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为什么被称为“黑衣宰相”?“黑衣宰相”指的是什么

“黑衣”,指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僧衣。

  “宰相”,是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最高文官。

  故而,“黑衣宰相”就是指参与政事并且影响较大的僧人。姚广孝就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的"政治和尚",被称为"黑衣宰相"。

  “妖僧”,是以天地做棋盘,以众生做棋子,可怕的是还一直潜于幕后。

  公元1348年,一个21岁的青年结束三年流浪生涯,回到皇觉寺,后来一手建立了大明王朝。

  这位青年叫朱元璋。

image.png

  同年,还有一个14岁少年出家为僧,后来他亲手改变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进程。

  这个少年叫“道衍”,后来被赐名姚广孝。

  朱元璋十多岁要饭时,遇见一个算命先生,老先生瞧这孩子长相奇特,气宇轩昂,眉间透着一股帝王之气,不由大叫“此乃吉人天像”。

  道衍和尚一次在嵩山寺游历,也遇到了相面大师袁珙。

  袁珙对他说道:“你长相奇特,三角眼,面有病虎之相,必然天性喜欢杀戮。这是和刘秉忠一样的人物啊!”

  道衍和尚听了哈哈大笑,喜不自胜。

image.png

  (刘秉忠,字仲晦,邢州人。少时,隐居武安山,遂出家为僧。后居云中,跟从海云师应召北上,留侍潜邸,凡征伐谋议,均有参与。元世祖至元初,翰林王鹗请改正其衣冠,诏从。遂拜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至元十一年薨,年五十九。)

  道衍作为一名和尚,不学佛法却拜道士席应真为师。

  席应真可不是个不简单的人。此人身为道士,不去炼丹修道,却专修阴阳术数之学。

  所谓阴阳术数之学来源悠久,其内容庞杂,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

  有其师必有其徒,道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起来,成长为一个阴谋家。

  他了解人性的特点,掌握了权力斗争的手段。

  按正常逻辑,如果一个人想要建功立业,乱世之时才是最好的机会。

  而此时的中国正直元朝末年,战火纷飞,正是建功立业、实现自我抱负的大好时机。

  可是,学了那么多年阴阳术数、兵法理论的道衍,并没有选择在此时出山,反而跟着僧人去学禅、游历四方。

  不知是他感觉时机未到,因为那个年代枭雄太多而自己又年纪尚轻的缘故,还是现在已是乱世无法发挥自己全部才能,等待盛世来临后自己先给它搅个翻云覆雨然后,再来收拾残局方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真正原因了。

  就这样道衍一直蛰伏着、等待着,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个机会。

  直到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跟随朱元璋一生的女人马皇后病逝。

  朱元璋下令选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爷们,一同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当祈福之后朱元璋把这些高僧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时,道衍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这就是道衍一直在等的那个机会,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

  他因此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燕王朱棣。

  当他见到朱棣时,他告诉朱棣他愿意追随朱棣。若朱棣用他,他将送给燕王一顶“白帽子”。

  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他知道“王”上加“白”是什么字,朱棣害怕了、斥责了他,当朱棣把他带回北平时,道衍知道自己赢了,他遇到了对的人。

  他已经等的太久了,一肚子的经韬纬略无处发泄,他渴望得到施展的空间,他渴望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用于实践之中。现在属于他的机会来了,他也必将把这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image.png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这两个不凡男人的相遇,在冥冥中注定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必将发生。

  这一年,他48岁。

  道衍跟随燕王去了北平,在庆寿寺做了主持。

  他这个主持与别的主持不一样,他不念经、不祈福,却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劝说着朱棣——造反。

  朱允炆即位后开始削藩,朱棣看到其他藩王被削后,感到唇亡齿寒,十分郁闷。

  有一天看着窗外的冬日景色,随口吟道:“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在一旁的道衍立马说道:“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朱棣在犹豫,因为他知道造反不得民心,百姓都是支持朝廷的。

  道衍却告诉他:“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这句话看似平静如水,实则已经把朱棣的那点犹豫、不安,彻底抹掉。

  一句话就可以鼓动人造反,这就是道衍的魅力。

  朱棣决意起兵时,忽然风雨大作,燕王府屋檐上的青色瓦片被吹落下来,砸得粉碎。瓦碎,可是不祥之兆。

  朱棣见到后大惊失色,心灰意冷。

  此时还是道衍,他说:“这是大吉之兆啊,只有真龙出事之时,才会有风雨相从。青瓦落地,说明要换成皇帝用的黄瓦了!”

  在道衍的鼓励下,朱棣竖起“清君侧”大旗,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

  这一年,他65岁。

  朱棣不是刘秀,他没有“位面之子”的光环,尽管陆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打了三年,朱棣的大军仅仅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

  朱允炆仍然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论兵力、人才资源、物资储备,朱棣都远远落于下风。

  朱棣知道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自己必败。

  所幸还有道衍!这个当初极力劝他起兵的人,关键时刻终于又送给他一份大礼,让他一飞冲天。

  道衍提出了一个新战略:绕过那些坚城,用轻骑直取京师。

  攻取京师后,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而朱棣登基称帝。

  这一年他68岁。

  道衍终于在这一年实现了他对朱棣的承诺,将”白帽子“送给了朱棣。

  在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中,道衍可称居功至伟。

  但他一直居住在寺庙里,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

  白天上朝,晚上与青灯古佛作伴。对朱棣的赏赐,大多拒绝。少有接受的金银财宝,也都赠给宗族。

  有得必有失。公元1404年(永乐二年)八月,身为太子少师的道衍和尚回到故乡看望姐姐,但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他的姐姐却对他闭而不见(姊不纳),无奈之下,他只好去见青年时候的好友王宾,可是王宾也不愿意见他(宾亦不见),只是让人带了两句话给他,这两句话言简意赅,深刻表达了王宾对他的情感:

  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道衍此时终于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原先的亲人、朋友,都纷纷离他而去。也算是他人生的一种缺憾吧。

image.png

  这一年,他70岁。

  《永乐大典》是1403年(永乐元年)由解缙主修,次年竣工,书名《文献大成》。但明成祖认为全书过于简略,便于1405年(永乐3年)再命姚广孝、解缙等人重修,姚广孝抽调了文苑名士、高僧、名医、书画家等2180余人参加工作。启用了当时皇家图书馆—甫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还指派官员分赴各地采购图书。历经四年,直至1408年(永乐6年)冬天全书告成。当他将这部巨帙进呈给明成祖后,明成祖十分高兴,当即为该书定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为之撰写了序文。全书计有22877卷,另加目录60卷,装订为11095册,约三亿七千万字。

  这一年,他74岁。

  公元1418年(永乐十六年),道衍病逝。明成祖朱棣为悼念这位第一功臣兼旧友,休朝两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了他,并追封他为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在道衍去世七周年的忌日上,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赞扬他的功勋,并特命他配享朱棣的庙庭。

  他是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

  这一年,他84岁。

  纵观道衍一生,这个人好像并无所求,他无儿无女,不贪权,不爱钱,不求名。

  他造反的唯一目的好像就是——抱负,实现自己的抱负,将自己前半生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施展才华、韬略尽情的施展。

  他谋划推翻了一个政权,又参与重建了一个政权,却什么也不要。他以“黑衣宰相”的身份,行走于朝堂和佛堂。在君王面前又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善始善终。

  他是一个奇人,明朝第一奇人“黑衣宰相”—姚广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