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诗人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作品 陶渊明结局 陶渊明为何不出仕(2)


  晚年的陶渊明,历经世态沧桑,饱受饥寒折磨,非但没有颓唐,反而由柔弱变刚强了。他仿佛又回到了意气奋发,壮怀激烈的少年时代。豪侠之气溢于言表,诗文也趋于"金刚怒目式"的了。陶渊明在《读山海经》的诗中极尽对神话人物的赞美之情,"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竟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午午戚,猛志固常在。"夸父与日逐走的惊人勇气和力量,精卫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以及刑天与天帝斗争的勇猛顽强的斗志,真是惊天地、裂金石、泣鬼神。然而,"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他们空怀大志,永远无法看到实现自已抱负的那一天。这是何其伟大,何其感人的精神,却又是何其惨烈的悲剧。在这些神话英雄身上寄托了他的一腔激情。他自己也曾怀抱大济苍生的志向跻身仕途,几仕几隐,终因官场污浊,宏图难展而辞官永退。后来虽然身在垄亩,却难息心中火焰。如今时光流逝,须发皆臼,却仍旧无所作为。失望、忧愤、焦灼交织在一起使他难以平静。在《感士不遇赋》中陶渊明借讽刺古代的黑暗昏乱对现实的社会政治发出愤怒的诅咒与谴责。"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政客结党营私,毁谤异己,妒贤嫉能,是非不分。无耻之辈平步青云,正直之士反遭迫害诽谤。英雄失路、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尽在笔端;纵横上下,睥睨千古的傲然之气充溢文内。在《咏荆柯》一诗中,陶渊明更是表现了少有的高亢激越,充满了以对强暴统治者的愤恨和对侠义之士由衷的钦佩。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缕。
  饮钱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善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透造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在鸣咽悲壮的浓烈气氛中,他以豪迈激昂的诗笔活画出一个气壮山河的除暴英雄形象。他让一个横扫六合,并吞八荒的暴君心底疾恶如仇的火焰。他希望有这样的人出现,为民族除暴扫尽人间不平。六十三岁时,贫病缠身的陶渊明自己觉得来日无多,魂将西归,于是,他以视死如归的临终高态,坦然平和地写下了《自祭文》和《挽歌三首》。他回顾了自己坎坷的一生,虽然清贫却高洁,心中无愧无悔。他安然地迎接死神的来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也不过是"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年十一月,陶渊明"托体同山阿"。了结了他坦荡、超脱、坎坷、艰辛的一生。他的挚友颜延之悲痛地为他写了《陶征士诔》,并根据谥法"宽乐令终曰靖,好廉克已曰节"给陶渊明取溢号为"靖节征士"。
田园诗人 旷世独立
  陶渊明逃禄归耕,隐居得阳,终成为"得阳三隐"之一。清贫的隐居生活使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风格独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从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背景来看,除了在《诗经》的《国风》、《周颂》中有克首描写农事的诗以外,描写田园的诗歌凤毛麟角,实属罕见。因而,陶渊明毕生所写的一百二十多首田园诗,就是在这荒野捺芝中开辟出的一块艺术的园田。他所创造的大量田园诗以其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东晋玄言诗泛滥的时代,可谓一校独秀,分外耀眼,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陶渊明这位一生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昭昭治绩者,他之所以赢得后人的崇敬,全在于他那出污泥而不染的独立人格和他那充满着中和之美的嘉美之诗。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无论在生活上、人格上、艺术上都强烈地追求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他感悟到自己"误入尘网中",故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般地要求归去。在他隐逸田园生活中,他一切昕凭自然。崇尚自然,服膺自然;一切"任真自得",他摆脱尘网的羁绊,从精神上、心灵上去求得解放,陶冶自己高尚的人格。就凭着这独特高尚的人格和他那洞窥世界的睿智,他在那饥贫交加的生活中发现了人的心灵之美;他在那荷锄躬耕的劳动中发现了田园之美;他在那人情世故的交往中发现了人格之美,他在那劳者歌事的写作中发现了艺术之美。他将这心灵之美、田园之美、人格之美、艺术之美以其挚着深情融进了他的诗中的字里行间,从而赢得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田园诗人"的雅号,享誉后世。
  陶渊明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吮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自然节律,洞悉着大自然的无究奥秘。当他的艺术心灵沉浸在大自然的欣欣之中,迸发了灵感的火花时,他的心灵与大自然紧密结合,产生智慧,跃动诗思,去渲泄自己的情感,去捕捉那美好的意象,去钟情和赞美田园,去追求人生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在长期的田园生活中,他以敏锐的目光从日常的自然事物中所蕴含的不平常的诗意,他于"结庐在人,而无车马喧"的物象中,领悟"心远地自偏"的真谛F他于"山,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象中,颖悟到"欲辨已忘"的"意";他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品评中真理。他身在田园,感受物外,酌酒于杯,寄惰性外。灵与天地契合之时,他所流出的诗,也就不局限于眼.活,而具有一种超越世俗的魅力,和天地交缘、融合而奏出一曲曲天籁的和声,恰当地表现出他那恬淡的心境。陶渊明的田园诗从内容上来说大致有这样几类一..对黑暗官场的增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描述了境;反映劳动生活的内容$表现他回穷守节的品格;生活中的复杂思想情感。除田园诗外,他还有一首寄寓悲愤情感的诗篇,如《述酒》、《拟古》、《咏三良》等诗,陶渊明并非个浑身静穆的隐者有时也充满着激愤、慷慨,他也有"怒目金刚式"的作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何等的壮志,死犹不休,何等的激愤,猛志常在。鲁迅先生说“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证明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陶渊明的诗歌象其人格一样,有着旷世独立的艺术风貌,他的诗写得景真、事真、情真、意真。无论是"悠然见南山"还是 "猛志固常在",皆直写其事,真写其事,一切皆从胸中自然流出。陶渊明自己在诗中宣称"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萧统在《陶渊明集序》说他"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彰,独超众类,仰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当时诗坛的出现可谓奇矣,而这奇则出于真,出自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流淌的自然和他的真识才。
  真实之性禀于自然。陶渊明也宣称"真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在他的诗中经常流露出对自然真趣的向往与皈依自然所激起的怡悦。他诗风的自然是与其田园诗的形式是非常融洽的。而这种抱朴含真,即是他保持自然本色,坚守真实天性的结果,他的诗歌的语言、风格都是符合田园诗该流溢出的自然之美的。所以他的诗无隐避、无虚浮、无奈张,一切写胸中之妙,一切皆从胸中自然流出。而这自然又是与平淡紧紧相连的。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并非是在他生前就获得,他的诗在他生前和死后的一两百年中,是受到人们的歧视和冷淡的。虽然颜延之赞其清高的人格,对他的文学,只说一句 "文取指达";钟嵘虽然称其为"隐逸诗人之宗",然在其《诗品》中评定诗的等级时,只把陶渊明的诗列为中品;虽然肖统亲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岩昭彰,独超众类",但是在他编定《文选》时却只录了陶渊明的八首诗。
  随着初盛唐隐逸之风的兴盛,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始得到了许多诗人的高度评价,而成为溉后人的渠源。清代的沈德潜在《说诗崪语》中指出:"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 (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视(光载〉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义曹〈宗元)有其峻沽,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从鲍照、江淹、王绩、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范成大、陆游无不受到其艺术的影响。作为田园诗的开山祖师的陶渊明,不仅在中国的隐逸士人队伍中卓然独立,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功载千秋,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