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东魏的法律形式
- 东和北拒故事
- 功盖三国是什么意思
- 魏蜀吴特点
- 刘备制定了东联什么北据什么
- 三国的政治制度
- 魏晋南北朝教学分析
- 三国时期曹魏的防御重点
(1)“律”与“令”有了明确的区分。
①律、令作为两种法律形式,在中国早已有之,但两者概念比较含混,界限不是很明显。
②西晋时,著名的律学家张斐和杜预从内容上对律与令进行界分,提出所谓“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违令有罪则人律”,使得律与令的区分明确。
(2)“科”的变化及“以格代科”。
①汉朝时的科,泛指科条、事条,三国时期,曹魏修订有《甲子科》,蜀汉有《蜀科》,孙吴也有“科令”、“科条”等,西晋时期,未见有科,法律形式主要为律、令、故事等。南朝的梁、陈两代均有科三十卷。
②与汉朝时期单行的科条相比,魏晋时期的科成为独立编制的单行法规。
③北魏末年,开始“以格代科”,尤其是东魏制定《麟趾格》,正式将格上升为国家法典,科逐渐被废弃不用。
④北齐时,“律无正条,于是遂有《别条权格》,与律并行”。将律无正条的编为《别条权格》,使格作为律的补充,获得与律并行的地位,格后来成为唐朝主要的法律形式之一。
(3)“式”也发生变化。
①在云梦秦简中,已发现有《封诊式》,是有关司法审判工作的要求及诉讼文书的程式的法律文件。
②汉朝时有“品式章程”,是具有行政法规性质的法律文件。
③西晋颁布有《户调式》,是有关户调制、占田制、课田制等方面的法律。
④西魏大统十年(544)编订成《大统式》,使“式”上升为当时主要的法律形式,为隋唐所继承,成为唐朝主要的法律形式之一。
0
东和北拒故事东和北拒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意思是,要联合东边的孙吴,共同对抗北边的曹魏。
诸葛亮入川之际,总觉得将荆州交给关羽并不安全,所以,在诸葛亮准备离开荆州时,他问关羽:“倘若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关羽回答:“以力拒之”。诸葛亮再次问道:“若曹操、孙权齐兵来,又如之奈何?”关羽从容应对:“分兵拒之”。诸葛亮听完关羽的回答后忧心忡忡,深深叹了一口气,才开口:“若如此,则荆州危矣,将军亦有不测之祸。”之后,诸葛亮留给了关羽一句话,并希望关羽牢记,称关羽照做可保荆州无忧。这句话便是“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功盖三国是什么意思功盖三国指的是当时三足鼎立的曹魏、孙吴及蜀汉三国。功盖三国其实是杜甫诗《八阵图》的第一句,是歌颂诸葛亮的功绩的,因为有诸葛亮的存在,才造就了三国时期三足鼎立,均分天下的局面。但是后来为什么三国不成均势了,就是该诗的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本来吴、蜀两国相对较弱,本可以联手抗魏,但是就是因为两国间的战争,破坏了三足鼎立局面。
魏蜀吴特点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这使得恢复社会秩序,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曹魏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邺、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和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少数几次的货币改革尝试都以失败收场,这可能与其国土内缺乏大规模的铜矿矿山作为基础有关。
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214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袱郸摧肺诋镀搓僧掸吉铢钱与直百钱并用,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而蜀钱终三国一代也一直是蜀国重要的输出品,甚至连魏国都大量流入跟通行。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农业灌溉。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所以蜀锦能远销吴、魏二国,诸葛亮亦认为蜀锦为支持国家的重要物资。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首都成都也是当时的商业都市之一。
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于这里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孙权登位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纺织业方面,江南以产麻布出名。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为最发达,孙权曾在开采铜矿,打造兵器。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国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
国演义里没有专门一篇来描述国家特点的文章,但是通过不同的人物嘴里也算是分别描述出了魏蜀吴的几个鲜明特点。其中,曹魏集团和孙吴集团的特点,在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里可以看到。而蜀汉集团的特点,则通过其先主刘备的自我剖析可以看出,具体见下:(当然,以下举例全部基于小说,并非《三国志》史料)
1)先说曹魏,诸葛亮说: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这个意思就是曹魏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占据了“天时”,占据了最广大富裕的中原地区(人口众多)并且掌握汉室朝廷。
2)再来看孙吴,诸葛亮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个意思就是说孙吴的特色是占尽“地利”,且国险民附。
3)最后是蜀汉,刘备曾经如此自我评价: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所以蜀汉集团之所以能建国成功,其最大特色就是得到了“人和”,依靠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使得英雄归心,甘心效死。
刘备制定了东联什么北据什么刘备制定了东联孙吴北据曹魏的战略方针。其实这个策略是诸葛亮提出的,也就是向东要联合当时的孙权,西面要占据荆州和益州,那边要和当时的这些人保持一个和平的状态,然后北边要抗拒当时的曹操。
三国的政治制度三国是君主专制政体。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孙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孙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曹魏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孙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制度大体沿袭汉制,而各有变通。在中央,魏恢复了曹操于汉末一度废除的司徒、司空、太尉三公,三公仍有部分参议朝政的权力,但主要决策权被曹操执政以后借以控制朝政因而权力猛增的尚书台取代。
尚书令职权相当于宰相,下分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负责各项政
魏晋南北朝教学分析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承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魏朝(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时期曹魏的防御重点从与蜀汉、孙吴几次交兵分析,曹魏的军力布局也比较明确,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两条河,长江和渭水。
先说渭水,主要就是防御蜀汉,蜀汉军队无论是出斜谷、陈仓,还是祁山,渭水都是天然的屏障,渭水一线的雍凉也成为了曹魏防御重点,还记得吧,当初,司马懿曾总督雍凉兵马。
长江一线,防御重点一个是襄阳,荆州一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明确提出对曹魏的攻击重点,赤壁之战应该算是这一线。另一个就是合肥一线,这是孙吴与曹魏交兵的主要战场,当然,孙吴几次都是大败,即使到了后来,司马昭当政,淮南三叛,也主要是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