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三国第一人,虽然没有定论,但在大众印象中不外乎就是曹操、郭嘉、诸葛亮、荀彧、刘备、孙权、周瑜等人中之一。风云激荡的三国年代,这些人叱咤风云,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然而,在王夫之、钱穆等历史名人眼里,春秋管仲后代之一的管宁才是三国第一人,比诸葛亮、曹操、刘备等还要厉害。明末王夫之与近代钱穆都是历史名人,他们为何如此高度评价管宁?
关于管宁其人,历史评价罕见的一面倒地叫好,其中以王夫之、钱穆评价最高。
在《读通鉴论》中,王夫之认为:“汉末三国之天下,非刘、孙、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悦、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宁持之也。”
在《国史大纲》中,近代钱穆说:“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而犹有一士,曰管宁。始避于辽东,老归中土,汲井躬耕,曹操召之不出。后世尊之,谓其犹出诸葛之上。诸葛终为一政治人物,虽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终亦无救于世乱。管宁则为一草野人物,虽乱世,使社会得保留一完人。则此社会终未全坏,尚有将来之后望。”
王夫之与钱穆的眼里,管宁才是三国第一人,之所以给予如此评价,原因在于三国乱世之中,管宁渊雅高尚人格完美,世道崩坏中的一个完人,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给未来带来希望,不至于让人觉得三国中全是“恶棍”。而诸葛亮等人虽然鞠躬尽瘁,对救世却没有什么帮助。
历史上以仁义著称的刘备、诸葛亮等人,其实行事并不仁义,一个鲜有关注的地方在于,刘备与诸葛亮都力推大额虚拟货币“直百五铢”,简单的举例来说,就是将一块钱的钢镚强行规定价值百元,且只能蜀国政府才能发行,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无疑是赤裸裸的掠夺民财,非常的不仁义。因此,三国并不美好,而是一个恶行累累的年代。
那么,在天下大乱、生死无常、恶棍满盈的三国时代,管宁是如何成为钱穆眼里的完人的呢?
管宁,山东安丘人,春秋时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名相管仲之后,身世不凡。不过,管宁虽是管仲之后,但千余年下来,管宁这一支已经非常落魄。十六岁时,管宁丧父,族中兄弟怜悯他孤独贫困,于是赠予一些治丧费用,而管宁却“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以自己财力为父送终。
成年之后,管宁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成为好友,经常结伴去外地游学,还有一个共同偶像陈寔。当时,管宁、华歆、邴原三人被称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关于管宁与华歆,有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世说新语·德行》记载,管宁与华歆在菜园锄草,突然刨出一块金子,管宁无动于衷,华歆高兴地拿起又扔掉。管宁与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一天“有乘轩冕过门”,管宁无动于衷,华歆放下书本出去观看,之后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这就是割席断交典故的由来。不过,《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因此“割席断交”可能只是一段故事,目的是弘扬好的品德,突出管宁完美德行,而非真实的历史。
董卓进京之后,天下开始大乱,这时不少人开始或南下或北上避祸,比如徐庶南下荆州避祸,从而认识了诸葛亮;荀彧北上冀州避祸,在袁绍手下生活一段时间。管宁虽然也在此时远离家乡,北上到辽东,但却不是为了避祸。
管宁之所以选择辽东,是因为听闻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于是过来准备推行教化。管宁来到辽东后,公孙度亲自安排好一切接待工作,准备让管宁宾至如归,但管宁见公孙度之后,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
之后,管宁“因山为庐,凿坏为室”,居住在山谷中,每天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三国志》记载,管宁居住之地“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而且百姓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更受百姓爱戴。
管宁不给公孙度面子,但公孙度家族却非常重视管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多次征召管宁为官,但公孙度之子公孙康却截获诏书,不告诉管宁。当公孙康准备称王,一度想授予管宁官职,希望管宁辅佐自己,但“终莫敢发言,其敬惮如此”,因为畏惧管宁,最终还是不敢说出口。吓得一位杀伐果断、准备称王之人,连邀请管宁做官的话都不敢说,可见管宁的“一身正气”何其恐怖。
管宁在辽东一共生活了三十七年,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此时,管宁名气更大,又多次受到曹丕、曹睿征召。
223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专门用安车去接管宁,但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所谓“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征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
226年,魏明帝曹睿继位之后,改任华歆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但管宁自称草莽之人,并上疏辞让。
曹睿在位期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由于管宁一再拒绝,最后曹睿忍不住地问当地父母官:“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即这就是管宁志向,“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241年,群臣向曹芳举荐了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他为官,但这时管宁正好去世,享年84岁。这可能是管宁唯一没能拒绝的征召。
关于历史名人对管宁的评价,不妨再看三个:三国名人桓范所云“于混浊之中,履洁清之节,笃行足以厉俗,清风足以矫世”,陈群赞他“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曹睿称赞“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可见,从管宁经历与品德来看,做到了生长在三国这一潭淤泥中却一尘不染,得到了当时一致公认。
管宁虽无诸葛亮、曹操、周瑜等的战功,却能一直坚守本心。尽管他的品行看似于世无用,但一个没有道德标杆的民族是可悲的,尤其在恶贯满盈的三国年代,却出了管宁这样的圣人,足以让人不至于绝望,说明三国并非一个彻底堕落的时代。恰如上文钱穆所说:“管宁则为一草野人物,虽乱世,使社会得保留一完人。则此社会终未全坏,尚有将来之后望。”
因此,诸葛亮、郭嘉、周瑜、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虽然挥斥方遒、战功累累,却反而加剧了百姓痛苦,让世道变得更坏。唯独管宁这样的人物存在,却会让世道变得更好。或许鉴于此,王夫之才会认为管宁是唯一能够“持” 汉末三国之天下的人物,钱穆才会认为管宁犹在诸葛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