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仙张耒简介_肥仙张耒生平和成就_肥仙张耒怎么死的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又因其身材高大魁梧,异于常人,所以人称“肥仙”。楚州淮阳(今江苏淮安淮阳区西南)人。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年,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年,召为太常少卿。

张耒出身世宦之家。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官至三司检法官。外祖父李宗易官至太常少卿,长于写诗,深得晏殊赏识。张耒受家学影响,十三岁就爱写文章,十七岁作《函关赋》,被时人传诵。此后他游学于陈州,得到当时在陈州为学官的苏辙的厚爱。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来陈州与苏辙话别。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苏轼青睐,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

肥仙张耒简介_肥仙张耒生平和成就_肥仙张耒怎么死的

在苏轼的引荐下,张耒于熙宁六年(1073年)考中进士。初为临淮主簿,后在安徽、河南等地做官。他在任上为官清廉,勤勤恳恳,过着清贫劳碌的生活。

哲宗即位时,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苏轼、苏辙相继奉调回京。元祐元年(1086年)大臣范纯仁荐举张耒参加太学学士院考试。这次被荐参加考试的还有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由翰林学士苏轼命题,结果三人同被拔擢。

到了元祐三年(1088年),秦观被召到京师,任太学博士,校正秘书,亦入苏轼门下。这段时间,苏门四学士齐聚京师,他们每有新作,京城争相传诵,因为供不应求,纸价都比从前贵了很多。他们在一起钻研学问,诗词唱和,书画相赠,成为北宋文坛的盛事。

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报复元祐旧臣,张耒也不能幸免。他被一贬再贬,直到徽宗即位才有过短暂的升迁。当时张耒听说被贬到海南岛的苏轼要奉调北归了,十分欢喜,写诗相贺说:“今晨风日何佳哉,南极老人度岭来。此翁身如白玉树,已过千百大火聚。”可是不久噩耗传来,苏轼于归途中卒于常州。张耒在颍州举哀行服,悼念恩师。

结果此举成为他不忘旧党的把柄,他于崇宁元年(1102年)再次被贬到湖北,安置于黄州。在那里,他也像秦观一样,被当地地方官刁难。他不能住在官舍里,也不能住在佛寺里,最终只有在柯山旁租屋而居。他的生活窘迫到什么程度了呢?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家里很久都没有肉吃,女儿没有脂粉,儿子穿着补丁上打补丁的衣服。每天吃不饱饭,更不用说生病买药了。

幸运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苏轼的弟子潘大临。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互相勉励,成为知己。潘大临家也非常穷。当时他的朋友谢逸(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之一,因写了三百多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写信问他有没有新作。潘大临回信说:“秋来景物甚好,件件都可入诗。昨天刚得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结果催租的来了,真扫兴,后面就没写下去了。”徽宗大观年间,潘大临客死蕲春,年纪不到五十。

崇宁四年(1105年),秦观的儿子带着父亲的灵柩归葬扬州,路过黄州时,张耒临江祭奠,痛哭不已。崇宁五年(1106年),宋徽宗诏除一切党禁,张耒才回到故乡。大观年间,他移居陈州,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尽管晚年长期赋闲,贫病交加,但他一直以苏轼的门人为傲,对于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政和四年(1114年),张耒去世,享年六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