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庭成员 曾国藩人生四大思维

目录导航:

  1. 曾国藩家庭成员
  2. 曾国藩最精辟的四句话
  3. 如何读曾国藩
  4. 曾国藩属于九型人格哪一类
  5. 曾国藩家书的十大精髓
  6. 曾国藩生平是什么
  7. 格局思维和三观曾国藩语录
曾国藩家庭成员

曾麟书(1790年10月9日—1857年2月4日),派名毓济,字竹亭, 是曾玉屏的长子。曾麟书自幼受到其父曾玉屏的严格家训,指望他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但他天资愚钝,平生虽勤劳于学,考过十次童试,但都名落孙山,直至43岁那年,参加第17次乡试,才以得补县学生员, 获“大界曾氏”几百年来第一个秀才,曾氏家族自此科门大开。他自知才短,无望跻身仕途的更高阶梯,遂发愤教育督促诸子,曾麟书很重视对其子弟的基础教育,督课非常耐心细致。常对曾国藩等人说:“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曾国藩兄弟五人,从小就在其严格训导之下刻苦读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家学根底。曾麟书反复告诫其子弟,读书是为了光大曾家门弟,是为了尽忠报国,是为了做一个明理君子。

叔父曾骥云

曾骥云是曾玉屏的第三子,一生于功名不得志,一直在乡间协助父亲和兄长主理家事。他一生无所出,后兄长曾麟书将第三子曾国华过继给他。

四弟曾国潢

曾国潢,原名国英,字澄侯,为曾国藩大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四,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四弟”。曾国潢天分不高,曾国藩劝其不必求取功名,专心在家主理家事即可。曾国潢遵循兄长的教诲,协助父亲与叔父管理家务,将家里打点得井然有序。

六弟曾国华

曾国华,字温甫,为曾国藩二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六,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六弟”。因叔父曾骥云无子,曾国华出生后过继给叔父为子。咸丰五年在乡办团练,当湘军被困于江西时,他率军赴赣解围。咸丰十月十日,曾国华于三河镇“力战,死之”“骸未收”。清廷悯惜国华忠烈,特旨赐谥“愍烈”。

九弟曾国荃

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又名子植,为曾国藩三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九,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九弟”。曾国荃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季弟曾国葆

曾国葆,字季洪,又字事恒,为曾国藩最小的弟弟。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三河镇,曾国葆在1859年加入湘军作战且改名为曾贞干,于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南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1862年12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南京雨花台湘军大营内。曾国藩曾经写信给家乡曾国葆妻,叮咛弟媳需好好照顾曾国葆,因为“弟体弱”,足见兄弟手足情义。

原配欧阳夫人

欧阳凝祉之女,欧阳凝祉为曾国藩在衡阳求学时的老师,其兄欧阳牧云和曾国藩亦为好友。

次子曾纪泽

曾纪泽,字劼刚,中国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国藩次子(曾国藩长子曾纪第在两岁的时候因得天花早殇),袭封一等毅勇侯。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知识分子。自幼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文,并精算术,书法篆刻,善山水,尤精绘狮子,及长,因受洋务运动影响,复力学英语,研究西方科学文化。识者每以“学贯中西”誉之。

三子曾纪鸿

曾纪鸿,字栗诚,曾国藩第三子,父亲去世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他不热衷于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早年协助丁取忠纂辑《粟布演草》,25岁就独立完成《对数详解》5卷,又与同是丁取忠学生的左潜、黄宗宪合作,撰成《圆率考真图解》,并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病逝时年仅33岁。

曾国藩最精辟的四句话

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这句话表明了“水”的品质,以及人应该如何做事,才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
其次是“养心莫善于寡欲,静心莫善于清净。
”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净化,只有内心的净化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平静。
第三句是“讲到这里,莫不心动,心动则易乱,乱则误事。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稳定注意力,不要无意识地跟着别人的思维走,要保持清醒,才能避免错误。
最后一句是“择善固执,实事求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定信念,热爱学问,努力向往真理,行动要切实务实,不断进取。

四句话是:

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三、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如何读曾国藩

毛泽东在青年时曾评论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仍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在历史中,曾国藩被称为完人、圣徒,也被认为是卖国贼、刽子手;曾国藩之所以受人推崇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靠自强不息、勤勉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完成从庸人到圣人的跳跃,

曾国藩天生资质平庸,智商不过中等,第七次参加考试才中秀才,文章甚至被考官公开批责“文理太浅”,做官后他的学生李鸿章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梁启超称曾国藩在诸贤杰中最为钝拙,他自己也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自己没什么才华,读书做事反应都很慢。

他的笨拙更体现在带兵打仗上,他创办湘军选将领时,多是不善言谈、经世致用的读书人,兵员都是山村野夫,原因是老实、实在、能吃苦。

打仗的方法更是笨拙的很“结硬寨,打呆仗”。

湘军重视安营扎寨,每天行军四小时走三十里,就花四小时扎营、挖沟、修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再分配士兵轮流站岗。先自我保护,再争取战争的胜利,这也是曾国藩人生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先求稳,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每场战争都花心思摸透敌我双方情况、战斗部署,后勤供应,撤退、救援等问题,算透了才下定决心开打。因此,湘军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一两年,等到战争结束时,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彻底改变了。

曾国藩不仅资质平庸,身体素质也不怎么好,30岁到40岁本来是人的盛年,可没到35岁的曾国藩就出现了早衰,30岁有耳鸣,用脑就头昏疲劳,一多说话更觉得疲倦不支,生过三次大病,差点死掉,在立志做圣人,规定每天做日课十二条后,因工作量增大,精神紧张而导致吐血。曾国藩还得了困扰他一生、给他带来无尽痛苦的疾病:皮肤病,因病情反复发作,夜间加重而伴有烦躁、焦虑、失眠等表现,即使成眠,每天也不过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因劳累过度还导致了眼疾。36岁就戴老花镜,多年的劳累使曾国藩身上的病一样样增多,如血压高,经常眩晕,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腹胀;经常牙痛,多汗。

上天赋予曾国藩的智力和体力,本来只够完成他一生事业的十分之一,但他通过自强、勤勉和持之以恒,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

三十岁是曾国藩最重要的人生分水岭,他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并用他的后半生踏踏实实的完成。从立志之日起,就每天做日课,写日记,以圣人的标准监督自己每天的一举一动,并记载下来,深刻反省,完成从庸人到圣人的跳跃,完全是靠三点:

第一,自强不息。他认为一个人想要在世上立定脚跟,能依靠的只有“自强”二字。曾国藩的一生每天都在战斗,与敌人斗,更与自己斗,总是“困知勉行”,遇到困难从不服输,发愤图强,支撑他一生奋斗的就是这种“自强”的精神。

第二个支撑他的是勤勉。曾国藩反感懒散的生活态度,他认为“勤则百弊皆除”,古往今来,圣贤伟人,没有一个不勤劳的,他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即便在路上也从不浪费时间,要么看书,默诵或者思考。他说“君子有三乐”,有一乐就是“勤劳而后憩息”。勤劳的结果就是除了办成无数大事外,还留下文字创作两千万字以上,每年写作六十万字左右。

第三,持之以恒。读书,做事曾国藩都以恒字做最高准则,处理事情的办法简单而高妙,熬不下去也要熬,做不下去也要做,做事从无恒到永恒,他经历了无数的心灵磨难。在一次次的磨砺中,他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性格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晚年的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第二,既清廉节俭又同流合污的曾国藩

1、做京官时的“窘困”生活。

曾国藩家境平常,家中田地人均12亩半,相当于小地主,生活也仅止于吃饱糙米饭,家风勤奋节俭,为补贴家用,曾经与弟弟课余时间放牛、砍柴,甚至在集市上卖过菜篮子,推过运碑车。第一年进京参加考试没考上,第二年进京家中就拿不出路费,只好借32串铜钱,到京时,花的只剩下3吊。

27岁时中进士,又点了翰林,曾家并没有多富裕,虽然曾国藩官运很顺,三年升四级,但借贷和穷一直是他在翰林院经济生活的主旋律,甚至因穷困被仆人看不起,亲戚也没沾上他的光,大舅依然没房住,二舅贫困而死。

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到老家,结束十三年的京官生涯仍没有还清在京所欠债务,直到做了五年两江总督才彻底了结了京官生涯的欠账。

2、最清廉的统帅。

除了做了十三年的京官,曾国藩还带兵打仗,一生中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镇压太平天国,与太平军打了十二年的仗,挽救清朝于危亡之际。

曾国藩是湘军的最高统帅先后报销军费近三千万两,但他并没有贪污,做京官时他就立下了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做两江总督时养廉银有一万八千两,折合人民币三百多万元,虽然工资比以前多了,但他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变差,穿衣也不如在做京官时穿的好,在吃方面也不讲究,甚至请客时用一个破瓦盆,对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的严苛,其夫人在家无余钱,事事躬亲,洗衣做饭,纺纱织布,无所不为,曾家的女人们,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休息,都一直要从事劳动。

当时总督一级的灰色收入(也就是下属的进贡)平均每年十八万两,但每当下属给曾国藩送礼时,他只收其中一件最廉价的东西,其余全部退回,比如按照惯例知府为他置办总督府,各种昂贵的物什都送过来,他只挑了七卷草席,下属给他送十六大包金银珠宝,他只收了一顶小帽。

曾国藩的遗产只有一万八千两的养廉银,除了养老之外还要用来办丧事,他认为很多的养老钱,事实证明并不丰裕,因为他的丧事就花了一万多两银子。他正真的遗产一个是“富厚堂”的宅地,还有就是书籍。他死之后,其子因病重还要向别人借钱医治,有功之臣的后代这样穷,可见曾国藩确实算的上是一个清官,他表面上和光同尘,收受小礼,但骨子里清廉刻苦,每收一礼,心中都有一条价格线,从不逾越。

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一生思想轨迹复杂多变,能吸收一切良好的东西,能够雄辩地批判不正确的东西,他的思想都是通过日记、文章和家书记录下来,可以看出他的心灵遭受过各种煎熬和磨难,他的每一步都困而求知,勉励而行,没有灵光乍现,没有立地顿悟,有的只是如同我们每个凡人一样的情感,比如因为社交、贪玩而没做到日课时的懊悔,比如没有达到自己承诺做圣人的要求时,没有做到待人真诚,不议人长短时,他都在日记中深深的谴责批判过自我,并勉励自己下不为例。

曾国藩对于我们后人最大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自我磨砺,真诚的投入自我完善,本领也可以增长十倍,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的出,办的来,也可以成为“超人”。

曾国藩属于九型人格哪一类

曾国藩属于九型人格中的1号。1号人格的思维执念被形容为反向形成,情绪激情为愤怒,高层美德是平静。他们的内心有严格的自我要求,不断产生自责的想法,具有强迫性需要,只接受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

不过,请注意,以上信息是基于对曾国藩的整体印象,并参考了九型人格理论得出的。对于个体性格的分类,可能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和专业的评估。

曾国藩家书的十大精髓

1、骄则满,满则倾矣。

出自《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译文】骄傲就会导致满足。满足就会导致倾倒。

2、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出自《曾国藩家书·治家篇》。【译文】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才是通向幸福的路。

3、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

出自《曾国藩文集·书信》。【译文】研究经典必须专心于一经,不可以广泛涉猎。

4、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

出自《曾国藩文集·处世金针》。【译文】凡事都要看得见人家有几分正确的地方。

5、欲求一家之安静,先求一身之清静。

出自《曾国藩文集·笔记》。【译文】想求得一家的安静,就要先求得一身的清净。

6、家勤则兴,人勤刚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出自《曾国藩文集·书信》。【译文】家人勤恳就会兴旺发达,人勤恳就会体质刚健。能够勤恳能够节俭,永远不会贫贱。

7、大家之作,自有特色。必与古人不同,方可称大家。

出自《曾国藩文集·书信》。【译文】大家的作品,自然有自己的特色。一定是于古人不一样,才可称之为大家。

8、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出自《曾国藩文集·联语格言》。【译文】大丈夫应当在绝境的时候图生存,在祸患中求幸福;古人处于困境的时候就修养道德,不发达的时候就著书立说。

9、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则常不能免,亦皆随时强制而克去之。

出自《曾国藩文集·处世金针》。【译文】抱怨天本来就不敢,抱怨别人就常常不能避免,也都随时随地强制自己能够去除。

10、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委起为第一义。

曾国藩家书的精华可以总结为十条: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谕纪泽·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

谕纪泽·不必急于出外任职

致诸弟·读书之法

致诸弟·宜立志猛进

致诸弟·用功譬若掘井

致诸弟·读书要有特识

致诸弟·修身齐家

致诸弟·读书贵在有恒

致诸弟·心无愧则外无扰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可以说是曾国藩智慧的结晶,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崇俭禁奢,即要求家人勤俭持家,不要奢侈浪费,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崇尚志向,即鼓励家人树立远大志向,以不断提升自己。

勤奋读书,即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要求家人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孝友家风,即要求家人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以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

济危扶困,即要求家人心怀慈悲,帮助有困难的人,以发扬人道精神。

劝学勉业,即鼓励家人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悔错求诚,即要求家人勇于承认错误,以求真心诚意地改正错误。

去伪存诚,即要求家人保持真诚、正直的品德,不要虚伪、欺诈。

居家之道,即传授一些居家生活的经验和技巧,以帮助家人更好地生活。

切勿懒惰,即告诫家人不要懒惰、偷闲,要勤奋努力,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上是曾国藩家书的十大精髓,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对于现代人仍具有启示意义。

1.忠诚:曾国藩强调忠诚于国家和君主,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2. 勤奋:他强调勤奋工作和不懈努力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取得成就。

3. 诚信:曾国藩注重诚信和正直,认为诚信是建立良好关系和取得成功的基础。

4. 敬业:他强调对工作的敬业精神,认为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5. 学习:曾国藩非常重视学习和知识的积累,认为不断学习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6. 自律:他强调自律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自律才能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7. 品德:曾国藩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认为品德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

8. 人际关系:他强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认为只有与人和谐相处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9. 谦虚:曾国藩提倡谦虚和谦逊的态度,认为只有保持谦虚才能不断进步。

10. 奉献:他强调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奉献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些精髓体现了曾国藩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家书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家书文集,它记录了曾国藩一生中给家人、亲友、学生等人所写的信件,内容涉及人生哲学、治学经验、治军方略等方方面面。下面是曾国藩家书的十大精髓:

1. 诚实守信:曾国藩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2. 勤学苦练:曾国藩认为只有通过勤学苦练才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不断进步。

3. 忠诚爱国:曾国藩强调忠诚和爱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才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4. 勤政廉政:曾国藩强调勤政廉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勤政廉洁才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5. 谦虚谨慎:曾国藩强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谦虚谨慎才能够避免骄傲自大和轻率行事。

6. 勇于担当:曾国藩强调勇于担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勇于承担责任和担当使命,才能够得到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7. 治学方法:曾国藩在治学方法上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和思考,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思考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8. 治军方略: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强调以法治军、以德服人,认为只有依法治军、以德服人,才能够建立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

9. 爱护家庭:曾国藩强调爱护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家庭和睦、亲情融洽,才能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10. 教育子女: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方面强调以德育人、以身作则,认为只有以德育人、以身作则,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后代。

以上就是曾国藩家书的十大精髓,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下是曾国藩家书的重要精髓:

1. 忠诚:曾国藩强调忠诚于国家、君主和职责,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2. 品德修养:曾国藩注重修身养性,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

3. 勤勉奋发:曾国藩倡导勤奋努力、不懈努力的工作态度。

4. 学习进取:曾国藩崇尚学习,强调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5. 恪守职责:曾国藩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6. 君子行为:曾国藩提倡君子的行为规范,包括诚实、正直、宽容和礼貌。

7. 自我反省:曾国藩鼓励个人进行反思和自我审查,以改正错误和不足。

8. 治理之道:曾国藩就社会、政治和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治理思想和方法。

9. 家庭教育:曾国藩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

10. 心态调整:曾国藩鼓励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

精髓是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封封信,充满了智慧和人生经验,告诉孩子很多重要的道理。

首先,曾国藩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他坚信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使人大方谦谨,思想开阔,习劳习苦,从而成为一个君子。他告诉儿子要“读书明理”,并告诫他们要“敬恕”待人,不可骄傲自大。

其次,曾国藩强调了节俭的意义。他认为节俭是立人之本,是修身治家的重要法则。他告诫孩子们要懂得节约,不要贪图眼前小利,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此外,曾国藩还告诉孩子要懂得谦逊和宽容。他强调了“勿各逞己见”的重要性,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观点。他还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忍让和宽容,不要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

最后,曾国藩还告诉孩子要有志向和恒心。他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曾国藩生平是什么

毛泽东在青年时曾评论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仍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在历史中,曾国藩被称为完人、圣徒,也被认为是卖国贼、刽子手;曾国藩之所以受人推崇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靠自强不息、勤勉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完成从庸人到圣人的跳跃,

曾国藩天生资质平庸,智商不过中等,第七次参加考试才中秀才,文章甚至被考官公开批责“文理太浅”,做官后他的学生李鸿章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梁启超称曾国藩在诸贤杰中最为钝拙,他自己也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自己没什么才华,读书做事反应都很慢。

他的笨拙更体现在带兵打仗上,他创办湘军选将领时,多是不善言谈、经世致用的读书人,兵员都是山村野夫,原因是老实、实在、能吃苦。

打仗的方法更是笨拙的很“结硬寨,打呆仗”。

湘军重视安营扎寨,每天行军四小时走三十里,就花四小时扎营、挖沟、修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再分配士兵轮流站岗。先自我保护,再争取战争的胜利,这也是曾国藩人生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先求稳,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每场战争都花心思摸透敌我双方情况、战斗部署,后勤供应,撤退、救援等问题,算透了才下定决心开打。因此,湘军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一两年,等到战争结束时,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彻底改变了。

曾国藩不仅资质平庸,身体素质也不怎么好,30岁到40岁本来是人的盛年,可没到35岁的曾国藩就出现了早衰,30岁有耳鸣,用脑就头昏疲劳,一多说话更觉得疲倦不支,生过三次大病,差点死掉,在立志做圣人,规定每天做日课十二条后,因工作量增大,精神紧张而导致吐血。曾国藩还得了困扰他一生、给他带来无尽痛苦的疾病:皮肤病,因病情反复发作,夜间加重而伴有烦躁、焦虑、失眠等表现,即使成眠,每天也不过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因劳累过度还导致了眼疾。36岁就戴老花镜,多年的劳累使曾国藩身上的病一样样增多,如血压高,经常眩晕,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腹胀;经常牙痛,多汗。

上天赋予曾国藩的智力和体力,本来只够完成他一生事业的十分之一,但他通过自强、勤勉和持之以恒,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

三十岁是曾国藩最重要的人生分水岭,他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并用他的后半生踏踏实实的完成。从立志之日起,就每天做日课,写日记,以圣人的标准监督自己每天的一举一动,并记载下来,深刻反省,完成从庸人到圣人的跳跃,完全是靠三点:

第一,自强不息。他认为一个人想要在世上立定脚跟,能依靠的只有“自强”二字。曾国藩的一生每天都在战斗,与敌人斗,更与自己斗,总是“困知勉行”,遇到困难从不服输,发愤图强,支撑他一生奋斗的就是这种“自强”的精神。

第二个支撑他的是勤勉。曾国藩反感懒散的生活态度,他认为“勤则百弊皆除”,古往今来,圣贤伟人,没有一个不勤劳的,他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即便在路上也从不浪费时间,要么看书,默诵或者思考。他说“君子有三乐”,有一乐就是“勤劳而后憩息”。勤劳的结果就是除了办成无数大事外,还留下文字创作两千万字以上,每年写作六十万字左右。

第三,持之以恒。读书,做事曾国藩都以恒字做最高准则,处理事情的办法简单而高妙,熬不下去也要熬,做不下去也要做,做事从无恒到永恒,他经历了无数的心灵磨难。在一次次的磨砺中,他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性格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晚年的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第二,既清廉节俭又同流合污的曾国藩

1、做京官时的“窘困”生活。

曾国藩家境平常,家中田地人均12亩半,相当于小地主,生活也仅止于吃饱糙米饭,家风勤奋节俭,为补贴家用,曾经与弟弟课余时间放牛、砍柴,甚至在集市上卖过菜篮子,推过运碑车。第一年进京参加考试没考上,第二年进京家中就拿不出路费,只好借32串铜钱,到京时,花的只剩下3吊。

27岁时中进士,又点了翰林,曾家并没有多富裕,虽然曾国藩官运很顺,三年升四级,但借贷和穷一直是他在翰林院经济生活的主旋律,甚至因穷困被仆人看不起,亲戚也没沾上他的光,大舅依然没房住,二舅贫困而死。

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到老家,结束十三年的京官生涯仍没有还清在京所欠债务,直到做了五年两江总督才彻底了结了京官生涯的欠账。

2、最清廉的统帅。

除了做了十三年的京官,曾国藩还带兵打仗,一生中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镇压太平天国,与太平军打了十二年的仗,挽救清朝于危亡之际。

曾国藩是湘军的最高统帅先后报销军费近三千万两,但他并没有贪污,做京官时他就立下了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做两江总督时养廉银有一万八千两,折合人民币三百多万元,虽然工资比以前多了,但他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变差,穿衣也不如在做京官时穿的好,在吃方面也不讲究,甚至请客时用一个破瓦盆,对家人的要求也一如既往的严苛,其夫人在家无余钱,事事躬亲,洗衣做饭,纺纱织布,无所不为,曾家的女人们,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休息,都一直要从事劳动。

当时总督一级的灰色收入(也就是下属的进贡)平均每年十八万两,但每当下属给曾国藩送礼时,他只收其中一件最廉价的东西,其余全部退回,比如按照惯例知府为他置办总督府,各种昂贵的物什都送过来,他只挑了七卷草席,下属给他送十六大包金银珠宝,他只收了一顶小帽。

曾国藩的遗产只有一万八千两的养廉银,除了养老之外还要用来办丧事,他认为很多的养老钱,事实证明并不丰裕,因为他的丧事就花了一万多两银子。他正真的遗产一个是“富厚堂”的宅地,还有就是书籍。他死之后,其子因病重还要向别人借钱医治,有功之臣的后代这样穷,可见曾国藩确实算的上是一个清官,他表面上和光同尘,收受小礼,但骨子里清廉刻苦,每收一礼,心中都有一条价格线,从不逾越。

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一生思想轨迹复杂多变,能吸收一切良好的东西,能够雄辩地批判不正确的东西,他的思想都是通过日记、文章和家书记录下来,可以看出他的心灵遭受过各种煎熬和磨难,他的每一步都困而求知,勉励而行,没有灵光乍现,没有立地顿悟,有的只是如同我们每个凡人一样的情感,比如因为社交、贪玩而没做到日课时的懊悔,比如没有达到自己承诺做圣人的要求时,没有做到待人真诚,不议人长短时,他都在日记中深深的谴责批判过自我,并勉励自己下不为例。

曾国藩对于我们后人最大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自我磨砺,真诚的投入自我完善,本领也可以增长十倍,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的出,办的来,也可以成为“超人”。

格局思维和三观曾国藩语录

曾国藩语录

1.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2.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3. 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

4.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5. 无论何事,均不能敏以图功。

格局思维

人若把自己框在必须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格局。

行动不必须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

要铭记在心,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完美的日子。

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

曾国藩有这样一句名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什么叫格局?格是内心的位置,局是外在的局面。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和体现出来的外在状态。

大格局是一种智慧,大智若愚;大格局是一种境界,大勇若怯;大格局是一种深度,大音希声;大格局是一种品性,大巧若拙;大格局是一种姿态,大象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