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垓下之围项羽失败命运的原因是
-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最终原因是什么
- 项羽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段内容中,司马迁列举了项羽从起兵到败亡的一生主要经历和功绩,分析了项羽灭亡的原因,如项羽放弃关中东归,废除义帝而自立为王,又因诸侯背叛自己而怨愤;自我夸耀成功,逞强于个人的才智而不学习古人;说是要立霸王的功业,想用武力征伐来治理天下,五年终于失败亡国,自己也死于东城,且仍无觉醒,没有一点自责等等,太史公认为,是项羽自身的过错导致了灭亡,并非项羽自认为的“天意要亡我,并非用兵失败的罪过”。
司马迁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揭示了项羽作为楚霸王,却最终败亡的根源。西楚霸王项羽,兵败最终原因是什么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项羽志不在天下,而是复仇而已。
刘邦比他先打进咸阳宫,但是没有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没有烧杀掠抢。可见刘邦是把老百姓当做自己的臣民,善待他人,所以也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项羽火烧阿房宫,可以说是烧杀掠抢,心狠手辣。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还有一点,项羽心胸狭窄,容不下身边有才华的人,自负过头,疑心太重。身边的得力干将都离他而去...
所以,结局已然注定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原因。原因一,项羽的兵被称为有"四十万精兵",但真正属于自己的亲兵的却只占有不到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掌控能力不能完全把握着,对于一个大将军,一个领导人无疑是一种威胁。原因二,项羽是个顽固的习武之人。你可能会说,项羽是个习武之人为什么会造成他的失败呢?的确,项羽是个所向披靡的英雄,但是他只会武功,其他方面的斗争却处于弱势地位。他是去和刘邦争天下,争皇位的人,试问一个只知道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如何去争天下,争皇位?他如何去靠取武力来了解民心所向,从而得到民心?打仗,项羽确实是一个高手,但是这天下,还非得是一个文武双全,用得计谋之人才能久坐。原因三,民心。上面说到了,项羽只会武力得不到民心,为什么呢?举例来说吧,项羽在起义中多次采用的是屠城的方式,那么多无辜的秦国子民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惹来如此杀身之祸!如此得到的土地,得到的不过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建筑,人民如何去爱戴他,推举他?从他火烧阿房宫也可以看出,他根本得不到民心,项羽想要的东西只是靠古老笨拙又残忍的方式得来的,这和秦二世的暴政又有什么分别呢?我相信当时的秦国子民也是这么想的。原因四,不听谏言。有古文为据: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也就是说,项羽在屠杀咸阳城的时候不仅杀死了秦二世,还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坏事,让百姓们对他很失望,韩生就来劝项羽,项羽不听,韩生感叹道:"都说这楚人就像是带着帽子的猴子一样,原来真是如此啊!"项羽一听不高兴马上就杀了韩生。对于不听谏言的领导者,人们往往是不信任的,有人愿意站出来劝谏领导者是一件勇敢的事情,但是领导者不听取,到最后没人愿意站出来说真话,每个臣子说的都是一些阿谀奉承的话,那么这个组织离失败也不远了。以上就是我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 纯属个人观点 敬请谅解
简单概括!首先他是西楚霸王,一个盖世英雄,能力无需质疑!兵败原因:低估刘邦,韩信,张良!意思就是,好汉架不住人多,好虎架不住群狼!就像我们打王者荣耀似的,在没有队友配合下,你能1v5吗?就是能1v5那么你的敌军该有多菜呢?
项羽为什么鸿门宴不杀门邦,太史公说是因为项羽妇人之仁。但我以为这是太史公为了证明刘邦天命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模糊当时的政治斗争来凸显刘邦的神奇。项羽也许会犯错。但妇人之仁的错误,他老兄从来也没有犯过,也永远不会犯。事实上,项羽杀人从来眼都不眨一下。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夜之间活埋20万降卒的事。这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也是屈指可数的事吧!事实上,项羽坑杀降卒、屠城之事,仅在《史记》上就一再被提出许多处。
如果说他老兄妇人之仁,那所谓的杀人不眨眼又能该是什么样呢?
最初杀会稽郡守、杀宋义、杀子婴,后来杀义帝及其臣属、韩王成。总而言之,任何人一旦威胁了项羽的地位与利益,项羽从来都会毫不犹豫的杀掉他的。
刘邦那种乱世枭雄、张良那种千古智慧化身的人物、曹参、萧何那种乱世豪杰智谋之士,可能会把自己未来的命运完全寄托在项羽这种人发妇人之仁上吗?
我以为这根本就是把政治当童话写的。
政治?哪有鸿门宴上所说的那么简单呢?
当时天下群雄四起,诸侯林立。刘项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项羽入关时。当时实力敢与项羽分庭抗礼的实力人物太多了。控制西北的刘邦,手下谋臣勇将拥兵十余万。控制山东的田氏兄弟,从始到终都能与项羽分庭抗礼的。控制中原、河北的魏王、赵王、(张耳、陈余为主要实力人物)韩王。控制辽东的臧荼。控制江淮附近的英布、彭越。这些实力派都自成系统,都也可以与项羽分庭抗礼。这还是后来混得比较牛逼,能留名留姓的。事实上,与上述实力相若的各路大小军阀远不止这些。
其情景就好像一场巨大而血腥的选秀比赛,刚刚才结束了海选阶段。要知道一场选秀中,各路人马刚刚结束海选。有人认为消灭一个最危险的对手,那马上就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我以为:一个人脑子只要没有进水,就不会提出这种幼稚的策略。
很奇怪。为什么人们对范增提议杀刘邦,竟然就认为非常有理呢?
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刘邦敢公然挑战项羽的霸主地位。那自然是他找死!但刘邦如果已表示完全臣服项羽,项羽再借宴会之机杀刘邦。那项羽这样做的后果呢?
刘邦死了,但刘邦一系的军事力量呢?自然会与项羽处于敌对位置。
刘邦表示完全臣服项羽,却因被项羽猜忌而被杀。那田氏兄弟、陈余、张耳、彭越、英布等人呢?有谁又敢傻乎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呢?
如果这些人都拒绝承认项羽的霸主地位,那项羽马上就会控制不了局势。这从两个月后的局势就可以看出来,如果项羽不能最大限度的取得这些实权派的认同,那项羽将完全控制不了局势!
他们接受项羽的霸主地位的前提是项羽必须考虑好他们的既得利益。如果项羽敢侵犯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马上就敢与项羽翻脸的。
项羽分封天下仅两个月(这也仅仅淘汰赛的初赛阶段),其统治秩序就完全崩溃了!田氏兄弟、陈余、刘邦、臧荼、魏王豹、英布、彭越这些人都在不久后公然反叛项羽!是因为项羽侵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绝不是因为刘邦引起的。
项羽当时最首要的政治任务是取得霸主的地位(相当于淘汰赛中的种子选手资格)。
取得霸主地位,拥有政治上的主动。才能利用分封天下的权力,使自己占据最有利的政治、军事地位。才能利用分分封天下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削弱强有力的对手!
如果项羽利用鸿门宴之机解决刘邦,那他的霸主地位就可能马上受到威胁。项羽怎么可能敢冒这种险呢?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巨鹿之战,项羽消灭秦军精锐,名扬天下,自号西楚霸王。那么,项羽和刘邦争霸天下,为什么会失败呢?一,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结束暴秦统治,深得民心。项羽入咸阳,火烧阿房宫,诛杀前秦遗老,不得人心。二,千古之宴,鸿门宴。是一个杀掉对手的绝好机会,项羽夫人之忍,让刘邦脱钩游走,为自己乌江自刎埋下了伏笔。三,刘邦善于用人,萧何、韩信、张良等文臣武将汇刘邦帐下,为刘邦所用。项羽刚愎自用,一个范增都用不好,何来良言妙策。性格的缺陷,造成团队的缺陷,焉有不败之理。四,刘邦理智,项羽重感情。项羽杀了刘邦的老爸,刘邦还要分一杯羹。项羽为了钟离昧,失信天下;为了虞姬,失去战机。刘邦理智,项王英雄。最终理智打败了英雄。项羽在楚汉之争中,虽败于刘邦,自杀于乌江,但不失为一个大英雄。后人凭吊,杜牧诗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青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都是对项羽这个英雄失败的惋惜和凭吊之情。
西楚霸王项羽,可谓天之骄子,高富帅,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偏偏斗不过市井无赖之徒刘季,令人叹惜!项羽兵败,败于自己,喜怒无常、杀伐成性,却有妇人之仁,不能发掘人才、信任人才,关键时刻又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如下:
一:卿子冠军宋义因评价“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便在帐中被斩杀。
二:违背义帝之约,迁逐怀王,政由己出,分封不公。
三:夜坑秦兵,威震诸侯,使人惴恐惮惧而心不服。
四:殷王反楚,项羽派陈平等人出击平定殷地,后因殷地被刘季攻占而发怒,放话尽诛陈平等人,致使陈平逃离,让刘季如虎添翼。
五:韩信数次献策而不用,致使淮阴侯亡楚归汉,活生生给自己找一个劲敌。
六:富贵欲归故乡,劝说者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项羽就烹了人家,也杜绝了进谏之路。
七:九江王英布骁勇善战,出生入死,却因征兵时称疾不往,不亲自将兵,项羽怨恨在心,最终导致英布归汉。
八:彭越善于游击战,项羽坐视不理,不能收编彭越,使自己在楚汉争霸中首尾受敌,疲于应对。
九:鸿门宴不杀刘季,彭城之战刘季因食乏而求和,都不听从亚父范增之计,没能“宜将剩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养成后患。
最终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至今令人扼腕!!!
项羽兵败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他其实没有太大的野心。看看他推翻秦朝给自己封了个霸王,除了好听点说白了也是诸侯之一,只是他实力最强罢了。打到后面甚至都想和刘邦划江而治,最后才会被四面楚歌一唱败那么惨。所以说项羽是个无敌的将领,却不是个合格的统治者。
项羽虽然勇猛过人,为人豪气,有大将之风范,然而却不能知人用人,后者无疑是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灭秦之后,项羽越来越自负,越来越不听身边的人对他说的话,尤其是范增的话,才导致后来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局。
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项羽没有建立巩固的后方,在战略上处以被动地位。如他灭秦后就往东走,有人劝他留在关中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他不听劝,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失却了关中宝地;
2、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后,封立十八个诸侯王,把统一的中国倒割据分裂来,又回到了初秋战国时间的大混乱之中,这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大统一的趋势,必然会导致失败;
3、残暴无比,多次屠城,滥杀无辜,失掉民心。尤其在巨鹿大战中获得大胜后,活埋二十多万已经投降的秦军,激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他虽然在军事上胜利,但政治上却大败;
4、轻视贫寒出身的人,不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谋士良将;
5、奖罚不明,让跟随他的将士寒心。
,在鸿沟之约后,项羽解而东归。为将者,最不应该没有了解到对方敌军的真正动机,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备之心,导致没有为后来的战事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及时联系楚军后方导致后勤补给难以供应。这是项羽为将者犯的第一个重大的错误。
韩信曾经追随过项羽,是项羽的部下,对项羽的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项羽却没有认识到韩信的真正实力,他盲目自大,将营帐驻扎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战胜韩信,重写当初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辉煌历史。就因为他盲目轻敌,导致错信了韩信的调虎离山计,中了埋伏,导致全军大败。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在高祖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他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应该就是楚霸王项羽,古人曾说,项羽的神勇,千百年来再没有第二个人可比。在灭秦的征途中项羽靠着自己能征善战的本领和无人能敌威猛,使得秦军连连战败,最终平定咸阳。他虽然已经统一天下,却并没有称王的野心,只愿回到家乡做一个西楚霸王,而打下来的土地,他都封赏给了一路追随着他的下属和各方诸侯,经过连年战争,天下本就已经四分五裂,百姓流离失所,项羽却没有认识到当时的情况,只是目光短浅的盘踞在一方。
项羽为人刚愎自用,不愿意相信身旁亚父范增的劝诫诛杀刘邦,而是将刘邦打发到遥远的汉中地带将那里画地为牢,将刘邦困拘一地不得东出。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刘邦早已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刘邦得到韩信相助后一举东出开启了与项羽之间的争夺天下的拉锯战。
两军在签订鸿沟和议之后,刘邦突然中途撕毁了合约,他率兵奇袭项羽。在韩信和彭越相助之下,60万大军将项羽逼至垓下。在垓下,项羽自己的残部与刘邦部队展开了一场厮杀,最终一路逃到江东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回顾垓下之战,我们可以总结出,项羽兵败的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史记中曾记载,在鸿沟之约后,项羽解而东归。为将者,最不应该没有了解到对方敌军的真正动机,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备之心,导致没有为后来的战事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及时联系楚军后方导致后勤补给难以供应。这是项羽为将者犯的第一个重大的错误。
第二点,韩信曾经追随过项羽,是项羽的部下,对项羽的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项羽却没有认识到韩信的真正实力,他盲目自大,将营帐驻扎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战胜韩信,重写当初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辉煌历史。就因为他盲目轻敌,导致错信了韩信的调虎离山计,中了埋伏,导致全军大败。
试想,若当时项羽清楚韩信的实力,能够认识到自己军队方面的不足,没有在垓下驻兵而是直接过江东获取到后方的粮草和补给,那么或许历史将会被重写。
而项羽在垓下大败之后,他的主力军几乎被全部歼灭,剩下的部队已经没有余力与刘邦的部队抗衡,此时刘邦的军中再唱起楚歌,使项羽身边的将士以为楚地已经被刘邦占领,军心涣散,纷纷逃离。此时项羽可以说是败局已定。而在整个垓下战役的过程中,项羽做的唯一正确的决定,应该也就是率着800个骑兵,趁夜逃出包围。刘邦军发现项羽逃跑后,急忙派着灌婴率兵前去追击。
此时的项羽已经料想到自己不能够脱身了,于是就跟率领的部下说,从我领兵之日起到如今,已经有八年的时间了,这中间经历了大小70余场杖,但凡是跟我交过手的敌人都被我打败了,而今天我被困在这个地方,并不是说我不会打仗了,而是因为天要亡我了。
项羽从江东,率了8000子弟过江,再返回时只剩下26人,到了乌江边,亭长曾经劝过项羽,将这个26人留下,独自过江,这应该是当时能够保全项羽性命最合理正确的建议。
但是项羽但骨子里却有一种江东男儿的血性,他宁愿和26名江东子弟,战死在乌江边,也不愿意溃逃回江东,面见家乡的父老乡亲。
项羽的战马,追随项羽南征北战,直到临死之际,项羽因为不舍得将马杀死,于是转送给了乌江亭长,自己下马与汉军交战,接连斩杀汉军百余人,自己身上受了大大小小十几处伤口。
此时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吕马童也在与项羽交战人员之列当中,他曾经是项羽帐下的将军。而今两人相见,项羽兵败走到末路,见到吕马童,长叹一声说:“既然已经遇到了故人,那我今日就将头颅赠送你,让你去领功了去吧。”说完项羽自刎而死,吕马童拿项羽的头颅,刘邦封他为中水候。
就这样,一位血骨铮铮的英雄,最终在残酷的战争中以悲剧收尾。
小编认为,作为君主,项羽这个决定无疑是错误的,他如果能听从亭长的建议,返回江东重新整肃军队,再与刘邦一战未必不会取胜。但是作为江东子弟中的一员,他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也让后世交口称赞。
最根本原因是性格上韧性不足,人家刘邦败一百次都可以东山再起,项羽败一次就自杀了,让人很无语,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万事要学刘邦,只要不死奋斗不止!毛主席也说过:不可沽名学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