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 早期俄罗斯历史

目录导航:

  1. 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
  2.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简述俄国1861年农奴改革
  3. 东北历史演化过程
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

内容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

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简述俄国1861年农奴改革

主要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

历史作用:这是沙皇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但是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东北历史演化过程

1907年,在徐世昌的推动下,东三省设省,废除旗民分治制度,采用一元化的民政统治手段。三省各设一名巡抚,徐世昌为三省总督。从1850年到1910年,东北人口由290万人增长为2100多万人,60年间净增人口1800多万人。

清政府出于适应变化,筹措粮饷,加强边防的需要,逐步放开了封禁,并在民人聚集之地大批量设置府、厅、州、县,构成了东北设省了基层建制基础

东北的行政区划自晚清撤将军、设行省开始至1955年省级行政区定格,才形成今天大家熟知的东北三省。期间政权更迭,行政划分也随之动荡不定,从三省、四省、六省、九省、最多时达到十九省,建国初期为六个省和七个直辖市。

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以盛京(沈阳)为“留都”,设盛京总管一职,管辖东北全区。这和内地的官职有很大不同,这可能和满清统治者,把东北看成“家事”有关,东北一直沿用旗民分治的制度。

顺治三年,把盛京总管改名为:盛京昂邦章京,满语即将军的意思。

顺治十年,鉴于沙俄在黑龙江流域日益渗透,朝鲜人也越过图们江、鸭绿江向东北移民。为加强防御力量,把整个东北划为了两个行政区,新设了宁古塔将军,治所最初设在海林长汀镇宁古塔,即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

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后迁至现在的吉林省吉林市。

宁古塔将军管辖北到外兴安岭,西至贝加尔湖,东到日本海这样一个广阔地域。盛京将军负责管理今天的辽宁、吉林部分地区和蒙东地区。但东北地广人稀,这两个区域边界并不清晰。

康熙年间,在1683年(康熙22年),设黑龙江将军,专门应对黑龙江流域沙俄的威胁,他的属地从原吉林将军辖区划出,将军治所最早设在瑷珲,中俄《尼不楚条约》签订后,迁至墨尔根(嫩江),后又到了齐齐哈尔。

至此,东北地区被分成三个行政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这个格局维持了200多年,直到清光绪年间,改为行省时,成为东北三省。

清光绪33年(1907年),清廷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撤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将军,设立东北行省。黑龙江省会是龙江府(齐齐哈尔);吉林省会为吉林府(吉林市);奉天省会奉天府(沈阳)。

清末东北三省:

松花江以南均属吉林地界,哈尔滨最初,归吉林双城厅管辖,后转归滨江厅。

临江州就是现在的佳木斯;牡丹江那时太小,地图没有标注。

新城府就是现在的扶余市;海龙府是现在的梅河口,当年这都是大城市。

满国时期,除了奉、吉、黑三省之外,1928年正式将热河特别区(1914年成立),改为热河省划归东北,省会设在承德,奉系军阀担任热河省 。

1929年奉天省改成辽宁省,奉天也改称沈阳。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它的历史一共就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