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至760年唐朝人口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唐朝中后期人口增长那么快

目录导航:

  1. 755年至760年唐朝人口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隋唐人口对比
  3. 秦汉与唐朝人口最多多少
  4. 唐朝的人口变化得到了哪些启示
  5. 人口南迁对隋唐内的影响
755年至760年唐朝人口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八年(公元755-763年)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人口锐减大半。《通典·历代盛衰户口》记载,公元760年,唐朝治下169个州,总户193万,人口不足1700万。《资治通鉴》描述叛军暴行:贼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

75年至760年,唐朝人口发生重大变化,原因什么?

应该是地震灾,地震期间发生了75年至760年,唐朝人口发生重大变化,原因什么?

应该是地震灾,地震期间发生了很大的自然灾害

隋唐人口对比

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灭南陈,中国南北朝时隔400年再次统一。随后,隋朝就进入了繁荣阶段。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数据,隋朝在609年的户籍人口达到了4600多万,实际人口超过了5500多万。这个数值已经接近之前中国人口的顶峰——汉朝的6000多万。在古代社会,人口的多少和经济的繁荣稳定是息息相关的。隋朝统一后,短短的时间,人口就能够达到5500多万,反映了社会经济十分繁华。

再来看看唐朝。一直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的人口才超过了隋朝的峰值。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考证:唐朝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朝的户籍人口达到了4800多万,总人口大概为6400万;到了755年,唐朝的户籍人口达到了5290多万,总人口大约为7400多万,这可能是唐朝人口的峰值。从唐朝建立到开元盛世,唐朝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才将人口恢复到了隋朝“开皇之治”时期的水平,可见“开皇之治”水平之高。

隋炀帝继位时全回人口约4700万人,隋末战乱后至唐太宗时全国人口下降至1200余万人,唐玄宗开元年约5200万人,唐末全国人口约6000万人。

公元581年,北周统治的最后一年,全国人口登记为900万左右;589年隋朝人口统计,登记人数4000万人;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全国登记人口为920万左右,同年唐朝建立,至726年唐朝人口统计才达到4100万。

也就是说同样从900万到4000万,隋朝用了8年,而唐朝用了108年。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由于三国至隋朝之前,中国处于长期分裂中,人口统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均大受影响。经过东汉末年人口锐减后,三国虽然依旧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但是人口增长不低于两汉。

秦汉与唐朝人口最多多少

就各自的人口巅峰来看,以汉朝人口更多,毕竟汉朝从汉武帝以后到三国时期长时期没有战乱发生,唐朝从安史之乱之后,基本上就不能再称强大的统一国家,人口巅峰也就定格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开元盛世。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强弱的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口数量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GDP。

《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汉桓帝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

唐朝即使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大发展,至最顶峰的安史之乱前,都没有达到东汉末年的规模。

唐朝人口最多的时候有8050万 (天宝十四年)。 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1、唐朝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一千三四百万户 ; 2、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顶峰6300万 ;

在汉建立之前,中国人口大约是1200万~1400万。武帝时期,公元前120年,全国人口由汉初的1200 万~1400万左右增长到4000万,

唐朝的人口变化得到了哪些启示

人口变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唐朝刚灭掉隋朝时,人口下降到了一个低值,随着战争的结束,人口进入一个增长期,随着唐朝统治的腐败,各地的反抗称出不穷,人口又逐步开始下降,到唐朝覆亡,五代十国起来时人口又进入了一个低谷,这就给我们的启示:战争是造成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是给人伤痛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人口南迁对隋唐内的影响

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 2.水稻的推广(南方气候适宜) 3.手工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迅速

经济格局:经济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人口南迁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特别是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和西晋的“永嘉之乱”,黄河流域战火连绵,长时间的战乱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灾难,严重的破坏了人们经济生产,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不得举族南迁,对于第一次的南迁描述,史称“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2、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第二次人口南迁高峰

在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国力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后达到鼎盛,在这段鼎盛时期内唐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军事制度——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日益盛行的募兵制取代,募兵制的形成,使军队开始变为私人武装,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节度使,致使唐朝的军事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形成条件,“安史之乱”致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被迫南迁,对于战乱后的人口迁移的描述,史称“四海南奔似永嘉”。

3、宋代靖康之乱时期——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

在宋代“靖康之乱”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们纷纷南迁,但这一时期的南迁规模不及“靖康之乱”后的人口迁移规模。

由于宋代统治者实行的是“守内虚外”的政策,同时宋朝国内的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靖康之乱”的重要因素之一。

“靖康之乱”后,金兵大肆劫掠,中原战乱又起,随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对于这次南迁的描述,史称“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

二、人口南迁对于南方地区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开垦荒地,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刺激的南方经济的增长,为南方农、工、商各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伴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所带来的是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东汉末年,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最终完成。

由于北方较南方战乱较多,所以北方的经济特点一般是反复的破坏和恢复,而南方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其经济特点是持续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

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经济迎来了第二次飞跃,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愈加明显。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

从《吕氏春秋》、《管子》、《汜胜之书》以及《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的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不论在质或量上方面均发生显著的变化。

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

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影响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唯一源泉。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力。

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

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和积极表现,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

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寻觅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经过长期艰苦卓越的奋斗,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