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西晋统一的原因
- 三国为什么统一归西晋
- 晋朝既然是一个国家统一的王朝。那为什么我们都在说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而不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求解
- 西晋统一短暂的历史原因
-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反思
- 为什么西晋领土那么少
西晋王朝占据当时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从民心向背程度来看,西晋相对东吴政权来说,政治上还是较为清明。另外不能否认西晋王朝中的部分将领的军事领导才能。
三国为什么统一归西晋三国统一归西晋的原因
一、三国当中,魏国独大,其实力远胜另外两国,所以,归则必归魏。这也是给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二、司马家族窜权,获得了最终胜利果实。这主要是司马懿打下了好基础,两个儿子也很争气,稳定住了局面,最后孙子成正果。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
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是综观上下五千年得到的结论。 三国时期,分到及至,则必以合为结束。 合完多年后,还会再分(南北朝,五代十国),分完还是再合。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国到最后之所以统一归西晋主要是因为司马氏家族的势力太庞大,而为司马氏也控制了魏国的政权,最先灭掉蜀国,然后废掉魏帝自己称帝,然后最后灭掉了东吴。
晋朝既然是一个国家统一的王朝。那为什么我们都在说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而不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求解统一的西晋的历史太过短暂,仅仅36年。
而且与隋朝不同,西晋统一之前是分裂的三国,之后是混乱割据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史学上一般把西晋作为东汉灭亡直至隋朝同一的这段近四个世纪的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段分裂时期,期间西晋的短暂统一虽然正史不容否认,但在民间性质的朝代顺口溜中,被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另一个感情因素,便是在所有通过“篡位”而改朝的统一朝代中,司马晋的得位过程算得上最血腥最龌龊吧?其结局也同样血腥和龌龊。大概,这也是导致民间从感情上有意无意地“疏离”这个朝代的原因之一。西晋统一短暂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西晋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盛行。
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大一统的西晋王朝是时间短暂的,从265年建立到280年统一全国,再到316年灭国,建国时间51年,统一时间36年。
这个极度短命的西晋王朝(265年-316年)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上的建树均不大,但却是古代中国在整个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仅有的昙花一现的统一时期,因为西晋真正统一全国的时间只有不到25年(公元280年灭吴,公元304年爆发永嘉之乱),几乎给华夏带来了灭顶之灾。
第一条、主昏臣庸,挥霍无度,这是西晋从鼎盛走向衰亡的深刻原因
第二条、门阀当道,士族专权,这是西晋王朝政治腐朽的最根本原因
第三条、分封宗室,八王内乱,这是西晋王朝走向崩溃的内部原因
第四条、晋室衰微,五胡入侵,这是西晋快速灭亡的外部原因
其实导致西晋王朝直接灭亡的原因就是遭到了北方民族屠各匈奴(代表人物:刘渊、刘聪、刘粲、刘曜)、羯族(代表人物:石勒)的打击,此外如鲜卑族、西羌、氐族等民族也趁机作乱,这就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一场争夺土地人口的大混战)。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屠各匈奴才是灭亡西晋的主力,其他仆从民族属于跟着浑水摸鱼。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反思一、可取之处:
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新课, 自然贴切,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学思路设计清晰, 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教学问题的设计具有
针对性,启发性;
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师生互动较活跃, 学生参与热情较高, 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不足之处: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欠缺;
部分内容设计较深,对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有些高。
总之,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今后在课堂教学上要多下功夫,还要多看 - 些相关的书籍,增加知识储备以提高教学水平。
为什么西晋领土那么少西晋的领土是统一三国后多领土,和汉朝的领土差不多,只是存在的时间太短了,从司马炎代魏(266——316)到灭忘只有51年,如果从灭吴统一全国算起,只有36年,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晋,隋这几个统一的短命王朝,秦隋忘后接下来的汉唐,成就了中国人念念不忘汉唐盛世。晋朝灭忘后不但造成了中国几百年的混乱,汉族差一点就灭绝了。晋朝存在时间不长,除了惨不忍睹的记忆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你怕是说的是东晋吧,西晋承袭中原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蜀汉跟孙吴的疆域反而有所增加。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西晋承袭中原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
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而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一、西晋
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史称西晋,两晋又被称为司马晋。
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但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二、东晋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它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又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全盛时期国土面积一度达到543万平方公里,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边;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既然是西晋是某一时期的统一王朝,它的领土面积在当时肯定是多于它的前身的,如图:
三国全图
西晋统一全图
显而易见,西晋的领土面积多于三国时期曹魏吴的,从这一点看,西晋的领土虽不多但绝不少。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相对于唐朝来讲,西晋的领土面积确实是小,下图:
唐朝全图
很明显,唐朝的疆域多于西晋,更别说唐之后的朝代或者到今天的共和国国土面积都大于西晋,但是,这都是时间的积累。
所以我认为,西晋的疆域面积在它那时期算不上小。
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