋的地方,长出了一朵奇花,几十大盘鲜花盛开。

它们洁白如玉,花团锦簇,香气扑鼻。人们以前从未见过这种花,所以称之为“琼花”。隋炀帝闻讯来看,这些花很快就枯萎了。隋炀帝大怒,用剑砍树。奇怪的是,隋炀帝死后的第二年,琼花的老根上长出了新的枝条。

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典故

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隋炀帝个人,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这就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