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陈寿是如何评价姜维的?

 建兴六年(228),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并且很快获得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积极响应,震动了整个关中。然而,不久之后镇守街亭的马谡被张郃击破,率领着佯攻部队的赵云、邓芝也遭遇兵败,蜀汉兴复汉室的初次尝试就这样宣告了失败。

  不过,蜀汉也并非是无功而返——诸葛亮偶然间发现了姜维这块璞玉。对于未来可期的姜维,诸葛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俨然把他视为了中兴大业绝佳的接班人。然而,此后姜维不但没能带领蜀汉走向富强,还招致了朝野内外许多反对的声音,就连本是蜀汉人的陈寿也在《三国志》当中给了他很低的评价。那么,诸葛亮和陈寿对姜维的评价为何存在着如此巨大的不同,他们二人谁才是对的呢?

  据《三国志》记载,刚刚收服姜维后,诸葛亮便写信给蒋琬、张裔道:“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从诸葛亮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他对姜维的归顺是感到十分高兴的,其次他也十分认可姜维的能力,认为其是凉州数一数二的人才。

image.png

  然而,此后姜维一直跟随诸葛亮进行北伐,却始终没有被真正委以重任。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又先后辅佐大将军蒋琬、费祎进行小规模的军事行动,希望能够用最小的代价提升实力,且削弱曹魏。在这段时期,姜维尽管独自领军的机会大大增加,但还是处处受到严格的限制,不被允许投入过多的力量与曹魏陷入消耗。

  延熙十六年(253),费祎遇刺身亡,而几个月后姜维便带领着数万将士踏上了北伐的征途,并一度围困住南安。此后的几年里,姜维不断率军北上,职位也渐渐升到了大将军。在北伐的过程当中,姜维曾经取得过胜利,如大破雍州刺史王经,造成数万敌军伤亡;然而,他也因为军力、实力上的不足而遭遇过兵败,并因此导致了百姓的不满。

  景耀六年(263),曹魏派出大军讨伐蜀汉,姜维尽管死守剑阁,但蜀汉后主刘禅还是在邓艾的偷袭下宣布了投降。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邓艾的大军在兵临成都城下之前曾于绵竹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大战过一场,诸葛瞻战死之前,曾经感叹道:“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如果此处的记载是真的,那么就说明连诸葛亮的亲儿子都看不惯姜维,认为自己没能制约好他,是一大罪过。

  总之,姜维尽管坚守到了最后,但面对刘禅要求投降的诏书也只得放弃了抵抗。不过,他很快就教唆曹魏大将钟会谋反,打算趁机光复蜀汉,迎回刘禅。可惜的是,姜维与钟会还没来得及正式起事便一同死于了乱军当中,蜀汉复兴的星星之火就此彻底熄灭。

  对于姜维,陈寿给出的评价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在这位史官的眼中,姜维的韬略与武勇都并非顶尖,而且他一味追求建功立业,导致了无节制的穷兵黩武和蜀汉国力的虚耗。大肆征伐,再加上缺乏足够的决断能力,终于导致了姜维的殒命。

image.png

  相比于诸葛亮只有夸赞的评价,陈寿对于姜维甚至可以说更多的是批评和贬损,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二人都没有做到真正的客观和真诚。首先来说,诸葛亮对姜维赞赏有加,生前却没有真正委之以重任,即使是临终之前,他都是让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共同分配撤军的任务。而且,诸葛亮曾秘密上书刘禅道:“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可见尽管姜维在其嘴中那般完美,却并非接班人的第一人选。

  我们可以大胆猜想,第一次北伐就遭遇了不利局面的诸葛亮或许是为了提振士气,让众人认为北伐还有很大的成功率才故意夸张了姜维的才能。另一方面,陈寿对姜维的“批评”也似乎别有深意。在姜维的传记中,陈寿以史官身份评价姜维是“粗有文武”,但在给出这一结论前,他却引用了一长段蜀汉秘书令郤正对姜维勤俭节约、处处节制等品质和行为的赞扬,这种记述形式在整部《三国志》中都是相当少见的。因此,有人提出假设认为,陈寿在评论姜维时并没有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说到底,姜维的身份实在是过于复杂——他原本效力于曹魏,后来归顺蜀汉,蜀汉灭亡后,他表面上降于曹魏,其实背地里又在筹备着反叛。从种种行为以及他人对其的评价来看,姜维或许没有诸葛亮口中那么完美无缺,但绝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优秀将领。当然,陈寿对其的评价也不算太偏颇,只不过确实是稍显严格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