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刘备怎么称呼诸葛亮
-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当老板呢
- 刘备三顾茅庐误认为谁是孔明
- 刘备为什么有两个名字
-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一节中
刘备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刘备说“二公谁是卧龙先生?”;
关羽直呼诸葛亮之名,关羽说“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
张飞称诸葛亮为“村夫”,张飞说“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
三人对诸葛亮称谓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人性格的不同。
刘备称呼诸葛亮为先生。
因为在三国历史中,诸葛亮是一位被誉为“卧龙”的谋士,其在帮助刘备夺取了天下、建立了蜀汉王朝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刘备在一直尊重并依赖诸葛亮的智慧,因此称他为“先生”以示谦逊和尊重。
此外,诸葛亮也被尊称为“孔明先生”,寓意他的才智堪比古代贤人孔子。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刘备刚开始寻访诸葛亮时,称其为卧龙先生。后成功拜为军师后,以军师称呼。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当老板呢1.当时曹操、孙权的实力都在刘备之上。投奔曹、孙,似乎更符合情理啊。因为诸葛亮生得有些晚。他比曹操、袁绍、刘备这些人要小二十多岁。他成年时,天下群雄已经都成了气候。投靠曹、孙的好处明摆着,但不好的地方也很明显。这两家已是人才济济。诸葛亮去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不大。
2.《三国志》中有两句话,反映了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一句是,他劝阻一个投奔曹操的朋友时说:中国饶士大夫。中原地带,士大夫扎堆啊,你投奔曹操没有冒头的机会啊。另一句是,东吴老臣张昭曾经向孙权推荐诸葛亮,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孙将军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孙权虽然以我为贤德,能用我,但是不能尽我,也就是不能充分发挥我的才能。
3.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就像是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不加入大公司,要加入创业团队,背后的考量是差不多的。所以他投奔刘备,也可能并不是因为忠于汉室,更多的考虑是个人的发展前景。这当然无可厚非。
首先,诸葛亮家族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应该属于中等的精英阶层。主要在荆州一带活动,结交的人有司马徽等当地名流,而且通过联姻进入了刘表的圈子。因此有了卧龙先生的名望。
诸葛亮有大才,对自己也有很高的期许。从他以管仲乐毅自比就可以看出他的志向。所以他应该也能看出刘表或者刘表的两个儿子应该不是一个能帮他伸展大志的明主。而长江对岸的东吴,基本也被江东地区的大族把持了政权,如张昭和鲁肃家族。军事上就也是被周瑜和陆逊家族这样的大家族控制。就连孙权自己有时候都拿这些江东势力没办法。何况他一个外来户,再说他们家也已经有了诸葛瑾在东吴了。在乱世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出于多头下注的原则,东吴也不是诸葛亮的好出去。
按理说曹操应该那边应该是个好去处。但是本身曹操就是一代枭雄,真实的历史上,我觉得他的能力应该在诸葛亮之上。另外他手下有一大帮的谋士。荀彧,郭嘉等颍川帮个个都是大神级别,司马懿家族在那里都被打压得出不了头。所以诸葛亮去那里像徐庶一样混混日子,敲敲边鼓可以,但是要挑大梁,难度还是挺大的。
那最后只有刘备是最好的选择了。刘备是汉献帝认可了的皇叔,而且也有传说中的衣带诏,背负着使命。当然这也不是主要的,相比较而言,刘表有地盘而且也是名正言顺的皇族。
最重要的应该是刘备最有诚意,而且认可他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应该不是第一次说出来的,应该是酝酿了很久才成型的。之前应该是没有得到认可。但是刘备认!这就是战略眼光,这就是为什么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得遇明主,而且他又把你当宝,诸葛亮当然只有鞠躬尽瘁,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了!
真正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有比较大区别的。现实中的诸葛亮,28岁,选择了投奔刘备,只不过相当于现在多读了一些书的年轻人出到社会,在一个集团里立即得到一份当高管的职位,一段时间有了解决吃饭问题的地方而已,难道真的那么有那么大把握,知道必然可以屡战屡胜,可以跟随刘备称霸一方?没有人有那么神奇。没有人百分之一百可以预测到日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因为写《蔑视破冰36计:三国28宰相的人设》在今日头条精品课专栏发表,对这段时期的历史资料比较留意。很关心历史的真实。
曹操自己尚且无很大把握打赢官渡之战,没有临时的能火烧袁绍粮仓的信息,自己都不知道能必赢。后来打赢了官渡之战又想尽办法才清除袁绍互相残杀的两个儿子的势力。几个有点侥幸的机遇才使得他在北方逐鹿中获胜,脱颖而出。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那是看中在他那里有受到重用的机会,起步时的刘备也缺这种出主意的高管。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在曹操、袁术、袁绍、孙坚、孙策、刘表等等其他人那里没有入门就业的机会,还别说重用。
有人说,不可能!诸葛亮那么有名!很多人都知道,他去别人都抢着要。
事实上,诸葛亮就是跟着他的叔父诸葛玄想去投奔袁术当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可是袁术这个任命不算数,皇威荡然无存的汉朝朝廷另派朱皓去当了。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很多地方豪强乱派虚衔,对另外一个自己未掌控的地方擅派虚职官位,实际上是开玩笑。他掌控得了肯定派自己心腹去当了,牢牢掌握在手中。不可能给一个关系疏远的外人。
所以,诸葛亮叔父当真,去了,没人当他算回事,投官无门,很尴尬,他只好带着诸葛亮两兄弟到刘表的地盘找地方自耕自种糊口过日子。才有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说法。诸葛亮真那么聪明,早就劝他叔父别去了。诸葛亮名声真有那么如雷贯耳,袁术对他们家一家三人早就在身边大大小小的职位给一个都收为己用了。
他在刘表地盘也耕了好几年的田,真有就职机会,怎么可能不去?真那么清高跟叔父去履个虚职做什么?而刘表竟然也视若无睹。如果诸葛亮真很有名望,这怎么可能?
说诸葛亮是讲究道统的正统儒家思想很浓的文人才选择刘备,也不合道理,他若选择正统就应去汉末的朝廷,那时那里大量需要人,曹操手下后来做到魏家皇朝宰相位置的王朗、华歆等人都是在汉末投奔朝廷愿替朝廷效力很快当上一个地方的太守的。诸葛亮去投奔,肯定也可为朝廷所用。他不去,不是判定刘备必兴,汉朝必亡,而是他想去就职不一定有职位给他,他不一定有工作机会,不一定有收入可以糊口。他的名望不够。他并非师出名门。无人引荐。
说他什么“卧龙”之称都是小说家之言。即使有,也是私下几个文人相互之间得闲时的清谈时互相客气对彼此的美言,没有多少人知道,更没有多少人当真的。
诸葛亮投奔刘备,就是因为刘备正招人,他得知了信息,刘备通过与他面试,聊得很投机,他没有其它就业机会,就去了。就这么简单。
无论是谁,无论多么厉害,都不可能有几大全球顶级跨国大公司同时有最高职位等着任他挑,他比对来比对去才拣中一家的。诸葛亮也不例外。
从他对刘备的考验中看出刘备有统一大志和高尚的品格,但是发现他身边并无好的谋臣,所以为了帮助他,而当了刘备的手下
诸葛亮选择刘备当老板,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诸葛亮既看中刘备代表汉室正统,有可以炒作的政治题材,有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又看中了刘备处于落难之时,在他身边正缺乏有运筹帷幄才能的人。
他投人刘备的阵营之中,刘备会有如鱼得水的快感。刘备对他的出谋划策会言听计从,自己的才华肯定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因此,他想方设法地创造接近刘备的机会,不断包装宣传自己,使自己在刘备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起来,地位确立起来,最终促使刘备以最虔诚、最隆重的方式将他请出卧龙冈,从而寻找到了自己大展宏图的平台。
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些“良禽择木而栖”的故事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
1,士为知己者死,能碰到三顾茅庐的老板肯定会出来工作;
2,出来以后能力很强也没人挖,就一直跟着老板干了!
3,企业越做越大,有成就感,老板对自己也不错,就拼死效命了?
刘备三顾茅庐误认为谁是孔明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刘备三顾茅庐,用自己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这之前误认为1 崔州平2 石广元、孟公威3 诸葛均4黄承彦是诸葛亮
答案如下:
刘备三顾茅庐时候误以为诸葛亮的书童是诸葛亮。后来发现诸葛亮去云游四方了。于是一连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庐去请诸葛亮出山。体现刘备的真心实意。
自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刘备是日思夜想这位卧龙先生。刘备不识真人面目,几次见到相貌、谈吐非凡的人时就以为是诸葛亮,闹了不少小误会。见诸葛亮的过程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既说明得人才之不易,也表达了刘备的迫切心情。
先是在第三十七回中,刘备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拜见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看来人人都知道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但人人都希望有馅饼掉到自己怀里。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到诸葛家茅庐一访未果,只好悻悻返回。忽见一人,容貌轩昂,风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
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这是第二次误会。也难怪,崔州平也是位隐士,拿孔明的评价来说也是“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之类的人物。
第二次访孔明,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将近茅庐时,忽闻路旁酒店中有人作歌,一人歌罢,另一人接着击案而歌。歌声朗朗,节奏锵锵。二人歌罢,抚掌大笑。
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著清奇古貌。一问方知,乃诸葛孔明之友,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都是与崔州平一个级别的人物。
接下来到庄上后,又闹一次误会。这回应怨童子糊涂,对刘备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卿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听听,这歌唱的,在刘备听来简直是天籁之音,吟唱者不是孔明还能是谁?结果还真不是孔明,而是其弟诸葛均。
无奈之下,刘备只好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随口还吟诵一首咏雪小诗。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马答礼。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
说起来诸葛家的童子让张飞拉出去打屁股也不亏,这小家伙一定不是个省油的灯。如果说前面说先生在家是没搞清刘备问的是哪位先生的话,那么这次一惊一咤的喊一嗓子:“老先生来也”就含有戏弄刘备的味道。
刘备五次误认诸葛亮,足见其思贤之情至真、至切。对遇到的几拨人的描写也从侧面烘托著诸葛亮的非同一般。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那不是盖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么。就看看跟诸葛亮交往的朋友,哪一个不是具有经纶满腹之才,仙风道骨之貌?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一段描写很艺术。名为写诸葛亮的亲朋,实为反衬诸葛亮。欲说不说,欲写不写,着实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为下面隆重推出诸葛亮,垫足了笔墨。本来么,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出场,锣鼓家伙不多敲打几通,是不会轻易上场亮相的。
刘备三顾茅庐误认崔州平,石广平,孟公威,诸侯均,黄彦平认为诸葛亮。说明刘备好才之心,但是他忘了能与诸葛亮做朋友的人又岂能是一般人,错过这些人才也是太可惜了
答:刘备三顾茅庐误认诸葛均是孔明。恢复汉室,刘备求贤若渴,曾前后三次顶风冒雪去拜访诸葛亮,结果头两次却把孔明之弟诸葛均当做孔明。
司马徽。
刘备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拜见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
刘备为什么有两个名字说到名字,刘备可不止有两个名字。
严格意义上来说,刘备只有一个“名”,那就是姓刘,名备。大家熟知的“玄德”,不是“名”,而是“字”。古人,尤其是名人,大多有名有字,刘备姓刘名玄德,就算全称了。
刘备的名字只有一个,而称呼倒挺多,比如,因族谱排序,人称“刘皇叔”,因职位是豫州刺史,人称“刘豫州”等。
刘备有两个名字:
一:刘皇叔,二:刘豫州。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先被授予徐州牧,兵败投曹操后被册封豫州牧。《三国志》中只说刘备代领徐州牧,曹操上表天子,天子授予刘备为豫州牧,因此世称刘豫州。《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是这么对书童说的“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来拜见先生。”
书童说“我记不得这许多名字。”
刘皇叔很无奈啊。一个州牧相当于一方诸侯,大权在握,虽然刘皇叔只是挂个名,但却是受全天下承认的(汉献帝册封的)。
所以大家见了刘备用尊称,就叫他“刘豫州”“刘皇叔”“刘使君”
古代人出生后父母除了给取名字外成年后由长辈取字。如毛泽东字润之,诸葛亮字孔明。刘备字玄德,所以又叫刘玄德。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第一,刘备有名望,有影响力,但还没发展出足够的实力,手下也极度缺乏优秀人才。诸葛亮在此时加盟刘备阵营,那就是雪中送炭,必然能直接“空降”到核心圈子,参与重大战略决策,这对立志于做出一番事业的诸葛亮来说是具备很大吸引力的。
第二,古代大家族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分头押注,不要把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当时诸葛亮的堂兄弟诸葛诞在曹操阵营打工,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孙权阵营打工。所以从家族利益方面考虑,诸葛亮只能选择一家有发展前景,但又没家族成员进驻的阵营,刘备又刚好符合这一条件。
第三,刘备的身份是中山靖王之后、汉献帝的皇叔,所以诸葛亮辅佐刘备,名义上正大光明,行动上师出有名。
诸葛亮选择刘备的事例对现代职场人士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对于普通人才来说,大平台是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径。但对于那些极有天赋的人才来说,小平台也许更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世人往往认为是诸葛亮成就了刘备。事实上,诸葛亮是人才,刘备是平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对方,彼此都不可或缺。
古时君择臣,臣也择君。诸葛亮选择刘备,有着他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兴复汉室。再加上那时候的刘备人才匮乏,求贤若渴,以至于三请诸葛,把诸葛亮放到了很高的位置。
而诸葛亮也高风亮节,为了辅助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操那里,谋士云集,基本完成了“初期创业”,诸葛亮即使到了那里,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