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有关桓温为父报仇的成语典故
- 龙山落帽的典故是什么
- 桓温的典故和寓意
- 清秋典故
- 龙山落帽的典故与哪个节日有关
桓温,东汉名儒桓荣后裔,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晋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桓氏家族并非高门大族,桓彝南渡后,结交江南名士,跻身“江左八达”之列,后来和晋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桓氏家族的地位才有所提升。
桓温是桓彝的长子,不满周岁的时候,得到名士温峤的夸赞,于是老爹桓彝就给他取名为“温”。
苏峻之乱爆发时,桓彝被叛将韩晃杀害,当时泾县县令江播也参与其中。
时年十五岁的桓温“枕戈泣血”,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江播去世,他的儿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亲守丧,担心桓温复仇,就事先准备了武器,防备不测。
十八岁的桓温假扮成吊孝的人,混进了停放棺椁的房间,刺杀了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亲报了血海深仇,时人对他的刺杀行动非常赞许。
桓温不仅豪爽仗义,还是一位姿貌伟岸,气宇轩昂的美男子。
被皇帝看中,二十二岁时受封驸马,迎娶了晋明帝司马绍的长女——南康公主司马兴男,不久出任琅琊内史,后加封辅国将军。
桓温在“溯江而上”攻灭成汉国之后,开始声名大振,此后又接连北伐秦国、燕国,战功卓著,后期独揽大权十多年,期间,曾有篡夺皇位的企图。
第三次北伐失败之后,桓温名望受损,无法摆脱王、谢两大家族的控制。
为了重新立威,他开始产生了废立皇帝,取而代之的念头,却始终犹犹豫豫,于是找来亲信商议,最终决定动手,并说了一句著名的话:“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不久,桓温废黜皇帝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皇帝,即简文帝。
简文帝不过就是一个傀儡,处处听命于桓温,封桓温为丞相,桓温推辞不受。
桓温晚年时期,曾逼迫朝廷给自己“加九锡”,宰相谢安等人故意拖延,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患病,不久病逝,享年六十二岁,当皇帝的阴谋到死也未能得逞。
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帝国之后,尊父亲桓温为宣武皇帝。
龙山落帽的典故是什么龙山落帽,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人气度恢宏,临乱不惊。
典故: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在重阳佳节带上手下一行到龙山游玩,并设宴畅饮。席间,才学过人的幕僚孟嘉因戴不惯军帽,帽子被风吹落。桓温让参军孙盛写一篇文章与他的帽子放在一块嘲笑他。孟嘉立即从容地写出一篇理由充分的答文。
桓温的典故和寓意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是东山再起的典故。东晋时期的谢安,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为借口辞官归家。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
朝廷知道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
后来,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清秋典故1.清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īng qiū,指秋季,特指深秋;清秋也意指明净爽朗的秋天。出自《南州桓公九井作》。
2、晋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唐 杜甫 《宿府》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清 吴谦牧 《谷水歌》:“借问清秋月,先悬第几峰。” 艾芜 《回忆周立波同志》:“一株法国梧桐,披了一身金黄的叶子,送来清秋的景色。”
龙山落帽的典故与哪个节日有关与重阳节有关。
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在重阳佳节带上手下一行到龙山游玩,并设宴畅饮。席间,才学过人的幕僚孟嘉因戴不惯军帽,帽子被风吹落。桓温让参军孙盛写一篇文章与他的帽子放在一块嘲笑他。孟嘉立即从容地写出一篇理由充分的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