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生平 姜维结局 姜维子女 姜维军事才能如何

姜维是罗贯中笔下的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侠肝义胆,智勇双全。《三国演义》第92回这样描写他:
  却说建兴五年春,诸葛亮伐魏,与魏驸马夏侯懋对阵。夏侯懋遁入南安郡闭门不出。赵云、邓芝等久攻不下。诸葛亮设下连环计,叫人扮作魏将裴绪赚得安定太守出城,巧取了安定郡和南安郡。本想以此计同时拿下天水郡,却不料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坏了诸葛亮的大事。诸葛亮攻取天水不下,惊呼日:“此是何人,识吾玄机?”却见一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出日:“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何等义气风发!
  中国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个喜剧出场却备受诸葛亮青睐的传奇人赞,他始为魏将,后弃魏投蜀,屡立战功,在诸葛亮的培养下,成为刘禅政权不可多得的宰辅。他的不平凡的事迹,在中国民间广为诵广…
战乱逢伯乐
  姜维(公元2n年一263年),字伯约,天水冀地(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童年时,姜维便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是远近闻名的孝子。青少年时代,姜维喜欢研读郑玄的学说,心怀大志。他的父亲姜同过去曾任郡中功曹,在羌、戎族人叛乱时以自己的身体护卫太守,死在战场上。因为这个缘故,姜维受朝廷封赏做了中郎,参议本郡的军事。同时,姜维还是郡中的上计掾,专门负责将计簿送到魏中央政府。不久,他被州府任命为从事。这时,姜维虽满腹韬略,身为魏国州府佐吏,但没有用武之地,无法充分显示他的才华。他的政治生命开始于二十七岁那一年。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佯称要经斜谷道(今陕西眉县南)攻取郡,让赵云、邓芝带部作为疑军,而自己则率领6万大军从汉中向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东北)进发.曹魏因为刘备死后几年蜀中寂然无声,一点准备都没有,突然听到蜀军攻向祁山,一时朝野俱惊。当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外出巡视,姜维以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随从。马遵听说蜀军将到,而各县都起来响应,便怀疑姜维等人怀有二心,于是连夜逃跑,退保上却(今甘肃省天水市)。姜维等发现马遵逃离,立刻追赶,追到上都城门时,马遵命关闭城门,把姜维等拒之于外。姜维等人只得返回冀县,冀县也不让姜维进城去。这时,魏的大门向姜维紧锁,而城外又有蜀军压来,姜维进退维谷。他想到素来在魏军中怀才不遇,此时又遭到冷遇和猜忌,而又听闻诸葛亮求贤若渴,知人善任,于是便横下一条心投到诸葛亮帐下。
  在这次蜀军的进军中,诸葛亮不顾先主刘备的叮嘱,用人失误,痛失街亭,挥泪斩了马谡,姜维的归降令诸葛亮喜出望外。因为当时蜀国国力弱小,虎将关羽、张飞皆已死去,人才奇缺,诸葛亮早在领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时就已考虑到“诸将才不及己”,而他早就听说姜维乃“凉州上士”,能得到这一员年仅二十七岁的年轻将领,岂不是一大幸事!


  诸葛亮用人旨在德才兼备,他写信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忠于职守,勤于政事,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经我仔细考察:永南、季常(李邵字永南,马良字季常,二人皆有才名,为蜀汉良臣)等人的才能都比不上他。这个人,是凉州的上等人士。”又说:“让他先教练中虎步兵士,姜伯约对于军事非常敏锐,有胆有义,又深深了解兵士的心意。这个人一心忠于汉室,而且才识超群,等他结束这次军事教练后,就让他进谒宫中,朝见圣上。”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当时,姜维被诸葛亮任命为仓曹掾,加授奉义将军。
  后来,诸葛亮兴师北伐,四出祁山,姜维都跟随左右。在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下,姜维一步步成长起来,日益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就像一柄宝剑,终于磨砺出熠熠锋芒。
受命危难间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却因劳累过度在五丈原军中病逝。临终前,他对身后的国事作了周详的安排。他告诉刘禅派来的特使李福,他死之后,国事可以交付蒋琬主持。李福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担任呢?”他说:“费讳可以继承。”“费讳之后呢?”李福再问,诸葛亮就没有回答了。一个政治家能考虑到两代继承人,这是极为少见的。在他的心目中,蒋琬方正整肃而威严,费带宽宏大量而博爱,但他不知道,这多年来真正领会了他的苦心,继承了他衣钵的人不是蒋琬、费讳而是姜维,也正是姜维在他死后蜀汉内扰外患的三十年里,忠实地执行着他的路线,在蜀国后期政权的延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诸葛亮死后,由蒋琬掌握朝政大权。姜维次第被起用为左监军、辅汉将军、统率将军。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出镇汉中;延熙六年,姜维升为镇西大将军,并任凉州刺史,独立担当在西北边陲抗魏的重任。延熙十年姜维又升为卫将军,掌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上卿,与大将军费棉同时录尚书事。西汉的尚书令本为少府属官,掌管文书奏章。东汉时政归尚书,尚书令成为总理朝政的首脑。录尚书事即总揽朝政。此时的姜维已经行使相权。时值汶山郡平康县(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少数民族反叛,姜维率领兵马平定了这次叛乱。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三郡交界地,与曹魏大将郭淮、夏侯霸等人在洮河以西地区交战。胡地头领冶无戴等人率领所属部众投降,姜维将他们带回安置。
  姜维本人身为天水羌族之杰,在陇右少数民族中享有很高威望。他这时始终遵循诸葛亮的“和戎”政策,’并诱使胡、羌各族作为他的羽翼,以便能夺取陇山以西的地方,逐步瓦解魏国在凉州的势力,形成蜀汉与西北少数民族联合抗魏的局面,应该说这符合当初诸葛亮的既定战略。
  当年诸葛亮之所以要不辞劳苦,兴师动众,屡次北伐,是有其不便明示的隐衷的。他在《出师表》中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是三国中最小的国家,以弱小的蜀汉处在魏吴之间,必难以持久,随时有遭受攻击和被吞并的危险。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实际上并非如口头所宣称的要鲸吞整个魏国,而是以攻为守,在战争中保持主动,以求自保。长年跟随丞相征战的姜维深得这一要领。
  但是,姜维的打算却与当时的大将军费讳不相谋合。费讳对姜维说:“我们远远不如诸葛丞相,丞相都不能定中原,何况我们呢?还不如保国安民,兢兢业业地守住社稷,至于完成大业,还是等待有才能的人吧!”费讳的政治主张是保守的,只求墨守成规,以维护偏安局面。而历史上这种因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亡国的事例却俯拾即是。费讳多次阻止姜维的军事行动,每次姜维想兴师出征都遭到严格限制,所得到的兵力也不超过万人。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春天,费讳去世。这年夏天,姜维率领数万人马出兵石营(今甘肃武山南),经过董亭,围攻南安。曹魏的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解围,到达洛门,姜维因粮草断绝退回蜀地。第二年,他开始督领内外军事,再次出兵陇西。驻守狄道的魏县令李简率全城人马投降。姜维进一步出兵围攻襄武县,与曹魏将领徐质交战,斩其头,破其军。魏军败退,姜维乘胜收服了多处地方,迁徙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的百姓回蜀。延熙十八年,姜维再次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一同出兵狄道,在洮西大败曹魏雍州刺史正经,王经的军队死了几万人。王经退兵保守狄道,姜维进一步追击,却逢曹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不得不兵退钟题。
  延熙十九年春天,刘禅派人到姜维驻地,任命他为大将军。他再次整顿军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会师上郡,胡济失约没有到达,因此姜维在段谷被曹魏大将邓艾打败,兵士零星散乱,溃不成军,死亡的人也很多。一时间朝廷上下及军中对姜维纷纷怨恨指责,而陇山以西地区也动荡不安。姜维谢罪,引咎自责,自请贬官削职,任后将军,同时代行大将军职事。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郡反叛,关中部分兵马被分派向东进军平叛。姜维想乘虚向秦川进军,于是又率领数万人马出兵骆谷,径直进兵沈岭。当时长城镇积聚的粮龠很多而守卫的兵马很少,听说姜维大军将至,大家都很恐慌。曹藕大将军司马望抗击姜维,邓艾也从陇右出发,都驻军长城镇。姜雄肉前推进,驻兵芒水,全部倚山扎营。司马望、邓艾傍着渭水,坚守围城,姜维多次下山挑战,他们都不应战。如此相持到景耀元年,姜维听说诸葛诞业已挫败,便返回成都,再次被拜为大将军。这一时期,姜维率军与曹魏军多次激战,互有胜负,其战况的激烈程度不在诸葛亮北伐之下。而且,姜维北伐秦川,其军已到达华阴、蒲城一带,直接威胁到中原,深入敌境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年北伐的境况。汉中地势险要,是蜀汉的门户。蜀汉历来十分重视汉中的防御。自刘备取得汉中以来,便留魏延镇守汉中,以充足兵力屯于各个据点以抵御外敌,敌人如果来进攻是不易攻进的。后来诸葛亮又在汉中修筑汉(今陕西勉县东)、乐(今陕西成固东)二城,以加强汉中防务,并亲自屯兵镇守汉中。姜维主持军政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他认为汉中交错设围,只能御敌于外,蜀国处于守势。如果将诸国军队敛兵聚谷,退守汉、乐二城,放敌人进入汉中平坦之处,然后坚守要隘,并以游军伺机骚扰,敌军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运粮必定会疲困。待其被迫退军之日,各城蜀军一时并出便可以歼灭敌人。这样,蜀国便由守势转为攻势,并以攻代守。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后主,后主欣然采纳,命汉中都督胡济退守汉寿(今四川广元西南),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姜维制定这一作战方案是想诱敌深人,但当时的情况是魏强蜀弱,放弃外围纵敌深入,后边的要隘的防守一定要有十足的把握,万万不能有闪失,而且为防万一,应该配备机动兵力予以策应,否则,一旦要隘被敌攻破,这一作法便不啻开门揖盗,适得其反。而从蜀国往后的命运看来,姜维正是在这一关节点上铸成大错。
  在军事上继承了诸葛亮并有所发挥的姜维,在治国方略上却远远不及诸葛亮,显示出极其庸碌和软弱的一面。在姜维屡屡兴师征战的时候,应该说国内要有一个安定祥和的政治局面,以作为军事的后盾,让他在前线无后顾之忧。但实际上,此时的刘禅——这位扶不起的阿斗却更加昏阁无能,使得本来就极其脆弱的蜀汉政权更加摇摇欲坠了。蒋琬逝世,协助蒋琬主管宫廷事务的侍中董允也在蒋琬病逝的同一年去世。在费讳当政期间,由于费讳长期领兵在外,很少有空过问宫中之事。刘禅一下子失去了控制,他就更加亲信宦官黄皓,身边。又集结了陈祗等一拨奸臣,无疑是“盲人骑瞎马,深夜临池渊”,把蜀国搞得昏天黑地。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费讳被曹魏降将郭循所杀。蒋琬、费讳死后,刘禅、黄皓等人便完全无所顾忌了。刘禅贪图享乐的劣根性日益发展,他经常带领宫人宦臣外出游乐,又派人在宫中广置声乐以供自己享受。大臣谯周见刘禅如此荒淫、不思进取,曾上一书挣谏,这封谏诤书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而此时的权宦黄皓干预朝揽、操弄权柄更加肆无忌惮。他凭藉着后主的宠信,对异己分子肆露加以诋毁,曾让对自己不满的鲁王刘永十年见不到哥哥刘禅。而善于巴结逢迎的左将军阎宇,并无尺寸之功,就因为阿附黄皓,便扣再升官。黄皓后来甚至想用阎宇取代掌握蜀汉最高兵权的姜维。正闽为蜀汉朝廷如此荒唐,所以当时蜀国的情形正如吴国使者薛翊所操;“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人其朝不闻正言,观其野民皆菜色。”此时的蜀汉已呈败亡之象。
  姜维对黄皓专权深恶痛绝,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他密奏刘禅,让刘禅下令杀掉黄皓。刘禅却认为姜维多管闲事。他对姜维说:“黄皓不过是供寡人驱使奔走的一个宦官而已,以前董允也十分厌恶他,我当时就非常不高兴,到现在我还对董允十分记恨,大将军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了呢?”刘禅还叫出黄皓,假惺惺地让他向姜维谢罪。刘禅的态度让姜维寒心,在他看来,这位昏君已无可救药了。再加上姜维已和黄皓正面冲突,俗话说,宁可得罪十个君子,不能开罪一个小人,如果继续留在成都恐遭黄皓的暗算,于是不久就要求去沓中(今甘肃临潭西南)屯田,从此不再回成都。
  姜维避祸沓中,削弱了蜀汉地区正面的防守,最终为曹魏伐蜀所利用。
大江东流去
  就在蜀汉后主昏愦无能,宦官奸臣当道之际,魏国暗暗制定了灭蜀计划。
  曹操自赤壁之战和攻取汉中失败之后,基于蜀、吴一时难图的现实,采取了“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o的基本国策,以防吴拒蜀,巩周北方,同时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审时度势,待机而动。自此数十年间,曹魏执政者基本循此方略治国,北方保持了长期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日渐恢复,曹魏国力不断增强。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一举控制了朝政大权。此后,司马氏为了争取人心和巩固其地位,实行了任贤使能、减轻赋役等有利于发展的措施,因而曹魏国力并没有因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而削弱。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执掌魏政的相国司马昭召集群臣商议对吴蜀用兵事宜。他计议道:“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度差难,不如先定巴蜀……计蜀战士9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下5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惮之睹,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由此定下了一举灭蜀的战略方针。第二年八月,司马昭征集四方兵马18万,分兵三路大举伐蜀:西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军3万自狄道向沓中进军,牵制姜维,使其不得东顾援救汉中;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军3万余人自祁山向武街、阴平桥头一线进军,目的是切断姜维东南归路;东路为曹魏伐蜀主力,由钟会率军10余万,自关中分从斜谷、骆谷、子午道三路直趋汉中,进而南下取蜀。汉中是蜀国门户,所谓“无汉中则无蜀矣”。司马昭的计划确实是精细周密。景耀六年,姜维上表给刘禅说:“听说钟会在关中整治兵马,想图谋进攻,请赶快派张翼、廖化督领各军,分别护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此表落人黄皓手中,黄皓相信鬼神巫言,对后主讲蜀国不会遭到任何侵犯,并奏请后主压下这件事,故其他大臣都不知道。直到魏军发动进攻时,后主才命廖化率军往沓中支援姜维,另命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往阳安关口助守。
  汉中地形险要,魏军本难于翻越秦岭南进。但由于蜀军弃险不守,钟会主力军10余万人一路畅行无阻,九月抵达汉中。钟会分兵攻打蜀军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趋阳安关口。蜀守关副将蒋舒诡称“出城克敌”,开关投降魏军。魏前锋胡烈乘势攻城,蜀主将傅佥战死,魏军攻占阳安关。这时蜀救兵张翼等人尚未赶到,钟会听说阳安关已克,置汉、乐二城不顾,亲率魏军主力长驱直进,准备奇取剑阁,直逼成都。姜维甲知钟会已人汉中,心急如焚,迅速摆脱邓艾军的纠缠,向阴平方向撤退。这时诸葛绪军已占领武街和阴平桥头,切断了姜维的归路。姜维见状立即调头北上,向诸葛绪侧后方向运动。诸葛绪恐姜维断其后路,退军30里,让开阴平桥头。姜维率军趁机折返南归,通过阴平桥头顺利撤回,于路与廖化、张翼等人会合,先钟会一步返回剑阁据守。剑阁号称天险,是由汉中进入成都的咽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钟会率10余万大军到达后,屡攻不能下。粮食渐至匮乏,准备暂时退兵再谋他途。至此,姜维再一次表现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使司马昭一举灭蜀的战略计划面临破产的危险,而蜀汉也由此获得了转机,已呈转危为安之势。
  但是,谁也没料到此时邓艾突出奇兵,从阴平出发,经过七百里荒无人烟的崎岖山地,越过了剑阁天险,直达江油,蜀江油太守不战而降。邓艾军进一步攻向涪城。涪城守将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他在军事上失利的情况下被迫退守绵竹,最后与其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的失守,使蜀汉都城成都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邓艾军长驱直人,屯兵成都城下。早就吓得魂不附体的刘禅听信了光禄大夫谯周的话,他反绑着双手,用车拉着棺材,率领太子、诸王公及群臣投降。至此,历时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终于灭亡了。先主刘备的毕生夙愿,先丞相诸葛亮的半生心血这时都已付水东流。
  虽然成都已经陷落,但是各地蜀军将士仍在拼死抵抗。姜维等人仍然坚守在剑阁。后主降魏的传言不久便被证实。接着,姜维收到刘禅的命令,要他们放下武器盔甲到涪县魏军阵前见钟会。姜维不由满腔悲愤,他手下的将士纷纷拔出刀剑狠狠劈砍山石以发泄心中的愤怒。钟会很优待姜维等人,并把印鉴、名号、符节、车盖全部归还了他们。钟会与姜维则出门同车、就坐同席。早年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确实不错,他的确是“心存汉室”,就在他与钟会打得火热,摆出‘副安心归顺的模样时,他的心里却在暗暗酝酿着一个恢复蜀汉的计划。
  魏灭蜀后,素来不和的两员魏军伐蜀主将邓艾、钟会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姜维看准了这大好时机,在邓艾、钟会之间进行挑拨,先让钟会告发邓艾,将邓艾押解回洛阳,然后鼓动钟会发动兵变,据蜀叛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司马昭对钟会早有防备。钟会陷害邓艾后,邓艾用囚车装着被召回,钟会带领姜维等人至成都,自称益州牧公开反叛。他准备交给姜维5万人马,让他作前锋。钟会的行为激起了曹魏将士的愤怒,他们群拥而起,杀了钟会、姜维及姜维的妻室儿女。至此,姜维为恢复蜀汉统治的最后一次努力也宣告失败,死时62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长河的波澜非个人的手腕能够挽回。姜维正处在这一场世纪风云的变幻之中,他虽然在军事上颇有所长,但他却缺少治国才能。他始终贯彻的是诸葛亮以攻为守、在进取中图存的路线,但却没有考虑到屡次征战对国力的消耗和对老百姓造成的灾难,以至于在朝廷中没有很高威望。后来在与宦官黄皓的斗争中,他也表现得软弱妥协,丝毫没有二个政治家的气魄。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建议放弃汉中的防守,想变守势为攻势的同时,自己却避祸沓中,使汉中空虚,给曹魏以可乘之机,这是导致蜀汉灭亡的最直接原因。但是,纵观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的政治军事活动,看到的却是他为蜀国南征北战,忠心耿耿,即使在蜀国已经灭亡之后,他仍未放弃使蜀国复生的努力,直至含恨而死。如果没有姜维“外却骆谷之师”,要想“内保宁缉之实”谈何容易。由此可见,姜维对蜀国后期三十年政权的延续功不可没。
  谷正曾评论姜维说,姜维“据有上将这样重要的官职,处于众臣,之上,但家中住宅破陋,没有余财,侧室没有侍妾亲近,后院没有音乐娱乐,衣服仅求够穿,车马也只求必需,饮食有节制……不须刻意贪求”,还说“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节俭简约,自然是当世的楷模”。由此看来,姜维在德行方面也是值得后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