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哪些文化特色 古印度历史文化

目录导航:

  1. 印度有哪些文化特色
  2. 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有哪些,怎么克服
  3. 印度简史三部
  4. 古印度建立时间
  5. 印度的历史以及社会风气
印度有哪些文化特色

最奇葩的就是恒河文化,我们都知道,印度有一条河流,叫做恒河,被称为印度的母亲河,还非常的神圣,是当地人们精神寄托,来到印度古老的城市,走在恒河边上,可以看到许多当地人,印度的教徒们希望自己离世后,可以在横河边上火化,直接去天堂,印度牛具有很高的地位,当地的野牛主要靠吃垃圾和人们喂食为生,牛在死亡后,当地人会联系政府将牛拉走,送去恒河边火化,然后将牛骨灰撒入恒河中,所以恒河中也会出现死牛,是不是很脏呢?

当地人喜欢在恒河中洗澡,然后去除身上的浊气,给自己带来好运,有时候一边人正在拉屎,一边人就在喝水,印度的文化好独特,不过恒河中的水并不是很浑浊,只是个别地方脏乱而已,恒河边上每天凌晨会焚烧尸体,这就是最奇葩的东西,最贵火化将会一次3-5万元,当地人认为:贵点的火化方式比较好,恒河部分水面上漂浮着垃圾,印度的大街上有三轮车,经常出现车给牛让道的情况。

在恒河附近有许多工厂正在运营,向恒河中排放许多工业废水,让恒河水又毒又脏,河边可以看到一个景象,一边是活人在洗澡一边漂浮着死尸,这两年还上市了恒河水饮料,估计只有本国才敢喝吧

印度,我的记忆中好像是孙悟空去取经的地方。有很多人叫印度人叫印度阿三,寓意很神奇不可思议的国家不可思议的人民。

对印度的了解,我可以说是一知半解。他们没有厕所,可以随地大小便;他们的火车汽车可以在车厢顶坐满人;他们尊崇牛以牛屎做柴火谁家牛屎多谁家最富有;他们生产抗癌药是全世界最大的供应商;印度男人结婚,女方必须要有一笔大嫁妆;印度警察不带枪,随身带根竹棍,执勤时见人就打;印度一直和中方在西藏边境有摩擦;印度和日本很友好,几乎每个国民都用过日本人的钱;印度的电影,每一部都会有歌舞。

甚有是道听途说,但我的印象就是这些了,并未系统详尽的去了解过。

神游文明古国--印度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璞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泥炉碳火烹调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摄氏度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婚姻

在印度,婚姻习俗与热门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正统的印度教徒认为婚姻是一种圣礼,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人生职责。印度教徒女子婚前必须保持童贞,任何谣言、丑闻都可能使它成为嫁不出去的姑娘。为了防止女孩在通晓人事后发生婚前性关系,印度教徒从古代起就流行童婚。根据印度习俗,一个24岁的新郎应娶一个8岁的幼女,30岁的男子应娶一个12岁的少女。 从1929年起,印度政府即通过了禁止童婚法,但因为它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习俗相违背,至今仍有不少人阳奉阴违。 这些幼小的女孩结婚后仍跟父母回到娘家,到了十一二岁才道夫家去,未来命运全在夫家。印度教徒从古至今十分重视婚嫁,教徒相信生辰八字,所以定婚前要先看星相和八字是否相符。青年男女的婚姻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妆习俗目前在印度还非常盛行。姑娘出嫁,女方要拿出丰厚的嫁妆。如果女方不能满足男方提出的要求,男方就会拒绝结婚。结婚前几天,新娘要用姜黄香科涂擦全身,使皮肤柔嫩,呈金黄色。在举行婚礼的头天晚上,新娘要用茉莉花和玫瑰花泡过的水洗澡。头发要梳成一条长辫子,发辫上插着香气扑鼻的茉莉花和金盏花。婚礼一般是早晨或傍晚在女方家举行,有的在寺庙或俱乐部里举行。婚礼当天,新浪在亲戚朋友的陪同下去新娘家迎亲。当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新娘的父亲和亲友要急步上前,向新浪献上珠宝、两套丝绸衣服、美酒和用酥油、酸奶、蜂蜜及唐做成的甜食。婚礼开始前,新浪和新娘在各自的亲属陪同下,走上婚礼台。婚礼台煤有机碳和新郎新娘的座位。婚礼一般从点燃圣火开始。婚礼仪式有繁有简,但是握手仪式、戴圣线仪式和绕走圣火仪式是不可少的。握手仪式是新娘的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在新浪的手上,表示他已把女儿交给了新郎。戴圣线仪式标志着新娘已经出嫁,出嫁的妇女要终身戴着它。嗣后,新娘紧随着新郎从左边开始绕圣火走3圈。所谓圣火,是用7种木柴燃气的火堆,代表崇高的宗教。走完3圈后,他们向双方的父母和场的长辈行触足礼,婚礼随即结束。 锡克人的婚礼简朴,多为集体婚礼,要求新郎新娘们一齐唱诵锡克教圣经中的圣歌,然后新郎新娘更按照锡克教风俗,把彼此的头巾系在一起,围绕锡克教圣经转4圈,婚礼即告结束。

1、印度大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还有一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

2、印度人见面施行握手礼,但男子见到女子应该施合十礼,并微微鞠躬,男子要尽量避免触碰女性,更不应该在公共场合与女子单独交谈。

3、邀请印度人参加社交活动时,也应该同时邀请他们的妻子。印度人重视时间观念,约会时应该尽量按时赴约。请客时,印度人认为费用应该由有钱人来支付。

4、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情和外国人的生活,忌讳谈论有关宗教矛盾、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5、印度教徒视牛为“圣兽”敬之如神,只允许喝牛奶,不能宰杀和吃牛肉。因此,牛可以到处自由游荡,神圣不可侵犯。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里、乡村里,老牛、病牛比比皆是。

6、去印度的寺庙参观,身上绝不要穿以牛皮制成的东西,如皮鞋、皮带表,另外手提包的牛制品也不要带人寺庙,否则会被视为犯了禁戒。进寺庙或厨房之前一定要先脱鞋。

7、印度人饮食口味淡而清滑,喜欢吃印度烙饼和咖喱大米饭,喜欢吃鸡、鸭和鱼、虾,喜欢番茄、洋葱、土豆、白菜、菠菜尤其喜欢吃土豆,喜欢喝红茶、咖啡、凉开水等。

8、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印度人认为左手肮脏,除了上洗手间外均不得使用左手。印度人60%的人素食主义者,所以要宴请印度人的时候要先了解对方的习俗。

9、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会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花环越大说明客人的身份越尊贵。

10、到印度人家中做客,可以给主人赠送水果、糖等礼物,或者给主人的孩子带些小礼物。

印度人特别喜爱喝红茶,赠送他们中国红茶,会使他们心花怒放的,忌讳送牛制品的礼物。



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有哪些,怎么克服

中国与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两个代表,处在相近的地理环境,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两国的文化却不尽相同。尤其在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两个国家所信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价值观

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印度文化讲求“梵我同一”。

众所周知,东方文化是“主客混融”,在中国是“天人合一”,在印度是“梵我同一”。中国文化中偏重于人伦道德,中国人主张“一切皆以天意,遵天命循天理为主”。中国的“天人合一”从人伦道德的立场出发,他们所重视的是“人”,而不是“天”,他们把人看作是高贵的,重要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的心性是与天相通的。“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人为万物之灵,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整体与其中最优秀的部分的关系”。

而印度人一方面把梵视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另一方面又把它描述为具有无限欢喜的极乐福境。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我”是宇宙本体“梵”在人世间的显现。“我”在人世间虽然受到肉体和私欲的束缚,但它有恢复本来面目,还原于梵的要求。一个人只要克服私欲,就能使“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于梵,恢复其本来面目。这样,人的灵魂就可以得到解脱。

人生观

中国文化注重现世今生,印度文化注重宗教信仰。

中国人应该可以说是一个宗教信仰不浓烈的民族,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宗教主要以佛教为主,中国佛教以禅宗影响为主,它提倡的“顿悟成佛”以及修养可以不出家、不打坐,肯定了人的现世和今生。中国人不把幸福放到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追求的是现实世界的快乐,他们不喜欢那些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折磨,中国人也少有对死的极端恐惧。

而印度文化偏重的是宗教,宗教的最终目的是解脱,是使人从尘世的痛苦状态中解脱出来,以达到超世的极乐境界。在“人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的印度社会中,宗教色彩极其浓重,印度文化就是所谓的“宗教的文化”。印度宗教信徒的最高目的就是舍离此世,追求“精神解脱”,达到“梵我同一”。印度人的人生观不在于人的现世生命本身,而寄托于梵、佛,寄托于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欢乐,要通过整个身心的极度磨难来洗涤自己,摒弃自己的肉体,净化自己的灵魂。

世界观

中国文化追求同化,印度文化追求包容

中国文化具有单一性和凝聚性的特点,在对待外来的、异质的文化上,更倾向于“同化”而不是“并存”的态度。在对待不同的思想流派、组织以及地方文化上,中国文化也趋于“同一化”。几千年来,尽管也有道、佛等思想流传,而且传自于印度的佛教也不得不适应于中国的文化而演变为入世的禅宗,但中国人凝聚性的世界观一直以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国精神生活的主题,所以其他思想流派都远没有达到足以与儒家抗衡的地步。

印度民族承认和理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世界观、哲学和宗教,但印度文化非常活跃,它不时地根据需要而吸收进外来文化,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因此,自古以来它就有一种极大的宽容精神和包容精神,这种宽容和包容精神是印度文化的主要特点。

当两种文化碰撞在一起时,就会出现不同价值观的差异,这个时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应对和处理。但总的来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尤其是在宗教等一系列敏感的话题中,更应该小心谨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此外,还应该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当两者冲突时,尽量在不违背自己价值观原则的情况下与他人和睦相处。最后,应该借鉴印度文化中对不同世界观的包容,对不同的价值观,也应该持有包容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我们的民族繁荣昌盛。

印度简史三部

地理因素对印度历史的形成起着显著的作用。因此,读懂了这些地理因素,对于正确理解印度历史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书中,笔者仅粗略地提到这些因素,因为笔者打算在另一部通俗作品中单独讨论这个问题。笔者也仅仅粗略地提及海洋对印度次大陆的影响,然而笔者的这本书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读那《印度简史》。

第一章印度国家的雏形

第九章戒日王帝国时期

第十七章莫卧儿王朝的统治

第二章雅利安人的征服

第十章南印度的贡献和文化

第十八章西方人进入印度

第三章印度帝国的形成和统一

第十一章印度教的改革

第十九章民族国家的分裂

第四章孔雀王朝的繁荣和强盛

第十二章印度内向的500年

第二十章东印度公司时代

第五章印度帝国的复兴及崩溃

第十三章伊斯兰教来到印度

第二十一章伟大的复兴

第六章笈多王朝的统治

第十四章南印度和伊斯兰教

第二十二章伊斯兰教统一运动

第七章南印度的发展和繁荣

第十五章中世纪的宗教

第二十三章印度与世界

第八章大印度

第十六章走向民族帝国

后记

古印度建立时间

公元前2500.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印度的历史以及社会风气

印度没有历史,古印度是一个地区不是一个国家。他只是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信仰,印度教。近代历史是英国人帮他统一的。所以没有历史。

社会风气真的是一团乱麻,强奸犯超级多,道路交通不方便。

不建议国人去旅游。

印度历史

1947年以前,印度的历史疆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国。1947年以后的历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国现有的领土。中国史籍《史记·大宛列传》称印度为身毒;《后汉书·西域列传》等称其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始称印度。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见印度河文明)。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属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祗萨罗、跋祗、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娑罗。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外族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印度之所以还是这么风气落后,是因为种姓制度还没有废除,印度的实权还是在那些高种姓手里,英国殖民者也只能通过与他们合作的方式来统治印度,一旦英国人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整个印度就保不住了。也就是说印度要改变落后的风气就需要类似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去彻底推翻种姓制度以解放种姓贱民解放印度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