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说到的主人公,他的名字叫司马攸,是司马昭的二儿子,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而被过继给司马师了,所以也可以说他司马师和司马昭“共同的儿子”。
司马攸年幼时就十分聪明,成年后性格温和,亲近贤才亦乐于施予他人;而且爱读经籍,能写文章,尤其擅长写作书信,因而成了当时的模范,才能和威望都超越了他的哥哥司马炎,祖父司马懿也很器重他。嘉平二年(251年),太尉王凌图谋叛变被告发,司马懿领兵讨伐,司马攸也随同出征,战后获封长乐亭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病逝,当时司马攸年仅十岁,在葬礼上非常悲伤,感动左右的人,受到称赞。之后袭封舞阳侯。司马师逝世后,司马攸在另外的宅第侍奉司马师第三任妻子羊徽瑜,从此他的孝顺远近闻名。
司马攸性格温和,又以礼拘束自己,因此很少有过错。向人借书看,一定要亲自校刊其中错漏,然后再还回去。再加上性情淳厚过人,有触及到他避讳的,也只是流泪哭泣而已。即使是司马炎也对他感到敬畏的,每次与其同处一室,一定要先想好然后再说话。
司马昭很喜欢司马攸,本有意传位于司马攸,司马昭常说:“天下者,景王(司马师)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于攸。”这当然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却反映了司马昭传位给司马攸的明确意向。然而,司马炎勾结司马昭所亲信的贾充、何曾、裴秀等人,整天变着法子在司马昭面前赞扬司马炎的好处,才使司马昭意定于司马炎。
司马炎灭吴后身体健康恶化,而太子傻,其他皇子也是一个比一个弱。满朝文武都希望由司马攸继位。当时,宠臣荀勖和冯紞等人阿谀奉承,很得司马炎的喜欢,而这位司马攸对这两位很是反感。这二位担心司马攸当政对自己不好,在司马炎跟前说: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司马炎问到:何故?回答道: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太子焉得立乎。这是说道了司马炎的痛处啊,太子很快就要没名分了。于是司马炎接受了这二位佞臣的话,将司马攸调回封国。在司马攸生病时,司马炎派太医前往看病,太医自然领会司马炎的意思,对外宣布说司马攸没病,不用吃药,司马攸有病不能医,很快就死去了。
司马攸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这无疑是西晋的重大损失。司马攸是晋朝杰出的政治家,深受当时军民的爱戴,也是仅有的预见到匈奴未来会对国家造成严重危害的人物,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在刘渊年轻时,司马攸便对他的行为举止感到警觉,因而对司马炎说:"陛下如果不除掉刘渊,臣恐怕并州不能够长久安宁了。"王浑说:"大晋正要以信义来安抚异族,为什么要为了无形的怀疑,就要杀了人家入侍皇帝的儿子呢?为什么恩惠的气度就不能宽宠大量呢?"司马炎赞同王浑的意见,这无疑为西晋早亡埋下了伏笔。
同时,司马攸对诸侯王权力太大也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当时司马炎下令分封的诸王可以自选封国官员,司马攸虽三度上书反对都不获接纳,但司马攸日后封国内官员遗缺时都仍坚持要由朝廷任命,不自作安排。另外当时宗室的一切衣食开销都是有皇室负责,但司马攸则表称靠封国的租赋已足以生活,多次表示不需要皇室的财政支援,但又不获接纳;而司马攸虽然一直留在洛阳,并没到封国,但封国的士卒官员都会以所收租赋来给予他们酬金,每有疾病和死葬司马攸也会赐钱抚恤;而当有天灾令农产失收时,司马攸都会对封国内百姓加以振济和赊贷,也会减轻租赋,让他们在丰收之年补交所欠的,这都令封国人民对他十分信赖。
大唐名相房玄龄曾说“齐王若使天假之年,何八王之敢力争,五胡之能竞逐哉!”王夫之也在《读通鉴论·卷十一·晋泰始元年起》就深刻的指出“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