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刘邦当了皇帝几年后杀韩信的
-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
- 为什么刘邦在登基以后要杀了韩信,萧何,张良呢
- 刘邦为什么杀萧何韩信张良
- 刘邦死后还是死前杀韩信
刘邦得天下称帝5年后杀的韩信。
1.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展开决战。项羽兵败自杀。同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
2.公元前197年,刘邦老婆吕雉在长安长乐宫诱杀韩信。
3.202-197=5,刘邦称帝5年后杀的韩信。
公元前206年(汉王元年)五月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公元前203年(汉王4年)冬十一月,在刘邦困难之际,韩信要求封其为假齐王。刘邦接受张良建议,立韩信为齐王
公元前202年(汉王5年)冬十二月,项羽败亡自杀,刘邦入韩信军,夺其军权。
公元前202年(汉王5年)春正月,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6年)冬十月,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伪游云梦,捉韩信,贬其为淮阴侯,带回长安监视居住。公元前196年(汉高祖11年)春正月,吕后与萧何杀韩信。
刘邦称帝第二年被逮捕,第五年吕后将其杀害。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时年54岁,这是年富力强的中年走向昏聩老年的开始。何况,刘邦生性多疑,登上帝位后时刻疑心别人要造反,来抢他的皇帝宝座。
刘邦多疑的第一个牺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在刘邦称帝的这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
接下来是韩信,在刘邦称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样是企图谋反。5年后,吕后将韩信杀死于长安宫中,并且诛连三族。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一、韩信的军事能力太强
历史上除了“汉初三杰”,还有“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这三个人的最终的下场出奇一致,被刘邦以各种名义杀死。
由此可见,刘邦杀功臣,杀的主要是武将,尤其是军事能力突出的武将。原因很简单,这些武将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无一不是立过大功,在军中有极大威望。一旦他们有异心,将会是非常大的威胁。
尤其是韩信,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后世称为“兵仙”。刘邦死的时候,韩信如果活着,此时35岁正值壮年。如果不杀韩信,他能放心把这么大的威胁留给子孙后代?
张良是谋士,没有当老大的实力和野心,对他而言,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已经实现人生抱负,没有再起兵造反的理由。
萧何在刘邦队伍中的角色负责后勤和行政。最初起兵时,萧何的官职高于刘邦,但他从始至终坚定拥护刘邦,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不具备当老大的能力,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很清晰。
换句话说,这两人都是一介书生,对刘邦没有实质的威胁。
二、韩信情商低
刘邦称帝后,张良进入了半归隐的状态,对国家朝政不闻不问,将精力用于求仙问道,用行动向刘邦证明了他没有政治野心。萧何虽然官至丞相,但做人行事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即便如此,刘邦仍不时敲打萧何。
和他们两人相比,韩信的情商简直负分。楚汉之争时,刘邦陷入苦战,韩信向他索要齐王的封号。刘邦虽迫于形势同意,但内心却十分不满。刘邦称帝后,韩信还私自收留刘邦通缉的项羽旧部。刘邦本来就忌惮韩信,这不是明摆着有造反的意图吗?
由此可见,韩信的政治觉悟实在不合格。
三、功高震主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击败赵国,伐齐击溃龙且二十万大军,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垓下击败项羽。刘邦的天下可以说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这件事刘邦清楚,天下人也清楚。司马迁称韩信为刘邦的周公,即是肯定了他的功劳。
正因如此,刘邦对韩信十分忌惮,称帝后征讨匈奴,为什么不敢派韩信?就是怕韩信和匈奴联手(韩王信就这么做过)。
而且皇帝想杀一个人,从来就不需要理由,有没有造反的实力和动机不重要。对皇帝而言,皇位和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要寻找最初的源头,恐怕就是韩信主动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一事了。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齐国后,内心开始膨胀起来,因此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广武军前与项羽对峙的刘邦手头,请刘邦封自己一个假齐王。
刘邦后来封了他真齐王,不过,那时刘邦心里已经对韩信很不爽。
这一不爽,直接导致了后来改封楚王的结果,齐地靠北,不易掌控,楚居中原,四面都有诸侯,韩信如果真得造反,还有镇压余地。
刘邦已经起了杀心
刘邦杀掉韩信,主要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
在楚汉战争过程中,刘邦为了集中力量战胜强大的对手,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不得不纷纷韩信等人为王,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但是随着汉朝的建立,异姓王手握重兵,占据广大地盘,严重威胁了西汉中央政府的统治,因此刘邦借口来杀掉韩信,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央的统治。
刘邦杀韩信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功高震主遭疑忌。做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领兵打仗上,可以说是战无又胜,攻无不克,以致于反对刘邦的势力都想拉拢韩信,而刘邦阵营里是没人能胜过韩信的,所以刘邦对韩肯定是不放心的。
其次,韩信的言行不谨慎。比如他公开表示对由王降侯的不满,还与刘邦的敌人有接触。自然也使刘邦怀疑。所以刘邦肯定是要除掉韩信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为什么刘邦在登基以后要杀了韩信,萧何,张良呢刘邦在登基以后只是杀了韩信,并没有杀萧何和张良。高处不胜寒,刘邦也不例外,刘邦打下江山称帝时已经年逾五十,老年的刘邦变得爱猜忌、多疑,甚至不再信任当年一同南征北战的功臣将领们,尤其是不放心异姓的诸侯,于是有众多功将纷纷被刘邦杀害。但同时也有很多将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活了下来,这三位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刘邦没有杀张良,一方面是张良自身的因素,他能看清时势,及时隐退,不贪恋权位,另一方面也是刘邦多次被张良所救助,再加上张良并没有接受异姓王的权力,对刘邦没有太大威胁。
萧何与刘邦同乡,刘邦起兵不久就与曹参一起追随刘邦,对刘邦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萧何慧眼识才可以说无人能及。首先是看准了市井无赖的刘邦,终生追随;其次是看好韩信,强力推荐。萧何功高位显,想当然地引起为人刻薄的刘邦的猜忌,曾经三次怀疑、试探萧何。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没有被顺境冲昏头脑,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
刘邦对于韩信可以说是用足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铁律,这一方面是刘邦在故意找茬,一方面也是韩信没有政治上的大局观,定位不准造成的。他是刘邦部下,但却犯有以功要封的重大原则错误;如果不想臣服于刘邦,就该在手握重兵时早做打算,但他心怀“妇人之仁”,最终狠不下心肠反叛刘邦,使得自己在利用价值用完后被刘邦所收拾。
刘邦为什么杀萧何韩信张良因为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开始怀疑身边所有的重臣,害怕有朝一日,他们会夺走自己的皇位。这其中就包括韩信,张良和萧何,这三个昔日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好兄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刘邦很难打下汉代的天下,刘邦自己也清楚自己的能力,不如这三个人,所以想尽办法都要除掉他们三个。
在这其中,刘邦对韩信的怀疑最深,因为当时韩信掌握着国家的重权,他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能力,手里握着从刘邦那里讨来的免死金牌,再加上军功,他在百姓和众将士心理都非常有威信。一旦他想要造反,刘邦几乎没有反抗的力量,而且早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就已经表现出了对韩信的不满。
所以对于韩信,刘邦是极为忌惮的,最终,在萧何以及吕雉的帮助,想除去了韩信。而张良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他很早就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他知道一旦天下安定下来,刘邦一定容不下自己,便在刘邦起杀心之前,主动辞职,退隐江湖,最终免于一死。
而萧何就更不用说了,他的能力远在刘邦之上,刘邦最初决定起义造反也是在萧何的引导之下,平时刘邦要做任何决定都会与萧何商量,朝中诸多大臣对萧何也非常的尊重和敬佩。但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他便对萧何起了疑心,更是处处防着萧何,虽然萧何已经想办法,让自己的名声被搞坏,但刘邦依然看他不顺眼,更担心有一天他会谋反,最终还是对萧何出手了。
刘邦死后还是死前杀韩信
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
刘邦(前256年12月28日 /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
从时间线可以看出来,韩信死的时候刘邦还活着呢!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不知怎么回事,去问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哩。”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韩信这才去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刘邦坐了江山后,怕韩信势力大,压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他想了个杀韩信的办法告诉了吕后。
吕后召韩信进宫,对韩信说:“你犯下了谋反罪,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这事我得当面和君王说说。”吕后说:“哼哼,你见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来在了什么地方?”韩信一看周围阴森森的,往上看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往下看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点地,又见不了君王,心里不由叫苦。没等韩信分辨,吕后又说:“君王封你'五不死',我们都按君王的意思办了。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捆你的绳,没有杀你的刀,这些我们都不用。”说完,一挥手,两旁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