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忽必烈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吗
- 元代历史讲解
- 忽必烈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 中国简史对忽必烈的评价
- 忽必烈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当然承认了。
因为忽必烈就是认为自己就是中国皇帝的,所以说他也是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不过现在忽必烈的历史资料不是太多,所以可以考证的信息也不多。
忽必烈当然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因为:忽必烈登基的地点是现在的北京,所有的制度全部是按照前朝旧制进行的!
而且四大汗国表面也都承认忽必烈的统治!
承认。
忽必烈认为自己就是中国的皇帝。忽必烈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了,其他言论就不用再说了。
元朝的领土从亚洲大陆一直延续到西亚与埃及,可他的首都依然在我国的中原地区。就是因为现在的蒙古族,分布蒙古和中国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里,就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该算在中国历史中。这其实是对中国的不尊重,毕竟蒙古族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元代历史讲解1 元代历史是一个非常广阔而且复杂的领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深入了解。
2 元代历史的复杂程度在于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经济的变化,还涉及到了文化、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
另外,元代历史的记录较少,研究者需要不断挖掘、研究元代史料,才能够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3 对于对元代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
还可以实地考察元代的历史文物,参观博物馆、古建筑等,加深对元代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
元朝历史从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为止,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前后共计98年。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元宪宗九年(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统一全中国[1],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的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2],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元朝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元顺帝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建文四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忽必烈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同他的祖父一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颁诏指出成吉思汗创业以来的五十余年中,单凭武功,缺管文治,表示自己要大力推行汉法。他在皇权巩固之后,更全力以赴地实施用汉法治理国家。因此,他在位三十四年(公元1260-1294年),取得了非凡的贡献:
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忽必烈大力削弱诸王勋贵及汉人世侯的权力,建立了军事、赋税制度。在削夺宗藩领地的行政权、军权及司法权的同时,又从税收、领民关系、食邑官任命等方面,削夺诸王在食邑的实力基础。
二、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
李嬗是红禊军叛逆李全的养子。公元1226年李全降蒙,以每年贡献金币换取山东淮南行省长官之职,后在攻宋战役中败死。李嬗承袭益都行省长官,专制山东达30余年。公元1260年,李嬗被封为江淮大都督,准备兵变。公元1262年,他断然发动军事叛乱,占领益都,后被忽必烈击败,忽必烈借机迫使汉人世侯交出实权和军权。 公元1287年4月宗王乃颜(成吉思汗弟斡赤斤之后裔)反于东北,西北海都许以10万人相助。6月乃颜败于大兴安岭东,被俘处死;海都败则远遁,不备复来。
三、注重农桑,兴修水利
忽必烈确定“以农桑为急务”,采取了一系列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设立各级专管农业生产的机构。中央专设都水监,各处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还限制牧场侵占农田,禁止牲畜损坏庄稼。又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利用镇戍军士开荒屯田和募民实边屯田。屯田政策的实施, 使荒芜的土地得到了开垦,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在边疆地区设置岭北、云南、辽阳等行省和土蕃宣慰司、澎湖巡检司等机构,加强对蒙古、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西藏(当时称为“乌斯藏”)、台湾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元朝的大统一,对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忽必烈的屯垦和徙民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边疆地区落后经济的迅速提高。早在成吉思汗时期,把大批工匠和俘虏从中亚各地迁到长城以北地区,又强迫长城内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迁往长城以外。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为了对付同西北诸王的斗争,曾利用从内地签发的汉军,并招募各族人民,在和林、上都等城市周围和阿尔泰山、杭爱山、克鲁伦河等地屯田积谷。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河西走廊的屯田以及吐蕃(西藏)的进一步处于大统一的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这一切都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边疆各兄弟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提高,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进一步的了解和融合。
历史的发展,不是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所能改变的。但在忽必烈的武力镇压控制下,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起义持续不断。
五、改元建号,立都汉地
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继汗位,宣布建元“中统”,采用中国传统王朝年号纪年。至公元1264年又改年号为“至元”。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宣布改“大蒙古”为“大元”。这是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表示国家广袤无疆。忽必烈为了配合汉法的实施,放弃了大蒙古的都城漠北和林,在漠南和中原设两个都城。公元1263年(中统四年)升开平府为上都,建宗庙宫室。到公元1271年(至元 八年)将燕京改名为大都(今北京市),其地位超过了上都,被定为元朝的都城。 -
六、建立国家机构和严密的法律体系
成吉思汗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体制,比较简单。忽必烈命刘秉忠、许衡确定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立枢密院,主管军务;设立御史台,职掌百官纠察。另设大宗正宗,仍置达鲁花赤(断事官,只管蒙古公事)。地方上,是行书省(简称行省),公元1290年全国除中书省直辖山东、山西、河北外,全国分置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10个行省,西藏属宣政院。这是我国历史上以“省”作为地方行政区的开始。行省以下行政区为路、府、州、县四级,边远地区有“军”的建制。 公元1292年,颁行了“至元新格”法律。到公元1323年最终制定元律“大元通制”。
七、承认和提倡以儒学为主的汉族传统文化
忽必烈兴办学校,公元1288年统计,全国各地所建学校24400余所。公元1267年(至元四年)忽必烈在上都重建孔子庙,推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忽必烈虽讲求功利,主张改革,但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当他逐渐领会儒家宣扬三纲五常的“妙用”后,便搞起尊孔崇儒活动。他统治的后期,全国到处建“宣圣庙”,设学官,开学堂,规定用程、朱的一套讲儒学。当时还大量录用汉族儒生学者,保存颁刻典籍。
八、制定蒙古新字
忽必烈为了提高蒙古族的文化水平,命吐藩僧人八思巴制定了蒙古新字,颁行天下。还设立诸路蒙古学教授,召集学者用蒙文新字翻译《资治通鉴》等一批汉文经籍。
九、重视科技的发展
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忽必烈立局改修新历,命许衡、王恂和郭守敬主持。郭守敬是元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继承前人的丰富遗产,吸收阿拉伯人的天文知识,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测所, “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腧朱崖,北尽铁勒”(《元史·天文志》),·其最北的北海测景所,据推算设在北纬6405'处,已近北极圈了。公元1281年(至元十八年)冬,《授时分》颁行。它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格利哥里历的年周期相同,而格利哥里历到1582年才开始使用,比《授时历》晚300年。
忽必烈在位期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过程,建立了多民族的元帝国,使经济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加强了国内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联系,故他的功迹是卓越的。
忽必烈(1212年-1294年)是蒙古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的第四个儿子,元朝的开国皇帝。1260年长兄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城为大都(今北京),开创了历时九十八年的大元王朝。那么忽必烈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呢?
一、改蒙古国国号为“元”,定都城为大都
二、灭南宋,统一全国
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朝以来的中国南北对峙的分裂和战乱局面,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国家机构和严密的法律体系
忽必烈削夺了宗藩领地的行政权、军权以及司法权,又从税收、官员任命等方面削夺各王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从而使中央的权力得到集中。
四、注重农业,新修水利,发展经济
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设立各级专管农业的机构。中央专设督水监,各处设立河渠司,以疏通河道,修理河堤以及兴修水利。限制牧场侵占农田,禁止畜牧损坏农田和庄稼。实施屯田制服,开垦荒地。
五、远征海外
宋朝灭亡后,忽必烈对邻国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比如安南、占城和日本等,虽然天气或地域等各种原因,最终几乎无功而返,但是这些为元朝后来的领土版图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六、制定蒙古字
为了提高蒙古族的文化水平,忽必烈命吐藩僧人八思巴制定了蒙古新字,颁布天下,还翻译了一些汉文典籍。
七、重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重视天文,并制定一年的天数为365.2425天。
设置司农,汇集各种经验,编成《农桑揖要》。统一货币,印制“宝钞”。发展文化和艺术,元曲就是最好的体现。元代忽必烈时期的科技水平处于当时世界前列,其中天文、地理、农业、医学等科技成就最为突出。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2.忽必烈建立元朝,实现大统一,具有进步作用;调整统治政策: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依据,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书,指导农业生产.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今天的新疆,西 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民族大迁徙,形成民族融合新高潮.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开凿会通渠和通惠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丝绸之路重新繁荣,马可·波罗来华,泉州成为最大外贸港口.实行民族歧视和分化政策具有消极影响。
忽必烈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之一”的成吉思汗的孙子,父亲是拖雷,母亲是唆鲁禾帖尼,他是成吉思汗后嗣中很有出息的一个。中国人了解到忽必烈此人,大概是因为他效仿汉制,建立了元朝,攻克了南宋,将整个宋朝版图纳入自己麾下。这样一个人,其历史成就自然不小。但是他具体有哪些历史成就呢?
首先从政治体制方面看,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就已经极为推崇汉学,等建立元朝之后,基本上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让这些官员为自己的国家效力,如此使得战争带来的各种弊病,得到持续的解决。而忽必烈不介意种族区别,招贤纳士,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刘秉忠、张弘范等,都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为了巩固全国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忽必烈还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
在民族政策方面,忽必烈对儒学的推崇,以及对汉朝人才的重用,都为两个民族的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依照汉制建立国家,修建太庙且制作祭奠祖先所需的祖宗牌位,重视农业,都成为国家统治的基础。
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当初在政府欧亚大陆的时候,对于宗教政策采取的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他支持蒙古人信仰领土内的各种宗教,如景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道教等等,对这些宗教基本都保持尊重的态度,而忽必烈也差不多遵循了自己祖父对于宗教的态度。他允许回回人组成实际上自治的社团以回回宗师作为领导,不禁止他们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也不禁止他们遵循伊斯兰教意旨。另外帮助佛教教长八思巴恢复了权力,为道教提供建设道观的资金,甚至还寻求获得中国数量不多的基督教徒和外国基督教徒的支持和协助。
在社会经济方面,忽必烈将纸币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使得纸币贬值,通货膨胀。另外他还是实施了控粮政策,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当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物价的稳定,同时为农民的基本收入提供保障。除此之外,他还曾经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学者、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在社会福利方面,也做了重要贡献。
忽必烈作为一位征服者,给他所发动战争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在战争之后,他积极采取有效政策,恢复了社会经济,治愈了战争浩劫带来的伤痛,是一位较为英明睿智的帝王。
他重用汉人,仿效汉制建立元朝,基本保留了宋朝的官员体制,对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虽然是游牧民族,但是却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是他统治汉族后,最为正确的决定。但是他后来,因为汉族人的一场叛乱,改变了对汉族的政策,实行是个等级的种族制度,是一种种族歧视,使得汉人的生活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一种倒退。而到了他晚期,一系列政策的失败,也是他一生中不可抹去的污点。
宋濂评价忽必烈:“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曾国藩赞其:“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孙中山说:“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大致上,后世人对忽必烈的评价,都是褒大于贬的。
中国简史对忽必烈的评价忽必烈一直想获得的最伟大的名声也许不是“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征服全中国的人”,而是“第一位治理中国的人”。
主要在一方面交通问题本身对元朝这个庞大帝国的行政和物资供应是如此重要,而受到了他的密切关注。他修复帝国道路,并在可能栽种的道路两旁种上树遮阳,在每隔一定的距离上建商旅客栈。20多万匹马分发给各驿站,用于帝国邮政,促使了当时的“物资流通”。另一方面,为保证北京的粮食供应,他还修复和开通了大运河,使大米经运河从中国中部运往都城。
再一方面,为了备荒,他恢复了国家控粮的政策这一政策在中国很早就制订起来,在北宋统治时期,著名的王安石使之完善。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当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还组织了公众救济。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学者、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1271年的又一道法令号召建医院。这些措施除了受到中国行政传统的影响外,很可能在忽必烈的头脑中还受到佛教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显然很强烈。稻米和玉米是定期分发给急需的家庭。马可·波罗说,忽必烈本人每天就要接济3万穷人。总的来说,忽必烈最大历史贡献是最终确立了中国的完整疆土,为后来的中国国界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促进了交通与经济的发展。
忽必烈的主要功绩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是第一次统一中国的出身于少数民族的皇帝,其文治武功可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
他在祖父成吉思汗的影响下,从怀有远大抱负的少年成长成文韬武略的大汗,统一中华民族的历程。
忽必烈在位35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努力适应被征服地区的“经济情况”,坚决实行“汉法”,采用了中原地区比较先进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他平定内乱外,完成了中华民族第四次的统一,建立了多民族国家。
他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鼓励商贸活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拉近了世界距离,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正是欧洲人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所了解的那位“汗八里”(元大都)的大汗。
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政治家、军事家。
忽必烈建立了一个“内蒙外汉,二位一体”的二元化的新蒙古帝国一一一一大元帝国。
忽必烈发明了“钞”即纸币。他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
忽必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虽来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帆认为,忽必烈的“历史功绩”在于他接受了汉文化。马可·波罗将忽必烈尊崇为“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称赞忽必烈是“人类远祖阿丹(Adam)以来迄于今日世上从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并认为这是“彼实有权被此名”。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元朝开国皇帝,全蒙古大汗,成吉思汗之孙。 元宪宗继位后,委他以漠南汉地军国之事。
他有韬略,攻大理、南宋时,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宪宗蒙哥于1259年战死合州,次年在开平(今内蒙多伦西北),召集忽里台大会,被推为蒙古大汗,平定其弟阿里不哥争夺皇位的反叛。
至元元年( 1264)击败反叛者,至元八年,正式建立元朝,至元十三年消灭最后一支抵抗的宋军,统一中国。元朝建立后,他逐步确立了元的政权规制,制订了行省制度,这种制度对明清两代影响深远。又在乌斯藏设立行政机构,以宣政院统 领,确立西藏地区的僧俗政体,从而将西藏地区划入元的版图;
废弃了成吉思汗时建立的分封制,实行赐田制,从而使蒙古贵族转化为地主,大大加强了王朝政权力量; 在经济上,提倡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下令将许多牧场还归农田,禁止掠人为奴,以解放生产力,并在皇朝内设立了司农司、营田司等专门负责农业的机构;
有效地解决了汉族等民族上层与蒙古族贵族的矛盾,不拘民族出身,任用贤才。这些作为确立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忽必烈生于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是拖雷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少年时的他便有着"大有为于天下"的远大志向。
身为草原部落民族中的一员,他的骑射能力非常强,并且他还精通于汉文的使用,这是令人不得不佩服的地方。
在忽必烈的大哥蒙哥即任大汗之位时,他便被他的大哥蒙哥委以对大漠以南汉族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重任。在公元1259年之际,蒙哥死于战乱之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便展开了激烈的汗位之争。
公元1260年,忽必烈终于顺利地夺取了蒙古帝国的汗位,并取年号为中统。攘外必先安内,忽必烈平定了内部各汗国之间的斗争之后,自此便开始着手侵吞中原的计划。
首先他将燕京(也就是当时的北京)改称中都,然后在中都修建了长达十年才竣工完成的燕京新都,并且废除了以前的蒙古国号,改称为大元,公元1272年,他正式迁入由中都改称大都的新宫。
从这一系列变更可以看出,虽然当时他们还未将南宋消灭,但却能够足以显示出其称雄称霸,不久便能消灭南宋,一统中原的野心。
image.png
根基稳固之后,他便开始南下攻宋,先是率军进取南宋的门户襄阳,樊城等地,公元1279年,他终于消灭了南宋政权。在此后,他仍然挥军掠地不断,继而将云南,东北,新疆,西藏等地尽皆据为己有,最终结束了宋、辽、金等并立的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实现了中国的又一次大一统,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其盛世规模甚至超越了汉唐时期,元朝的建立也促进了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及融合,不可谓不令人钦服。
在这样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他要想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得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改革,他知道蒙古族自身的那套管理制度已经并不适用于目前这个大国的统治需求,于是他果断地废除了分土立国等陈旧的治国制度,重新制订了新的朝政制度及官职级别。
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以掌管全国行政,设置枢密院掌管军务,并设立了御史台以监查百官,我们也都清楚宋朝正是惧怕军藩霸权而威胁皇权最终重文轻武,在边境防御制度上安排文官管制武官而最终内忧虽然未生,但外患却兵戎四起。
忽必烈财进行了军事方面的制度调整与革新,他将军政与民政分开,成立了二十六队亲兵,以加强军权管理。这一系列的制度的确立目的也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确保自己的统治无虞。
当然以武力来镇慑百姓以图长安久治其实是个下策,真正的使百姓诚服必须是推出惠民政策,忽必烈鼓舞兴起农桑产业,开垦荒田,并且他还下令继续开凿疏通大运河,将淮河,黄河,海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之间又重新疏通了,并在全国各处水陆线上设立了驿站以方便传递公文,又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立了市舶提举司,用来管理海上贸易。
前文也提到了,他虽然是蒙古族人氏,但却很重视汉人文化,对汉族的儒学思想很是推崇,他鼓励兴办学校,并且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实用的人才。
忽必烈雄心勃勃,南征北战,想将全世界都踩于脚下。1274年,忽必烈率兵想要征服日本,但因在海上遇到了强台风,无功而返。回到中国后,不甘心失败的忽必烈于1281年第二次东征日本,没想到这次依然遭遇台风,无法登陆。如此,日本逃过一劫。
忽必烈建立元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治理中原,但在他的统治下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有效融合,可能在本文中主要讲述了他在国家及百姓治理上有利的一面,当然,作为一个马上民族可能也在某些方面上存在其野蛮粗暴的一面。
忽必烈在历史上的功绩: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成就: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1、加强了中央集权
忽必烈大力削弱诸王勋贵及汉人世侯的权力,建立了军事、赋税制度。在削夺宗藩领地的行政权、军权及司法权的同时,又从税收、领民关系、食邑官任命等方面,削夺诸王在食邑的实力基础。
2、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
李嬗是红禊军叛逆李全的养子。公元1226年李全降蒙,以每年贡献金币换取山东淮南行省长官之职,后在攻宋战役中败死。李嬗承袭益都行省长官,专制山东达30余年。公元1260年,李嬗被封为江淮大都督,准备兵变。公元1262年,他断然发动军事叛乱,占领益都,后被忽必烈击败,忽必烈借机迫使汉人世侯交出实权和军权。公元1287年4月宗王乃颜(成吉思汗弟斡赤斤之后裔)反于东北,西北海都许以10万人相助。6月乃颜败于大兴安岭东,被俘处死;海都败则远遁,不备复来。
3、注重农桑,兴修水利
忽必烈确定“以农桑为急务”,采取了一系列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设立各级专管农业生产的机构。中央专设都水监,各处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还限制牧场侵占农田,禁止牲畜损坏庄稼。又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利用镇戍军士开荒屯田和募民实边屯田。屯田政策的实施,使荒芜的土地得到了开垦,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4、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在边疆地区设置岭北、云南、辽阳等行省和土蕃宣慰司、澎湖巡检司等机构,加强对蒙古、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西藏(当时称为“乌斯藏”)、台湾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