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战国篇值得追吗 为什么东周列国志不是四大名著

目录导航:

  1. 东周列国志战国篇值得追吗
  2. 东周列国志和史记哪个先看
  3. 东周列国志与资治通鉴的区别
  4. 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这本书
东周列国志战国篇值得追吗

答:这本著作值得阅读。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清代蔡元放改编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东周列国志和史记哪个先看

史记

还是先看看《史记》吧,这才是真正的史书。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清代蔡元放改编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演义性质的小说看看就可以了。 中国正史的简称叫“二十四史”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汉代以前的历史,《史记》是最靠谱的。

东周列国志与资治通鉴的区别

东周列国志,说的是东周东周时期的列国间的文化和社会形态;而资治通鉴所述的年代是清末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社会体制和文化

编写年代不同,编写内容不同。编写手法不同。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是编年体的史书。《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

《东周列国志》清代小说,作者冯梦龙。

作品描写了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东周列国志》从西周末年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写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全国结束,包括春秋、战国300多年的历史,内容极其丰富复杂,所有情节、人物都是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书中汲取来的。它将分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按照时间的先后串联起来,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如何评价《东周列国志》这本书

精彩绝伦,让人了解中国古代最为跌宕起伏,群雄四起的时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直到始皇一扫六国,统一天下。令人神往。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我是年初开始读这本书的,读完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为什么我要用这么长时间看这本书,又为什么我要选择看《东周列国志》这本书,而这本书又讲述了什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简单的整理一下这本书的概括。

首先,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了从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蔡元放编著而成,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个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

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纵观东周几百年,无外乎一个“乱”字来去概括,混乱的春秋时期,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父夺子爱,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并不足为奇。

期间,多有谋国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轸、宁俞、赵盾等人士,也多有谋国之君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但之后,谋国之君和谋国之臣皆越来越少,后几近灭绝,多出将才而无相才者,也多为游说之人,再之后,只剩家养士人的君子,当然如信陵君这些也堪为国才,但所养之士少有用者。

再之后,仅剩将领之才了。将领之后呢?就只剩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之流,惟秦王政为治国之君,任人唯贤。造成这种现象的形成,不能不说与当时的时期和人心的不齐有关。

其次,既然这本书描述了中国历史上近五百年的历史故事,书中还大量的讲述了“齐桓称霸”、“城濮之战”、“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伍参献策”、“荆轲刺秦王”、“冯谖客孟尝”等一系列流传至今的故事,依然传唱不绝。

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典不衰的历史典故,我才花费近三个月的时间才去看这本书,期间也曾因学识尚浅几经想放下,也对其中的语句有迟疑不解,让我犹豫不决。

但我总觉得,像能够流传至今的历史演义小说,现存的已不多见,何况里面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值得一读,与之相比起来,耗费这些时日,自我感觉还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所思考的一个问题,世人皆知《四大名著》的影响力,但世人很少注意《东周列国志》。

如果,你是一位有心之人,去询问一个大学生或高层次的人群,他们也未必能够知晓一二。

这就使我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教育体制的古板性。这种不灵活、不贴近生活、不与经典相结合,还有社会生活的膨胀,从而造成很多年轻的一代把我们中国最璀璨宝贵的精华流失殆尽,久而久之不得不是一种悲哀的现象。

一点感悟或许是我从这本书中感悟到的独特见解,希望能与之分享。


《东周列国志》揭示了;七雄五霸闹春秋,混战数百年,礼崩乐毁,民不聊生,孔子就生长在这一时代,亲眼看到“春秋无义战”的弱肉强食,孔子在战乱中风餐路宿,周游列国,大声疾呼;悠悠万事,克己复礼,唯此为大。

这本书对那些对历史、文学有兴趣的人还是值得一看的。东周是我国从夏商周这一封建阶段向秦汉唐宋这一宗法社会转变的过渡期,旧秩序逐渐被打破,新秩序逐渐建立。后世的许多坏事和潜规则,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人或有国家做的,远比孔子慨叹的礼崩乐坏严重得多。再者,少数民族在这段时间开始参与进来,对后世中国的历史进程也产生很大的影响。20世纪初前后,有的学者竟然希望中国学习美国实行联邦制,其实我国早有东周诸侯兼并七国争雄黎民涂炭的教训,怎么可以把好好的一个统一国家再分裂呢?东周这段历史可借鉴的东西太多了。

圣人摇头礼乐崩,春秋战国乱哄哄。

黎民百姓遭涂炭,城头变换无太平。

上大学时开始看这部书,很快就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对东周时期历史的大概了解应该就起蒙于此书。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每次都有兴犹未尽之感。总的感觉风格有些类似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但更严肃一些。全书结构紧凑、衔接顺畅,人物性格鲜明,重大历史事件叙述清楚。尤其是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是一部不可多得、低调高雅的好书。