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长城考古历程50字
春秋时期,率先强盛起来的诸侯国楚国先修筑了其北部武当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一线的楚长城。其后齐国也修筑了自今山东平阴至胶南入海的齐长城。至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和中山等国都修筑了一些长城,其中的燕国还将经今京津唐秦修至襄平今辽阳燕长城经今丹东虎山修至朝鲜清川江,汉高祖时又接修至朝鲜大同江。
秦代秦始皇东巡先在今山海关和绥中县修筑了两段始皇长城,蒙恬又修筑了黄河、阴山一带长城,太子扶苏和蒙恬又修筑了中国东部经今京津唐秦到辽河东岸长城,首次将秦、赵、燕等国北部长城维修改筑连接成了“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今辽河东岸的秦代万里长城。
汉代修筑了自西北经阴山、今围场、建平至辽东阜新以西汉长城。
晋代唐彬维修今张家口和京津唐秦一线燕秦长城。
南北朝北魏修赤城至五原和“畿上塞围”长城,北齐修自山西至今山海关东欢喜岭以始皇长城入海等北齐长城,北周也维修改筑此长城。
隋代修筑今中国中北部长城。
唐代今东北吉林扶余一带的高句丽修筑自今扶余一带至营口入海的高丽长城,张说维修改筑今河北、北京、天津一线燕秦北齐长城。
金代修筑了最东北部的金界壕长城。
明初徐达修山海关老龙头至角山21里长城,并维修今河北东部北齐长城,后又经多人次不断维修补筑改筑,筑成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和从四海镇海字口到镇边城挂旨庵等地的明长城,并在辽东修筑了从广宁即北镇至开原韩辅千里边垣和在辽东中西部的熊廷弼685里壕墙边墙。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因此不难想象古人为建造长城所付出的艰辛与智慧。
根据历史记载及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
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
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古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
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秦末汉初,强大的匈奴乘中原战乱,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
直至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