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割断历史是谁说的 一代名将桓温有什么功绩

目录导航:

  1. 不能割断历史是谁说的
  2. 谢氏家族有多强大
  3. 诸葛亮30字事迹
不能割断历史是谁说的

“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句名言是东晋北伐名将桓温所说,桓温是东晋数得上的名将,其北伐西征,功绩之大,整个东晋,只有刘裕,祖逖,谢玄几人可与之相比,在他晚安,已经基本控制了朝野大权,开始谋求篡位,此时他便说了这句名言。

谢氏家族有多强大

魏晋南北湖时期,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合望族者,辄推王谢,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谢两族,在当时达到了门阀士族的巅峰。

仅仅从两个家族中我们熟知的人物,就足以看得出王谢家族的显赫:

1、王氏名人

王氏起自西汉王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氏成员能够有传记的人物,“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足以彰显琅琊王氏家族的显赫。

(1)王衍

王衍为西晋末年重臣,位极三公,最后是仅有的抵抗匈奴入华的大臣之一,虽然被后世认为是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才名与地位超然。最后,王衍被石勒活埋。

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王衍的堂兄王戎,对司马炎评价王衍,只能从古人当中,找寻能够跟王衍比较的人。

(2)王导

王导的地位显赫不用多说,一手缔造了东晋初期“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对于司马睿的东晋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经三代东晋皇帝,是东晋王朝的重要奠基人。

(3)王敦

王敦最出名的事迹就是谋反了,不过却是跟王导一起,建立东晋的功臣。只是最后因为位高权重,受到忌惮,最后谋反,下场很惨。

不过,王导却没被王敦的谋反所影响,依旧在东晋朝中有着重要地位,不得不佩服王导的厉害。

(4)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

其实相比前三位在政治军事上的功绩,最熟悉的还是王羲之及他的儿子几人在艺术层面上的成就。

2、谢氏名人

谢氏在东晋初期四大家族“王谢袁萧”中位居第二位,也是名人辈出,在谢安时掌控东晋朝政时为谢氏家族显赫的高峰。

(1)谢安

谢安最大的成就可以说是在与北方势力对抗赢得了“淝水之战”,为东晋的稳定赢得了重要的时间。政治上,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的篡位意图。

(2)谢玄

重新组建北府军,是后期东晋颠覆的重要伏笔。

(3)谢道韫

著名的女诗人,三字经中“谢道韫,能咏吟”。是谢安的侄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的妻子。

(4)谢灵运

南北朝时期著名文人,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超过出仕的功业,山水诗对后世有巨大影响。“才高八斗”出自谢灵运。

最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其实已经是左右整个朝局社会的最重要部分。从曹魏开始,到司马家族的承接,再到后来江东士族的推动,士族门阀的影响力一点点扩大,并成为左右每个朝代的关键因素。

谢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天花板应该是东晋时期的陈郡谢氏,特别是在淝水制作后家族势力空前强大。

淝水之战后谢家强大到什么程度,中央有谢安坐镇,还有太后褚蒜子是谢安的外甥女。

地方上有淝水战魂谢安侄子谢玄喝弟弟谢石统兵,还有大批谢家字第在地方任职。

诸葛亮30字事迹

诸葛亮可谓世之名臣,留下了许多的故事,刚出山时的三顾茅庐,之后在赤壁之战中??船借箭,借东风,在成为蜀汉丞相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这样的功绩想不出名都难啊

未出隆中三分天下。事必躬亲死而后已。淡泊明志。严于律己。

他在后《出师表》的时候就表明了他淡泊明志不求个人得失的生活态度。远观青山,依然年年长青,近看人情。朝朝不如昔日。茶朋酒友日会三千,其难相求,何曾一人。臣不敢忘名声远播,不敢望琉璃千层。

最大战术的失败就是失街亭。

最大的战略失败就是六出祁山。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丞相,应刘备三顾茅庐之邀,助刘备建立蜀国,刘备殁后,助刘禅守国,其采取以功为守策略,七伐魏国。

1、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

2、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

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

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3、草船借箭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4、火烧新野

诸葛亮第一把火烧博望坡,夏侯惇大败,曹操便亲自领兵伐新野。刘备放弃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军。 曹操的部将曹仁领的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

夜来时分,就被火烧了。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两把火。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曹仁等方才脱得火厄,背后一声喊起,赵云引军赶来混战,败军各逃性命,谁肯回身厮杀。正奔走间,糜芳引一军至,又冲杀一阵。曹仁大败,夺路而走。

5、七擒孟获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草船借箭,周俞欲杀诸葛亮,要他三天造箭十万,否则斩之,智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层指一算某天大雾迷漫,船上尽扎草人开向曹岸边,随后雷战鼓,曹兵认为敌兵来犯,因雾大看不清,万箭齐发,诸葛亮满载而归。俞自叹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